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7日,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參考消息》于同一天創(chuàng)刊。當時的《參考消息》主要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以及少量外文電訊,每期油印四五十份,為中央蘇區(qū)和紅軍領導層判斷形勢、做出決策提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后,新華社繼續(xù)編印出版《參考消息》,只是閱讀范圍稍有擴大,也不過兩三千份。直到上世紀50年代,《參考消息》一直是僅供中共黨政軍領導干部參閱的秘密級內部刊物。
50年代:擴大到中層
1956年11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倡議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他多次在黨內高級干部會議上闡釋了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的好處,那就是要讓干部群眾“經風雨,見世面”,給大家“種牛痘”,增強“免疫力”。12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fā)出《中共中央關于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的通知》。
1957年3月1日,《參考消息》由刊物改為報紙,一張4開4版的特殊報紙面世了。而且,發(fā)行范圍從“高級的黨內外領導干部”擴大到“縣委委員以上或相當于他們的黨內外干部”(簡稱副科長級干部)。
1958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后的一次談話中談到:“要把《參考消息》的閱讀范圍擴大到全國的高等院校學生。讓他們經常閱讀《參考消息》,經常比較敵我兩方的宣傳。讓他們知道世界是復雜的,每個問題都有對立面。這樣才能培養(yǎng)他們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195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轉發(fā)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進一步擴大(參考消息)閱讀范圍的報告》。報告規(guī)定,凡高等院校的教職員和學生,中等學校的教職員,都可以閱讀《參考消息》。
70年代:擴大到基層
早在1964年6月10日,毛澤東會見比利時共產黨領導人時就曾說,《參考消息》現(xiàn)在是中級干部能看到,以后要逐步擴大。只要紙張問題能解決,做到每個公社、每個工廠都有一份,還可以發(fā)給個人,讓他們了解世界上修正主義是如何罵我們的。
1970年上半年,毛澤東發(fā)現(xiàn),人民大會堂的服務人員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國際常識太差,后來,給他們看了《參考資料》,很多問題都能回答出來了?!秴⒖假Y料》是1955年從《參考消息》中分出來的一份密級更高的內參,是雜志型的,大約100頁。此后,毛澤東一直想把《參考資料》下發(fā)到基層黨支部。后來,考慮到《參考資料》內容太多,下面的同志沒有那么多時間看,于是提出“還是把《參考消息》辦好,擴大發(fā)行?!?/p>
根據(jù)毛澤東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于1970年7月5日決定,從當年8月1日起,將《參考消息》“擴大發(fā)行到工礦企業(yè)車間黨支部,農村生產大隊黨支部,解放軍連隊黨支部,供廣大干部和高等院校學生閱讀。”
80年代:擺上報攤
改革開放以后,報刊如雨后春筍,擴大發(fā)行到基層的《參考消息》,已經談不上什么內部性了,然而,《參考消息》的報頭下仍舊印著“內部刊物,注意保存”8個字。這就是說,它仍是一份內部參考讀物,不屬于公開報刊,它的讀者仍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出乎意料的是,《參考消息》閱讀范圍不斷擴大,但發(fā)行量卻不斷下滑。1984年8月lO日,新華社正式打報告給中宣部,提出進一步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1985年1月2日,《參考消息》的報頭去掉了“內部刊物”字樣,變成了一份公開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