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
[摘要]《呼嘯山莊》出版后一直被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是一部“奧秘莫測”的“怪書”。1939年,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將這一作品中令人唏噓不已的愛恨情仇搬上了銀幕,并以其展現的藝術魅力,成為20世紀銀幕上偉大的經典作品之一。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而女主角凱瑟琳·恩蕭桀驁不馴、敢于反抗父權的精神以及通過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體現出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表達了作者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及對男女平等與婦女解放的向往與期盼。
[關鍵詞]女性主義;人物形象塑造;男權社會
一、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意味著婦女解放,后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是指婦女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中應與男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原則。作為重要的文化流派。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女權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并逐漸完善。
性別差異以往成為父權邏輯的口實,因此,性別范疇的顛覆和建構,成為女性主義理論的重要任務。女性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爭取平等的象征次序、強調性別差異而頌揚女性特征、反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二分?,F代女性主義者認為,對女性不同的關注,正體現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只有模糊男女之間的差異,才意味著男性中心的消解、女性價值觀的確立。這個概念首先是由女權主義文藝批評的先驅弗吉尼亞·伍爾芙提出來的。她在《一間自己的房子》中明確提出:在我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是男性的力量,一個是女性的力量。隨后,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蘇在消除男女的二元對立基礎上,對雌雄同體進行了解釋。
二、作品《呼嘯山莊》及電影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呼嘯山莊》出版后一直被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是一部“奧秘莫測”的“怪書”。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時代作品普遍存在的傷感主義情調,而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詩,字里行間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和狂飆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作品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
在小說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思克利夫形象的刻畫上,她在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憤慨、同情和理想。這個被剝奪了人間溫暖的棄兒在實際生活中培養(yǎng)了強烈的愛與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嘗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凱瑟琳曾經是他忠實的伙伴,他倆在共同的反抗中萌發(fā)了真摯的愛情。然而,凱瑟琳最后卻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給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愛的埃德加·林頓。造成這個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虛榮、無知和愚蠢,結果卻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生命,也毀了對她始終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還差一點坑害了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畫這個人物時,有同情,也有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心情是極其復雜的。
希斯克利夫的愛一恨一復仇一人性的復蘇,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作者依此脈絡,謀篇布局,把場景安排得變幻莫測,有時在陰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曠野,有時又是風狂雨驟、陰森慘暗的庭院,故事始終籠罩在一種神秘和恐怖的氣氛之中。
由著名導演威廉·惠勒拍攝而成的電影,開場便是由狂風、暴雪、荒涼的莊園、頂風困難前行的孤身投宿者和冷漠的主人構成的一幅讓人心生壓抑的場景,為后面的情節(jié)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乃至后來的雪夜窗外出來的女人的哀求、伸出的冰冷的手、希思克利夫異常的舉動,都為人物形象隨著女管家的敘述一一呈現制造了懸念。在電影中,局限于時間的限制,作品中的細節(jié)并未完全展現給觀眾,但是通過不同場景的轉換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品的精髓得以體現,作品中人物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女性主義視角下的人物形象
19世紀的英國社會是一個崇尚“家庭天使”女性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將品行良好的女人定位為這樣一位天使:她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家庭,只以女兒、妻子、母親的身份存在。無論是女兒、妻子或是母親。都是從屬于另一個主體家庭而沒有自己獨立的個體身份的角色。而女主角凱瑟琳·恩蕭則顛覆了這一定位,她是尋求個體身份的女性的象征,她從來不甘于父權制所宣揚的“家庭天使”身份。相反,她是一個對“家庭天使”觀念宣戰(zhàn)的極富象征意義的女性。在電影中,初次在女管家的敘述中出場的凱瑟琳,便以其見到父親從利物浦帶回的禮物——馬鞭時的歡呼雀躍而展現出她從內心里想要獲得獨立的不受人支配的地位。在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也一一體現出她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所具備的特點,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她囿于父權思想的影響而做出的婚姻選擇所體現的人物性格。可以說,電影中塑造的是一個讓人心生矛盾的女性形象。
影片中,對于作品里老恩蕭對凱瑟琳那種自由任性的男孩兒般的天性十分不滿以及對沒有把她培養(yǎng)成溫順的女孩的沮喪并沒有體現出來,可是在老恩蕭死后的情景就充分體現了當時男權社會統(tǒng)治下主人公的生存狀態(tài)。哥哥辛德雷成了男主人,希思克利夫——辛德雷的眼中釘,這個奪取了他父愛的家伙,自然被貶到最卑賤的地位。凱瑟琳對于辛德雷的反抗,從她餐桌上怒視哥哥的目光中,從她奔跑向荒野的步伐中便可見一斑,但最終在父權思想的影響下,她還是背離了自己的初衷,認為嫁給希思克利夫將會降低身份,這無疑也是認同父權制價值觀念的結果,造成了她最終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在19世紀,婚姻幾乎成為解決婦女一切問題的最佳途徑,這就是為什么婚姻和大團圓結局在19世紀的小說中十分流行的原因?!逗啞邸贰栋谅c偏見》等都是較為突出的這類作品。而《呼嘯山莊》中男女主人公的結局卻與同時代的小說大相徑庭,“它是拒絕讓女主人公在困境和社會習俗的要求之間尋求妥協的一部偉大的小說”。
屏幕上,幼年的場景在電影中飛速變換,小凱瑟琳與希思克利夫在被他們幻化成“黑騎士”的巖石邊快樂嬉戲,在“公主與王子”的游戲中,兩人之間表現出的深沉、激烈而狂熱的情感超出了世俗的愛情。他們之間的靈魂一致,生死相戀,愛情的種子生根、開花,在略顯陰郁的黑白屏幕上如盛開的石南花般絢爛。但是在凱瑟琳與希思克利夫遛到了畫眉山莊后,那里的嶄新經歷成了她人生的轉折點。畫眉山莊以巨大的滲透力量,向凱瑟琳灌輸了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漸漸把叛逆的女性自我重新納入到父權制社會的龐大體系中。在男權社會的巨大滲透影響下,人多時她也開始小心翼翼地劃清自己與希思克利夫的界限。婚姻上,她意識到如果嫁給希思克利夫會“降低身份”。追求自由權和選擇權的女性,會被當時的男權社會徹底摒棄,而如果嫁給林頓,則意味著服從父權制的規(guī)定安排,代價就是放棄了對男權統(tǒng)治的抗爭,放棄女性自我。
在男權社會的擠壓下,在自己內心焦慮的折磨下,叛
逆的凱瑟琳最終選擇嫁給了林頓,進入了男權社會安排的天堂,可是對真我的尋求卻注定她無法甘于靈魂的苦悶,因為她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背棄了那種在荒原上培育起來的充滿激情的愛,離開了呼嘯山莊,離開了她深深愛著的希思克利夫。嫁給林頓之后,她依舊對希思克利夫懷有真摯而熱烈的情感,于是在三年后,當希思克利夫歸來的時候,她隱藏的情感便如火山一般爆發(fā)出來,毫不猶豫地倒向了舊日愛人。希思克利夫的回歸使凱瑟琳面臨新的選擇,一面是她不了解也并不愛的丈夫。如她對耐莉所說的:“我愛他頭上的天,愛他腳下的地,愛他所有碰觸過的事物”,但是也僅止于此。另一面是希思克利夫,也如她所形容的:“比我自己還自己…‘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毀滅了,獨有他留下來,我依然還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來,獨有他給毀滅了,那整個宇宙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陌生人,我再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最終她選擇了死亡。影片結尾,兩個人牽手在荒野上,向遠處走去,以此寓意他們重新回到兩人共同的世界里。
凱瑟琳無疑是愛希思克利夫的,這不僅因為他們具有相同的性格與氣質,一樣的倔強,一樣的執(zhí)著,他們都是荒原的兒女,接近大自然粗野與狂暴的本性,使他們性情熱烈奔放,感情激烈放縱,不顧忌別人的看法。他們愛恨交織,個性突出,對于仇人,睚眥必報,并且他們都渴望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在兩人跌宕起伏的愛恨糾葛中。無論凱瑟琳做出了什么決定,她對希思克利夫的感情和關心都是以她自己為中心進行的。因為希思克利夫地位低下、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拋下一切去和他做乞丐,她試圖找到一條既能擁有地位又能保有愛情的道路,但最終走向的,是死亡之路。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她對傳統(tǒng)道德的蔑視,對未能滿足的激情的宣泄,都烘托出十分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這主要表現在她把女性對于愛情的追求提高到了自我的追求的高度上。凱瑟琳不完全是舊文化舊道德的犧牲品,但她對愛情的激烈追求,或多或少地表現了19世紀婦女萌發(fā)的人性意識。
四、結語
凱瑟琳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嶄新的婦女形象,即使在今天,這樣的女子也是不多見的,其悲劇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大凡這樣的女子既無法忍受貧窮的物質生活,也不甘于滿足平庸、沉悶的家庭生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既富有又有情趣而浪漫的男子實在微乎其微。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影片成功地表現了作品中凱瑟琳這一悲劇角色,并傳達了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思想,體現了女性在壓迫之下。對提高自身地位、獲得男女平等的急切渴望。同時也體現了作家艾米莉對女性困境的思索,反映出超前的女性意識。
[參考文獻]
[1]黃治康,《呼嘯山莊》的女性意識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2]王輝,《呼嘯山莊》女性意識解讀[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2(09),
[3]王柳媛,從凱瑟琳看支米莉一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的女性認識[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02),
[4]周菁,從女性主義視閾解析《呼嘯山莊》[J],鍪賞者,2007(03),
[5]鄒廣勝,西方男權話語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