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波
[摘 要]:在美國文學史上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不朽的經(jīng)典著作,許多的評論家曾從不同角度分析過該作品,本文將從后殖民主義角度對其進行嘗試性解讀。
[關鍵詞]:馬克?吐溫 后殖民主義 吉姆 局限性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諸流派各領風騷的當代文論領域,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理論是舉足輕重的一支。巴基斯坦裔美國學者愛德華?賽義德的代表作《東方主義》梳理和檢視了歐洲18世紀以來東方研究傳統(tǒng),并發(fā)掘出貫穿于其中一整套表述東方社會的霸權話語。在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黑人吉姆就是作為一個“他者”形象出現(xiàn)的,美國根深蒂固的蓄奴制思想在作者寫作過程當中有意或無意地流露了出來,下面將從三個角度加以分析。
二、黑人吉姆的身份認知過程
在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實行蓄奴制的南方社會特別是上層社會是不把奴隸當“人”看的,只是當作可以驅(qū)使的毫無情感的活的工具。沃森小姐的奴隸吉姆是哈克在小說中遇到的真正重要的有情味人物。他很現(xiàn)實,有道德并了解人性。他幾次表現(xiàn)為哈克父親的代替者,照料他、幫助他,奴隸制帶來的屈辱深刻地體現(xiàn)在他的痛苦之中。像其他奴隸一樣,黑人吉姆沒有受過任何白人所謂的“文明”教育,也從為受過“開化”,在同哈克逃跑之前,他也甘心做一名毫無社會地位的奴仆。吉姆頭腦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在第二章中湯姆戲弄他,把他的帽子放到頭頂?shù)臉渲?吉姆醒來之后以為他被“妖巫迷住了”;他告訴別的奴隸說,他在廚房發(fā)現(xiàn)的五分錢是魔鬼給他的護身符,還說妖巫們騎著他周游了世界,還有第四章中哈克去找吉姆,尋求神靈的幫助,讓吉姆用有魔法的毛球算卦等等。綜觀全文,迷信充滿了吉姆的頭腦,無論他和哈克會遇到何種困難,他都能從迷信角度自圓其說。
盡管吉姆有各種各樣的“先天”性不足,但當?shù)弥稚〗阋?00元賣掉他的時候,出于某種人類自身的愿望,他勇敢地逃了出來,想到自由州去,等賺了錢再去把老婆和孩子救出來。這是吉姆的第一次對自我身份的朦朧認知,他不想再做奴隸,他想和其他白人一樣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吉姆作為一個平等的“人”的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了黑人對自由、對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他不再想成為別人眼中的“他者”,一個處在社會邊緣被壓迫的人。
哈克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有一副“文明”的面孔,他不明白吉姆的推理,哈克思想中的白人優(yōu)于黑人的思想直接影響到他對吉姆的看法,但吉姆并沒有任何怪罪哈克的意思,反而把他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在大河上漂流時,他處處照顧哈克;當湯姆中彈受傷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險區(qū)域協(xié)助醫(yī)生救護他。吉姆深深思念著自己的妻子女兒,當他提到處罰女兒時悔恨不已,他說他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那么殘忍地對待可憐的聾孩子,而哈克的父親只是把他做為他一個賺錢的工具和一件私有財產(chǎn),吉姆的悔恨與父親的殘忍讓哈克意識到他對吉姆身份認知是有偏差的,他應該重新審視這位朋友。
哈克對吉姆的認識過程是覺悟的旅程,學習的旅程,生命的旅程。哈克接受了黑人生來比白人低賤,黑人的命運由他們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的傳統(tǒng)觀念。他被教導蓄奴制是好的、正確的,幫助一個被追捕的黑奴逃亡是要“下地獄”的。哈克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一面是對吉姆的真摯情感,另一面是社會世俗的懲罰,但最終哈克還是拋開了偏見與歧視,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全心靈”的人,認為吉姆是一個有情有義,能獨立思考的,與他人平等生活的人。
三、吉姆身上的殖民性與陪襯性
馬克?吐溫的這部作品表現(xiàn)了作者對奴隸制度的不滿,對民主、自由、平等社會的向往和憧憬,但畢竟作者本人也是一名白人,從小受到的也是白人優(yōu)與黑人的教育,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有意或無意地露出了“馬腳”。
作者在書中頻繁地使用“黑鬼”(nigger)這個詞來稱呼黑人,多達百處,或許有人會辯駁到,作者這樣寫當然有他的目的,這樣會使文章讀起來更具有時代特色,更符合實際,但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有意識的使用這些詞的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蓄奴制度無意識的傾向。小說中對吉姆的一些負面描述也向讀者暗示了黑人共有的劣根性,“未開化”,“迷信”、“愚蠢”等。從華森小姐意賣吉姆,到后來又被國王賣掉,吉姆完全成了低級財產(chǎn),在四十二章中,吉姆被醫(yī)生帶回來,好多人想絞死他,但有人想起他的主人也許會來。要是這樣,他們就的為吉姆賠錢,在當時那個社會,黑人的價值或許就如同集市上買賣的牲口。
話語權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在小說很多地方吉姆是作為一件舞臺道具出現(xiàn)的,只是個陪襯,吉姆仿佛從人間蒸發(fā),話語權被剝奪。哈克和吉姆上了一條真正的海盜船,作者拿吉姆的膽小如鼠來襯托哈克的不懼艱險,從十六章開始,吉姆顯得無足輕重,在格蘭紀福家的章節(jié)中完全消失,只是當哈克從莊園世仇中被解救出來時才再次出現(xiàn)。當湯姆“上場”時,吉姆又成了他和哈克“奮力營救”的對象,吉姆再一次成為湯姆愚蠢冒險游戲的陪襯。
四、作者民主思想的局限性
通過吉姆一系列高尚熱誠行為的描繪,作品告訴我們,黑人在人格上不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白人,體現(xiàn)了作者積極的民主思想。但無論何掩飾,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這種思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小說是從第一人稱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將自己當成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傳達自己思想的傳聲筒。在二十四章中,國王和公爵欺騙天真無邪的鄉(xiāng)下男孩,哈克決定同他們徹底決裂,哈克的厭惡也反映出作者對欺騙和野蠻行為的態(tài)度,在一定意義上哈克就是作者,在告發(fā)還是幫助吉姆的問題上,哈克的猶豫不決其實是反映出作者民主思想的瞻前顧后,搖擺不定。
對國王和公爵“王權”的否定表現(xiàn)出作者的進步思想,可當哈克得知他們要受刑時,他還是為他們感到難受,還有哈克對強盜的同情等等,這些都流露出作者反對封建制度的不徹底與動搖心理。
五、結(jié)語
筆者認為雖然《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它是一部研究美國種族問題的作品,豪威爾曾稱馬克?吐溫為“美國文學上的林肯”,林肯通過戰(zhàn)爭解放了黑人,馬克?吐溫用他的作品解放了黑人,種族歧視的現(xiàn)象逐步減少,努力成果鼓舞人心,從這點來看,該小說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也許這就是它為什么至今仍被廣泛閱讀并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中載等. 20世紀西方文論選讀.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Charles E.Bressler. 文學批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Wilfred L.Guerin. 文學批評方法手冊.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