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波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更新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的推出,要求廣大教師更新觀念,及時趕上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組織教學,怎樣做才能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讓教師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以及怎樣通過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成為數學教師們共同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名20年來從未脫離過教學一線且使用人教版數學新課本已三年的教師,筆者想簡單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點滴體會,以求教于專家同行。
一、關注課堂導入
一堂課的導入引人入勝是至關重要的。導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課前看一個短片、欣賞一段音樂、聽一個小故事、猜一個謎語、做一個游戲,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這一堂課充滿了期待,自然融入到知識的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毫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學生們的興趣很高,但是在比賽中卻遇到了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厘米時,學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的話,那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好比是悠揚的和弦。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某一情境,新穎的、直觀的情境使學生注意力在放松中集中,在放松中形成了另一種注意。在這種無意識中,學生的思維被引導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上來了,這是有利于學習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教學《連續(xù)退位的減法》,借助觀光旅游調動學生學習連續(xù)退位減法的積極性,削弱計算課本身的枯燥性。在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仍是以旅游為主題,設計出介紹當地水果為主的練習題,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這一生活情景貫穿始終,渾然一體。再如教學《四邊形》,課一開始,老師就告訴學生:老師要帶領你們到光明小學去參觀,接著出示主題圖。這幅圖是學校操場示意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所以學生感到非常親切、非常有興趣。《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習和應用數學。在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讓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規(guī)的數學知識和體驗上升發(fā)展為科學的結論,從中感受數學發(fā)現的樂趣。在這節(jié)課中,通過讓學生從熟悉的主題圖中找出許多關于“圖形”的信息,如: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目的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其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
三、留給學生空間
創(chuàng)造思維是在自主觀察、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要把觀察的機會、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傳統(tǒng)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們的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毫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展新知識,不僅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還在合作學習中獲得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厘米來表示時,可以用比它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表示。”還通過觀察,找到了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了1毫米有多長。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fā)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四、緊密聯系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它運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去。教學中,要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有用性。在《毫米的認識》課堂結束時,我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找有關毫米的資料。一方面,是使學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識;另一方面,就是要讓學生能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感受到它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又如《噸的認識》一課,在學生建立1噸有多重的觀念之后,我再讓他們解決主題畫的問題“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有幾種過橋的方法?”同時在練習中設計開放題及課外拓展題。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做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五、合理使用教材
《課標》指出:學生教科書,僅僅是學生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之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教材不再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時的模仿對象,它向學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種“不容改變”的、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而應當具備新的含義。對學生而言,教科書是他們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出發(fā)點”,而不是“終結目標”?!端倪呅巍愤@節(jié)課,在探究交流、學習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出示了許多圖形,讓學生從中找出四邊形,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備課時,考慮到學生數學概念的建立,我對例題加以改進,加上了一個任意的四邊形,使得四邊形的定義更具有普遍性,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再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一課,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教材安排的各種情景的基礎上,我把教材安排稍加改動,將練習二十五的第一題安排在例1后。例1后的做一做在例1和例2之間起到承前啟后、遷移引申的作用,由生活事物抽象到數字,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在把握教材教學主旨的前提下適當的改動并不會影響教學,更適合創(chuàng)設的整個課堂情境,有利于學生接受。
總之,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需要表面上的熱鬧、做秀,而要以人為本,真正關心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一切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使我們的教與學更有趣、更有效。
(責任編輯: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