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定錕 謝鵬飛
1種蛋挑選
種蛋必須來自健康的種雞群,正常的山雞種蛋為橢圓形,呈淺褐色、淺橄欖色或淡藍色,比家雞顏色深,蛋縱徑為4.4厘米左右,橫徑為3.4厘米左右,重量為27~31克。種蛋保存時間最好不超過10天。
2種蛋消毒
種蛋消毒劑相當廣泛,但大多只能對蛋殼表面的病原菌起作用,而我們選用抗生素藥液浸泡種蛋,不僅能殺死蛋殼表面細菌,還能殺死蛋殼內經(jīng)蛋傳播的雞白痢、傷寒、副傷寒、大腸桿菌等病原體。配制方法是:在水盆中加入25千克30℃溫水,然后放入80萬單位青霉素8瓶、100萬單位鏈霉素15瓶,攪勻后再將種蛋放入,浸泡2~3分鐘后取出晾干入孵,這樣可以提高孵化率、健雛率和成活率。
3控溫
根據(jù)胚發(fā)育情況,應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雛期稍高的控溫方法。人孵前先將孵床預熱后再將種蛋放入孵床。蛋溫控制在37~38℃之間,入孵后7天控制在38.8℃,15~20天控制在38~38.5℃,21~24天控制在38.5~39℃。
4翻蛋
種蛋入孵前通過消毒浸洗,水分含量多,為提高蛋溫并使蛋表面受熱均勻及使蛋面水珠凝結,第一天應翻蛋3~4次,以后每8小時翻1次,翻蛋角度為180度,直至20~24天時停止翻蛋。
5照蛋
一般照蛋3次,入孵5天后開始照第一次。及時揀出無精蛋、死精蛋。無精蛋蛋中透明,只有中間有1小黑點或通光透明,并可看到許多沙眼;死精蛋無血絲。第二次照蛋在人孵第十一天,正常為半部黑色,死胚表現(xiàn)不完整。第三次在第十九天,活胚可見發(fā)育正常,血管在蛋的小頭合攏,在氣室中可見黑影閃動。
6濕度
孵化期濕度以控制兩頭高、中間低為好,因后期濕度低會影響出雛質量。前期相對濕度為60%~65%,中間為55%~60%,后期為65%~68%,出鄒時應為70%-75%。
7晾蛋
孵化至12天后開始晾蛋,晾蛋時間視蛋溫高低靈活掌握,每次以15~20分鐘為宜。孵化16天后,應每天晾蛋1次;20~24天時,每天晾蛋2次。因孵化溫度與人體溫相似,一般用眼皮試溫較為準確,只要將種蛋貼在眼皮上感到微熱就可繼續(xù)入孵。
8噴水
噴水是提高出雛率的關鍵措施之一。入孵21~24天的胚蛋應噴水,水溫在35~38℃之間,噴水能促進蛋殼鈣化,使雛雞易破殼、出雛整齊、減少死雛,一般每天噴水1~2次,通常23~24天全部出齊。
特養(yǎng)品種——烏蘇里貉
貉屬食肉目犬科中等毛皮動物,我國貉可分為3個亞種:指名亞種、東北亞種和西南亞種。目前我國人工飼養(yǎng)、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是東北亞種,即以烏蘇里貉為主。
體形外貌體形似狐,但較肥胖、短粗.尾短,四肢亦短小。被毛長而蓬松,底絨豐厚。趾行性,以趾著地。前后肢均有發(fā)達的足墊。爪短粗,不能伸縮。被毛通常為青灰色或青黃色,面頰橫生淡色長毛,由眼周至下頜生有黑褐色被毛,呈明顯的“八”字形,并經(jīng)喉部、前胸連至前肢。背部毛色較深,呈青灰色;近腹部體側被毛呈灰黃色或棕黃色;腹部毛色最淺,呈灰白或黃白色;四肢毛色較深,呈黑色或黑褐色。
成年公貉體重5.5~8.0千克,體長58~67厘米,體高28~8厘米;成年母貉體重5.3~7.5千克,體長57~65厘米,體高25~35厘米。
生態(tài)特征貉經(jīng)常棲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叢及土堤或海岸,有時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常選擇干燥、具備繁茂的植被條件及有水的棲息地,如河、沼、小溪附近。貉沒有固定的洞穴棲息,一年中不同季節(jié)或同一季節(jié)經(jīng)常變換棲息場所。
貉同種間很少爭斗,通常1公1母成雙穴居,但也有1公多母和1母多公的同洞穴居?;顒臃秶軓V,常在半徑6千米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家養(yǎng)貉局限于較窄的范圍內,活動不靈便,行走不快,多以直線行走,每晝夜達3~4千米。一般冬眠(或半冬眠)從11月中旬維持到翌年2月上旬,如氣溫偏低,也可延續(xù)到3月初。
貉食性雜,野生狀態(tài)下以鼠類、魚類、蛙類、鳥、蛇、蝦、蟹等,以及昆蟲類如甲蟲、金龜子、蝗蟲、蜜蜂、蛾、鱗翅目的幼蟲等為食。也食作物的子實、根、莖、葉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有的還食狐吃剩的兔的尸體,還到村邊、道邊食人和畜禽的糞便。貉每年換毛1次,2月份開始逐漸脫換底絨,8月份長出毛絨,11月中旬冬毛生長終止,是貉成熟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