李 薔
2004年8月6日,全國第一屆(秦皇島之夏)大字書法藝術展在秦皇島市奧體中心拉開帷幕。進入展廳后,一幅高2米、長5.5米的巨幅書法作品“德?!眱蓚€大字格外醒目,它那壯觀的氣勢吸引著眾多參觀者在這幅書法作品前合影留念。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書法藝術水平位居這次全國第一屆(秦皇島之夏)大字書法藝術展獲獎作品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榜書狀元。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河北省雜文家、書法家劉榮升先生。
在這次大字書法藝術展開幕式上,記者和劉榮升先生談起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創(chuàng)作的《德?!愤@幅作品。劉榮升先生介紹說,“德?!笔欠鸺倚g語,意思是功德宏大如海,做人就應當按照“德?!钡哪繕巳バ扌凶约旱钠沸?多做善事,多行善道。寫這幅作品時,他用的是一支特制的大毛筆,筆頭直徑近10厘米,筆桿長80厘米,所用宣紙是將5張?zhí)卮罅咝?紙長2米多,寬1米多)豎著接起來,把紙鋪在地上。
“大字書法”古已有之,古人對其有不同的稱謂,比如“榜書”“署書”“魁書”“擘窠大字”等等。大字書法在選筆、運筆、用墨、用紙等方面,與寫普通尺幅的書法作品不同,它有著許多不同的規(guī)律,同時也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曾經(jīng)有人在看了劉榮升大字書法之后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劉先生的大字氣雄力健,大氣磅礴,將端莊、雄渾、勁妙、險峻、奇逸之氣冶于一爐,結體俊美,氣韻高古,似有一種雄獅搏象般偉美壯觀的氣勢。
據(jù)了解,劉榮升學習書法從顏、柳入手,轉而臨習北碑,對二爨、龍門諸品以及泰山石刻情有獨鐘,逐漸形成了自己融漢隸、北碑、帖學于一體,拙中見巧的獨特書風。在書寫形式上,從清新俊秀的蠅頭小楷、筆走龍蛇的行草,到氣勢恢弘的擘窠大字,無不得心應手。記者從許多熟悉劉榮升及其書法的人那里了解到,他的作品,無論是普通行草還是魁書大字,既能見出熟,也能見出“生”。所謂熟,是筆墨線條的圓熟,體現(xiàn)的是他對學習和繼承傳統(tǒng)的刻苦與用心;所謂生,是他在嘗試碑帖結合時從作品字里行間流溢出來的樸拙之美。這也是鄭板橋“寫到生是時熟時”的今證。
打一個比喻,劉榮升先生的書法藝術是苗,是花,而滋養(yǎng)這苗這花的土壤則是他的文化學養(yǎng)。他不僅是一位頗具傳統(tǒng)功力和藝術實力的書法家,而且是一位頗有名氣的雜文家。他曾連續(xù)兩次榮獲河北省雜文評選一等獎,多次獲得各級報刊雜文評選的獎項,出版過兩部雜文集和多部其它著作。他特別喜歡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喜歡讀中國古代的文史哲著作。他曾對記者說,一個文化大師或博學多才的人,不見得都成為書法家,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特別是一個能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和淘洗的書法家,必須“有文化”。在一個將書法當作職業(yè)的時代里,在一個浮躁盛行而又極端崇名的社會里,這樣說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看一個書法家的作品能不能傳世,最終被歷史認可,關鍵在于它的藝術和文化含量,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靠作品說話”。
說起對學習書法的感受,劉榮升用他做的一首詩來言其志:“不仙不佛不圣賢,無宗無派無師傳。帖臨千通康公意,百煉工純始天然?!币馑际?不學仙,不學佛,不囿于圣賢之言,不專學某宗某派,轉益多師,萃精汲華;“康公”指清代的康有為,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論及學習書法時,主張學書要在先在臨帖方面下很大的工夫,強調臨帖不能太少,要過百過千。學書者經(jīng)過這樣的艱苦訓練,才能達到百煉工純的天然之境??吹贸?劉榮升是贊成康有為的這個觀點的,可以說這是他終生的書藝追求。直到現(xiàn)在,他的大部分業(yè)余時間,仍用于臨帖,甚至是七分臨帖,三分創(chuàng)作。這大概就是他取得成功的奧秘。
我衷心地祝他的書法藝術從百煉工純逐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責編: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