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華
[摘 要]:教育的最優(yōu)效果是使學生得到發(fā)展。學生學會學習要比學到知識更重要,指導學生怎樣學習便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新課改的推廣而進行。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輔導材料。“學案”的編制是基于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理念。本文結合地理學科從學案目標定位、學案過程編制、學案評價機制三方面,就如何編制學案做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學案 地理教學 有效性
地理學課,是一門處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緊密結合的邊緣課程。在導學案的編制過程中,要注意與新課標的理念相配合,與新教材的內容相配套,與新課改的思想相協(xié)調,努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輔導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案”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導作用,由教師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使“學案導學”達到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取決于學案的質量。
一、學案目標定位要準確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蹦繕耸且环莺玫膶W案的統(tǒng)領,可以分為隱性目標和顯性目標兩個方面,即教師“教”的目標與學生“學”的目標。
1.教師“教”的目標
一份學案要讓學生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達成什么樣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師“教”的目標。學案編寫包括學習流程順序、活動的設計、信息的呈現方式、圖表數據的使用、探究問題的拋出及針對練習的數與質等,這些怎么編制,為什么這樣編制,必須經過反復考慮,明確編寫的目的性。比如,在學習“冷熱不均形成熱力環(huán)流”一課學案的導入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看起來該問題直接切入主題,其實難以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形成學案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學習,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獲得知識與能力,從而產生成功的愉悅與持續(xù)進取的動力。
2.學生“學”的目標
“學案導學”,是教學時,能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提出-問題求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在“學案”中將學習目標示意給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本中的學習及課后的檢查中,都可以“學案”為導向進行學習和小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學。學案中明確給出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經過實踐思考,筆者認為,學習目標的確立,應該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能達成;學習目標的用詞,應注重淺顯易懂、準確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學會”、“分析”、“掌握”,等等。
二、學案過程編制要層次清晰、形式活潑
1.層次清晰的學習流程
好的學案,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節(jié)奏明快輕松。緊張時高潮迭起,低回處凝聚心神。地理課程中信息呈現方式多樣,文字資料、數據表格、統(tǒng)計圖形、景觀照片等,讓學生不斷變換信息獲取方式。閱讀、思考、討論、繪制圖表、練習等活動有機穿插,交錯紛呈。通過學案提供思考創(chuàng)新、表現自我、品嘗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比如,“洋流”一節(jié)學案的學習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資料:“泰坦尼克”號慘劇、二戰(zhàn)中,德軍自如地進出地中海;(2)自主學習:洋流概念與分類;(3)分組討論:洋流的成因與分布規(guī)律;(4)動手繪制:太平洋主要洋流運動線路;(5)個性張揚:你還發(fā)現了什么?(6)事實探究:同緯度的英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天氣為什么不一樣?(7)深度思考:世界漁場的形成原因;(8)比較分析:哥倫布第一次與第二次航線的時間差異;(9)現實掃描:希臘“威望”號油輪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觸礁,發(fā)生原油泄漏的影響;(10)歸納小結:學生上臺總結發(fā)言;(11)當堂測試:小練習。本節(jié)學案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及相互協(xié)作,有機安排,節(jié)奏明快,層次清晰,學習效果顯著。
2.豐富生動的導入資料
有趣才能樂學,樂學才會高效。莎士比亞說過:“學習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之好之,方能主動學之,潛心攻之。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可見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往往只注重一節(jié)課開始時的導入,卻不知,學生的興趣一般是不會持久的。如何能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熱情,對每一個新問題都樂于主動探究?這是我在每一節(jié)學案的編制過程中反復思考的問題。一節(jié)課要解決多個問題,對每一個問題,均設計一種激趣的引入方法,讓學生樂于探究。
地理學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時事新聞引入,利用生活實例、身邊的現象引入,利用名人詩詞、民間諺語、漫畫引入等,但都要講求科學性、針對性、適當性原則。如學習天氣系統(tǒng)時,可引用臺風對我國的影響;講述水污染時,可結合太湖綠藻事件、吉林石化廠爆炸事件;在水循環(huán)知識的學習中,可讓學生先思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是否有科學性錯誤;在分析垂直地帶性變化規(guī)律時,可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引導學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環(huán)境、資源問題時,還可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漫畫,作為解決相關問題的引子,學生往往熱情高漲。
三、學生學案的評價機制要多元化
1.學生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自我評價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評價實踐,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學案在學習完每一個新知識,解決了每一個新問題之后,都附有自我評價表和反思。評價主要從態(tài)度、方法、經驗、教訓、知識的理解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
2.小組合作評價
新課改要求學生具有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鼓勵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使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yōu)點,增強學生互學的意識和能力。學案后也附有小組評價表,評價小組各成員的得失及整個小組的表現,體現小組合作的參與及貢獻。
3.教師最終評價
課后,學案上交教師,教師從兩個方面進行最終評價。一方面,依據學生在學案上的自我評價及小組評價,結合課堂上教師的觀察了解,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綜合性的定性評價,往往是一句或幾句肯定的或鼓勵的話語。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完成學案上的練習進行定量的評價。
總之,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精編導學案,充分利用課標導航、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和學案評價等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教師過多地講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大大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