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舫
基礎教育領域推行新課改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情緒心理問題等多加關注,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專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的學校雖然有“心理咨詢室”或類似機構,但缺乏訓練有素的專門人才;有許多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根本就不開門,有的雖開門,但心理咨詢師卻是由沒有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政工干部來充當?shù)?他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準確的定位和深入的認識,采取的教育對策通常是“兩手抓”,即一邊是管、卡、壓,另一邊是哄、說、勸,所謂“恩威并施”,但往往收效甚微。筆者在教育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導向式”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以“找準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既能為教師指明教育的方向,又能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實踐中應用效果顯著。
一、行為習慣問題:導之以行棄惡習
行為習慣就是習以為常、“自動化”了的動作體系,其生理機制依據(jù)巴甫洛夫動力定型說,是由于多次強化而在大腦皮層穩(wěn)固形成的暫時性神經(jīng)聯(lián)系系統(tǒng)。因此,壞習慣一經(jīng)形成,便很難改正?;A教育階段,很多學生都存有不良行為習慣。有的學生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馬馬虎虎,有的學生課上隨便說笑打鬧,有的學生衣冠不整、懶惰成性,更有甚者,小小年紀就染上了吸煙的不良習慣。這些學生具有的共性是:管不住自己,學業(yè)問題不大,品德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要解決行為習慣問題,常規(guī)性的班集體管理和理性說教很難奏效,還必須采取心理療法進行個案處理。教師應找到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具體的“失誤點”和學生的“失足點”,然后導之以行,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達到矯正不良行為的目的。為此,教師必須掌握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學會應對學生行為習慣問題,及時對學生的行為予以指導。如,在矯正學生吸煙的不良習慣時,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查找吸煙行為的“起點”,幫助學生認識吸煙對人體的危害。其次,當學生認識到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又感到無助、苦于無法時,我們對學生進行“知識點撥”,告訴他們吸煙的生理機制是動力定型,當動力定型得到維持時,人就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否則就產(chǎn)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而根據(jù)消退抑制的原理,如果這種動力定型得不到強化,那么條件反射的作用就會逐漸消退。最后,可應用“厭惡”法指導學生戒煙,即初期可買一些最“次”的煙,吸一口很難受,就馬上掐掉;當再想吸煙時,就繼續(xù)吸上次被掐掉的半支煙,使吸煙與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再加上自覺性、堅持性等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戒煙便會大功告成。筆者應用“厭惡”法已指導多位高中生成功戒掉了吸煙的不良習慣。
轉化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教育者要特別有耐心,因為習慣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來。如果急于求成,就會適得其反,輕則使學生感到力不從心而喪失信心,重則使學生破罐破摔、惱羞成怒,與教師對立,釀成諸多事端。因此,對行為習慣問題的矯治,我們必須做到“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倦怠心理問題:曉之以理治厭學
學生厭學的心理根源是倦怠感的產(chǎn)生?!皡拰W生”的主要問題是不愛學習,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yè),一提學習就“頭疼”。他們的精力都用在課余文體活動等方面,有的愛好體育運動,有的屬于“追星族”,有的過早地“談情說愛”,有的迷戀青春文學,有的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
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學生因基礎薄弱,知識遺漏太多;有的學生因學習能力差,不適應一般的教學進度和方法,但這只是極少數(shù)的情況;有的學生因為在學習上曾受到過嚴重挫折,對學習失去了信心;還有的學生是由懶惰所致,而這種懶惰一般是家長溺愛所造成的。心病要用心藥醫(yī),對厭學這種“心病”,我們要下一番診斷的工夫,把準脈象,摸清病情,對癥下藥。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管是哪類厭學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便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為此,我們首先可以采用“曉之以理”的方法著力解決其共性問題,其次,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該“補”的“補”,該“瀉”的“瀉”。筆者運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班上的9名厭學者(三屆學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最終考入了理想的大學。
三、心理障礙問題:動之以情除障礙
個別學生存有典型的心理障礙。學生的心理障礙表現(xiàn)為攻擊、自閉、自戀、退縮、憂郁、躁動、疑心生妄、無法與他人溝通等病態(tài)心理特征。此類學生的行為一反常態(tài),思維方式不符合尋常邏輯,令人費解;其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往往與遺傳、環(huán)境、教育及經(jīng)歷、遭遇有關。此類學生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都不占“問題學生”的多數(shù),但較之其他“問題學生”,“心理障礙生”的教育難度更大,因為他們往往并不知曉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時反而認為是別人“不正常”。因此,對這類學生,教師更應加倍呵護、關愛。筆者在任班主任時,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生。她剛來我班時愛說愛笑,一切都很正常。但幾個月后,其表現(xiàn)與先前相比判若兩人,滿臉怒氣代替了滿面春風,污言穢語代替了歡聲笑語,呆若木雞代替了活潑好動,疑神疑鬼代替了真誠信任。別人竊竊私語,她認為是在說她的壞話;別人笑,她認為是對她的恥笑;別人看她一眼,她認為是在罵她。究其原因,是由于她在英語課堂上回答錯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引起哄堂大笑,同時受到教師的批評所致。了解情況后,筆者認為她是由于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多疑癥,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于是,在提前做好全班學生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全體師生合作,對她進行了一次用愛心溫暖、感化其心靈的心理救助活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生終于找回了自我,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四、注意分散問題:持之以恒煉注意
一些學生還存在注意分散的心理問題。注意是人腦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就是使感官朝向某一事物而同時離開其他事物,集中則是將全部心思傾注于當前的認知對象。而注意分散的學生往往做不到指向和集中。他們很難端坐在座位上專心聽講,即使偶爾能使感官指向某一事物,也很難做到專注,注意時間非常短。由于不能集中注意于當前的學習任務,大腦皮層相應的區(qū)域就不能作出清晰的反映,更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也就難以留下準確鮮明的記憶。因此,此類學生成績一般較差。如何矯正此類學生的注意問題呢?我們可以采取的對策依然是: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曉之以理,就是幫助學生學習有關注意的基本知識,使其懂得注意對學習、生活等的重要意義。導之以行,就是對學生的注意行為給予規(guī)范和指導,具體做法是:1.學習或活動之前,首先背誦注意的概念,然后考慮怎樣“指向”和“集中”,為學習或活動提供知識背景。2.“聽—說”訓練,讓學生先聽一段話或一個小故事,然后復述一遍。3.“讀—憶”訓練,讓學生讀一段材料(材料長短難易視具體情況而定),然后回憶所讀內容。4.“看—做”訓練,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先看清、看懂并記住操作題型、要求等,然后操作,如拼圖訓練、給數(shù)字排序訓練等。
此外,在訓練過程中還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1.教育性原則。任何訓練或措施都應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而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絲毫的負面影響。2.循序漸進原則。訓練的時間由短到長,訓練的內容由易到難。3.鼓勵性原則。在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進步,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提出表揚、鼓勵。4.持之以恒原則。訓練過程不能淺嘗輒止,要有耐心,同時教育學生自己要有信心,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恒心和毅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就是心理醫(yī)生?!皢栴}導向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給學生把好脈,理清“情結”,這樣才能辨證施治,解決問題。而“導之以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等多副良藥的綜合運用,往往可以”醫(yī)治“學生存在的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問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鄧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