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臺灣九十年代以來性別論述的現代性維度

        2009-12-01 02:43:22
        華文文學 2009年5期
        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李 薇

        摘要:對人的自由本體的發(fā)現是現代性核心要素之一,而性別作為個體自我確證的一個最重要條件,理所當然被納入現代性議題中。臺灣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性別論述,以其女性主義研究的持續(xù)深入、男性文化研究的重審和邊緣性別的挺進等多方面發(fā)展,深刻體現了強調主體價值、重視差異多元的現代性特征,為臺灣現代性發(fā)展開啟了新的維度。

        關鍵詞:臺灣性別論述現代性

        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human freedom is a core element of modernity. As a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n individuals self-identification, gender is sur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agenda of the issue of modernity. Exemplified by the uninterrupted deepening of feminist studies, the reexamination of patriarchal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advance of the marginalized sex, the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gender discourses in Taiwan since the 1990s reflects the modern feature of emphasizing subjective values and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thus opening a new dimension for Taiwans modern development.

        Key words:Taiwan, gender discourses, modernity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09)5-0062-05

        對人的自由本體的發(fā)現是現代性核心要素之一,而性別作為個體自我確證的一個最重要條件,理所當然被納入現代性議題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一個社會性別化過程,社會性別的規(guī)范無處不在,其內涵也不斷在變化,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會性別制度,在同一文化的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性別的具體規(guī)范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通過對社會中性別意識的相關考察,有可能發(fā)現權力與知識、制度與規(guī)約、傳統(tǒng)與現代等多重復雜關系,從另一個角度呈現社會歷史的文化形態(tài)。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工業(yè)化程度日益提高,臺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樣文化斑駁的現代場域,性別問題尤顯突出,而臺灣文學對于性別的研究和闡釋也日益受到重視,從女性主義研究到男性身份審視,以及同性戀、雙性戀等邊緣性別問題的考查,臺灣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性別論述充分展示了主體探索和差異多元的現代性維度。

        一、女性主義研究的持續(xù)深入

        在談到臺灣性別研究發(fā)展歷史時,李文玫指出:“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是一跨學科的領域,臺灣社會的性別研究從1982年婦女新知及1985年臺大婦女研究室成立以來,亦即顧燕翎(1996)所稱第二波婦運時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多元而紛攘的狀況。周顏玲提出婦女研究是性別研究的前身,而中國婦女學與性別研究之產生,可說是80年代兩個巨大思潮及社會運動所結合而成的產物,即社會科學的中國化、女性主義思潮及婦女運動。”可見,臺灣的女性主義研究在性別研究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應該成為我們考查臺灣90年代以來性別研究的重要關注點。深處臺灣特殊歷史文化語境的臺灣女性,以其豐富的生命體驗和積極的社會運動彰顯了現代性的主體意義,既有“處處露出傳統(tǒng)美德的痕跡,溫良謙恭讓,樣樣具備”的古典保守,又不乏新銳大膽的先鋒前衛(wèi),展現在女性主義發(fā)展上,就呈現出多元生動的整體形態(tài)。從日據時期較為刻板地接受西方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到70年代逐漸增長的自主女性意識,及至80年代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沖擊下形成的廣泛的女權主義運動,臺灣女性主義發(fā)展從萌芽學習到自主獨立,逐漸形成了扎根本土、立足自我、反觀自身的潮流,不斷追求主體價值。到了90年代,隨著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元,女性主義研究也進入了更為成熟的階段,主體性得到了更鮮明的張揚。

        女性研究是一個與婦女運動相聯(lián)系的(盡管女性學者對這一聯(lián)系的概念與理解有所不同)、不斷發(fā)展變化和富有生氣的、包含多種政治立場與目標的研究領域,它還是一種反對以男性為中心的知識生產活動的政治行為,因此女性運動不僅是女性主義研究的基礎,而且是其核心,臺灣9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研究正是在女性社會運動研究的帶動下跨出了穩(wěn)健的步伐。理論研究始終旗幟高揚,如張晉芬的《制度化之下的女性主義實踐》、瑪奇朵的《女性主義流派與理論總整理》、傅大為的《從‘女性主義中的科學問題到多元文化中的科學——珊卓?哈定(Sandra Harding)的科學哲學歷程簡介》、丁鋤的《后現代與女性主義在美國》、張淑麗的《解構與建構之后:女性雜志、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陳妙芬的《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等,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女性主義的理論探討,著重突出女性主義的歷史語境成因和社會現實狀態(tài),其他還有關于女性主義的文化反思、女性主義的家國想象、女性主義的啟蒙理想以及女性主義的外交關系理論研究,有些研究甚至關注到女性主義與生態(tài)建設、女性主義與文體運動等問題,可以說真正將女性主義理論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使其走出了僵化的主體迷霧,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涵蓋面極廣的、各種思想交鋒、交融的場所?!痹诶碚撗芯康闹С窒?具體的文化活動研究和社會實踐調查得到了積極的拓展,如李元貞的《女學會十年,婦運萬水千山》、顧雁翎的《變遷的兩性關系——檢驗二十世紀婦運成果》、葉盈蘭的《婦運團體挑戰(zhàn)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法為例》、魏琬的《資本主義下臺越跨國婚姻—由后殖民女性主義觀點視之》等論著,都是對于具體社會婦女運動實踐的調查研究,范圍涉及情感愛欲、婚姻家庭、職場社交等眾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之前婦運研究的社會文化活動范圍,90年代以后的婦運研究顯示了對于媒介政治文化的新興趣,以政治人物的公眾形象表現為案例,結合符號學、修辭學和傳播學等文藝理論方法和訪談報告、數量分析、統(tǒng)計研究等多種社會調查方法,考查大眾傳媒對政治女性形象塑造的權力效能,角度新穎,方法獨到,力度充足,顯示了新媒介時代女性主義研究的突破。

        在女性運動蓬勃高漲的同時,藝術緊跟其上,形成了有益的文化互動格局。首先,女性文學研究日益深入。正如于東暉所言:“文學是有性別的”,女性文學向來是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陣地。受到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影響,臺灣的女性主義文學研究從80年代興起開始,就保持了矯健發(fā)展的勢頭,“1985年左右,中國臺灣地區(qū)的一批報刊雜志率先引進介紹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婦女研究或女性主義批評逐漸成為顯學,并產生了持久的影響。1985年,楊美惠在《聯(lián)合文學》(第1卷第5期),發(fā)表了《歐美女性主義思想源流》、宋美砰發(fā)表了《經驗論與理念論——女性主義批評之修辭兩極》的論文。1986年,‘先后有《中外文學》第14卷10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專號》、《當代》第5期的《女性主義專輯》與《聯(lián)合文學》第17期的《女性與文學專輯》,女性主義文學研究正式成為(中國)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中結合美學與政治的方法學與批判立場”按照林樹明的分析,僅就《中外文學》這一刊物為例,對于女性文學的研究涵蓋了“女性主義/女性意識”(第17卷10期,1989年3月)、“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第18卷1期,1989年6月)、“法國女性主義”(第21卷第9期,1993年2月)、“女性主義重閱古典文學”(第22卷6期,1993年11月)、“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第22卷10期,1994年3月)、“性別與后殖民論述”(第24卷5期,1995年10月)、“同志論述”(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性/性別政治”(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現代詩?性別?歷史記憶”(第25卷第7期,1996年12月)、“衍異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怪胎情欲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臺灣女性文學與文化”(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空間?性別?再現專輯”(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女性書寫與藝術表現”(第28卷第4期,1999年9月)、及“跨文化?跨學科?跨性別”(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等20多個專輯,范圍廣延,關注深入,涉及女性話語、女性書寫、女性心理和女性政治等諸多范疇,綜合運用了符號語言學、精神分析學、政治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將臺灣女性文學的研究推向了高峰。這里有臺灣女性文學史的梳理,如胡曉真的《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之探析》,許慧琦的《‘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游素的《當代臺灣女作家與西方女性主義》等;有具體的作家或文本分析,如蔡玫姿的《閨秀,文藝腔與成長:朱天文《小畢的故事〉性別/國族議題》,張志維的《閱讀符號之身:《S/Z》與《荒人手記》的體像/文象/性象》、葉德宣的《流亡的性罔雨:<孽子>中性管制與規(guī)訓的多重技術》,江玉佩的《蕭麗紅小說中的女性意識》等,還有主題意象研究,如吳秀瑾的《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系探討》,許茹菁的《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等。這些研究或建構女性文學歷史,或進入文本細讀分析,或整理女性與族群、性別、國家之間復雜的關系糾葛,都體現了女性文學研究的深刻檢索和強烈介入姿態(tài)。相較于80年代對女性意識和本體生命的重視,90年代以來的女性文學研究除了探討既有的男女、婦女、母女、兄弟姐妹等主體關系外,更表現出對性別政治的關注,即從女性本體出發(fā),借女性敘述深入更廣闊的文化腹地,眼光不再局限于主體和他者的二元對立,而是引入了歷史、國別、族群等政治命題,研究方法上也更多的采取了符號語言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文化學等多種方法的結合,這樣的女性文學研究趨向,可以借用大陸女性文學研究的判斷來描述:“總起來看,當今女性文學已不再過分強調性別差異,而逐步形成一種符合人類文化精神的開放型文學,不僅從題材、風格、語言、生命體驗、文化判斷諸方面保持了女性特性,而且成功地匯入了現當代文學的洪流,在與男性世界、與社會歷史的對話中不斷熔鑄出具有新質的文化來。”

        女性藝術研究當然不僅限于女性文學研究,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藝術領域的開拓。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繪畫、音樂等傳統(tǒng)藝術研究之外,90年代以來的臺灣女性藝術研究更擴大了視野,融合了現代電子媒介技術的發(fā)展,研究視域深入電視電影、互聯(lián)網絡、手機通訊等現代傳媒空間,使女性研究得到豐富的發(fā)展。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chuàng)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現代性的想像,1933-1935》就是選取30年代電影中時髦女性影像進行剖析,論述涉及好萊塢女性影像、左右翼政治文化以及30年代女性身份等多方面問題,從女性角度探討傳播文化和現代性接受,立意深刻;而鄭美里的《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尼羅河的女兒》與《千禧曼波》中的空間與性別》則通過比較侯孝賢兩部電影,探討其影片中的性別與都市問題,顯示了視點的集中;胡冠宇的《基于膚色之裸體影像偵測之研究》是對色情圖片的分析,雖然更多是技術層面的甄別,但其隱含的女性身體和性別視點等問題卻被其他研究者注意到,于是緊接著網絡上出現了《被觀視、被辨識、被切割、被取樣、被分析、被書寫成論文的女性客體》一文,對前文的性別問題提出質疑和討論,這里體現出來的已經不僅是女性研究與新媒介的融合,更展示了女性藝術研究中交流互動的巨大潛能,具有代表意義。此外,還有研究電視女性藝術(林思平:《臺灣電視劇之跨海峽性別論述與兩岸女性影像的建構》)、網絡女性藝術(陳羿茨《網絡文化女性對男性網絡空間所建構的女性主體之解讀》)、攝影女性藝術(劉瑞琪:《變換不居的鏡像:猶太同女攝影家克勞德?卡恩的自拍像》……總之,在新媒介數字化時代,各種女性藝術研究精彩紛呈,顯示了女性參與現代性建設的充分和積極,為歷史、政治、傳播文化注入了耀眼的亮光。

        二、對男性文化研究的重審

        在女性主義研究中,“男性”作為一個參照系,更多是以與“女性”二元對立的形式存在的,提供的是比較、批判、顛覆的對立性意義,男性性別本身的價值較少受到關注,形成了“強權”、“霸主”、“專制”的刻板印象。但實際上,不論女性還是男性,都是具有意義的主體,都是構成現代性的重要支柱,“男性”作為具有獨立價值的主體性別,應該得到重新審視,以此豐富性別主體建構,這也是現代性差異原則的內在要求。在現代性和所謂后現代性文化中,不管是德里達提出的“延異”、“增補”( supplement)和“蹤跡”(trace),還是德勒茲的“塊莖”(rhizome)概念或“差異邏輯”,亦或是利奧塔激活差異,向總體開戰(zhàn)的高聲疾呼,無非都是強調差異的重要性,差異產生存在、差異產生意義已成為現代性的重要內涵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男性文化重審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如簡成熙在其文章《男性研究應是男性壓迫的自省還是壓迫男性的解構》中指出的:“同樣地,如果把男性視為一個整體,固然男性存在壓迫者的優(yōu)勢,但是Young等的‘差異政治的思考方式,也可提醒我們不宜以一種‘普遍性的方式來看待男性,因為男性也存在著各種多元的差異?!辈粌H強調男女兩性的差異,還強調男性自身的差異,這就是男性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臺灣90年代的男性論述是比較豐富的,從邱雅芳的《以母之名——皇民化時期臺灣男性作家作品的女性呈現(1937~1945)》到何志宏的《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以及蔡祝青的《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與性別文化》的歷史論述,從簡成熙的《男性研究應是男性壓迫的自省還是壓迫男性的解構》的反思性研究到傅大為的《臺灣近代(男性)婦產科的興起及其性/別政治》這樣的兩性文化考察,當然也有較為純粹的男性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如何慧芳的《文學作品中男性作家觀照下的女性形象——以白先勇《游園驚夢》為討論范例》等,可以說對男性身份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觀照。如果說,當年波伏娃關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的論斷成為發(fā)現為女人掃去積沉多年的塵埃,讓女人得以重見天日,那么現在我們也有理由以同樣的眼光脫去男人身上厚重的盔甲,還原他們應有面貌。在面對同樣的現代性文化時,我們注意到,男性文化的重新登臺,和女性文化之間產生了差異互補的制衡機制,在女性主義高喊女性人權、女人生命的同時,男性也以其對現代性建設的參與而持續(xù)產生著意義,因此,男性文化重審對于差異的重視,契合了現代性的差異要求,以其對個體的強烈關注而獲得了現代性價值。

        三、向邊緣性別研究挺進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立場,在女性研究中,單一解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遭到摒棄,對于從不同經驗中引申出多樣的、富于變化的解釋予以支持。”既然女性主義支持多樣化的經驗和流動性的體認,那么中心和邊緣的位置就不應該成為固守的堡壘,社會文化場域也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力量,互相擠壓、碰撞、轉化,使文化永遠生機勃勃。因此,對于各種邊緣性別問題的關注,日益成為90年代以來臺灣性別論述的重要問題。同性戀、雙性戀、兩性同體、戀物癖、畸形戀許多長久以來被忽視的邊緣亞性別,在現代語境下逐一浮出水面,以各自姿態(tài)參與社會文化共建。其中,尤以同性戀文化和酷兒文化敘述最多,第七屆文化研究會議上,由丁乃非和劉人鵬主持,陳鈺欣、蘇淑冠、鄧雅丹、李佳軒、潘崇立、陳佩甄參與討論的《同性戀文化政治:再現、社群與運動》就成為大會引言,引起很大的反響,此外,還有喀飛的《臺灣同志運動十年回顧》、吳美枝的《非都會區(qū)、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T女同志社群為例》、羅敬堯的《妖姬治‘國抑或是打造一個性異議異質空間:九0年代臺灣同志運動與國家權力的交鋒—以‘臺北同玩節(jié)為例》、丁乃非的《亂世人家亞際女同志再現》等論著,其中李怡萱的《女性影展的酷兒專題在欲望蒸騰的流變中,看見自己》和陳鈺欣的《從升級到身體打造:變人的跨性別轉喻》更從酷兒理論的跨性別論述出發(fā),涉及同性戀、變形等幾種跨性別論述形態(tài),分析影像,解讀象征,探掘了身體和話語的深刻意義。以此為旗,其他社會邊緣群體關懷也日益深入,如張家銘、東信洋的《從娼是被迫及不公平的?從布希亞的誘惑論探討性工作者背后的認同》和《浮出臺面的身體:從社會權力觀看待臺北市廢娼事件》以田野訪查案例出發(fā),結合相關理論對性工作者身份認同和社會政策制度進行分析,具有很強的觀照價值。其他如陳玉珈、陳櫻慧、張毓如、李靜宜《身體形象與情色文學:性別議題討論》、邱麗珍的《女性雜志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等研究多向度開掘,觸角深入社會角落,也別具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論述中,對于身體的關注顯得十分突出,實際上這不僅僅是邊緣性別論述中出現的問題,而是整個90年代以來臺灣性別論述的一個關鍵詞。正如伊麗莎白?布隆芬指出的:“因而身體知識具有一種價值功能,在那里,文化與自然的界限——在現代性的進程中,它已變得極其不穩(wěn)定——又一次被重新劃定?!彪S著現代性熱潮持續(xù)不斷的攀升,對身體的關注開始突破私人空間,逐漸轉入公共領域,作為性別身份的具體承載,它以個體性的強烈表征獲得了重視主體理性的現代性話語的認同,成為現代性重要議題之一。我們至今仍然清晰的記得??碌慕浀渑袛?“身體是事件被銘寫的表面(語言對事件進行追記,思想對事件進行解散),是自我拆解的處所(自我具備一種物質整體性幻覺),是一個永遠處于風化瓦解的器具?!睂⑸眢w視為各種文化權力交織的展現場所,其意義不僅在于觀察身體,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身體的追問,力圖使其背后種種“權力的秘密,社會的秘密和歷史的秘密昭然若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方式正是延伸了性別的思考,即將性別從生物屬性中脫離出來,放置于社會歷史文化網絡中進行考查,以性別形塑的目的、過程、結果的追究,進一步探身進入社會政治文化核心,也許這就是米利特提出的“性政治”的關鍵所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身體-性別成為天然聯(lián)結并具有了特殊的意義,為觀察思考社會政治文化的現代性發(fā)展提供了獨到的視角.

        李文玫:《從本土化觀點論述臺灣的性別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17期。

        龍應臺:《啊,上海男人》,轉引自徐學《悅讀臺北女》,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王鄭、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擇》,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8頁。

        于東暉:《女性視域: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林樹明:《中國臺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略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田萱:《論女性文學的現代性》,《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簡成熙:《男性研究應是男性壓迫的自省?還是壓迫男性的解構?》,《應用心理研究》2003年第18期。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頁。

        [美國]伊麗莎白?布隆芬:《身體及其敵視者》,轉引自汪民安、陳永國編《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哲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頁。

        Michel Foucault: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Bouchard,1881,p.148.

        汪民安、陳永國編:《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猜你喜歡
        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達洛維夫人》中的女性主義敘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飄》的女性主義解讀
        語文知識(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app |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m|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露开双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爽|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视频网址| 伦伦影院午夜理论片|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我的美艳丝袜美腿情缘|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er这里都是精品23| 国产天堂av在线播放资源|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本女优禁断视频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51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熟女亚洲av麻豆|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av|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 免费啪啪视频一区| 冲田杏梨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极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