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
引子:我國某報兩記者面對新聞注水的泛濫深表痛心。某日二人對話 如下:
記者甲苦悶地說:“我每次都去現場看球,而別人根本沒去,卻編得比我還活靈活現,我該怎么辦?”
記者乙無法安慰,只好講了一則笑話:一只老鼠,打了多年光棍,最后娶了一只蝙蝠,別人譏笑新娘丑陋,老鼠爭辯說——“人家整天飛來飛去,好歹也是一空姐”。
話畢,記者乙也陷入苦悶,好歹讓這哥們接受了如何不在新聞報道中把蝙蝠說成空姐,而難過的是,眼下面對日益泛濫的注水新聞大行其道,真的成了考驗一名記者恪守職業(yè)操守的價值底線!
讀完以上這個片段,筆者深有感觸。平時工作中就曾接觸過如此一些不著邊際的,把“蝙蝠說成空姐”、“把1人死46傷報成47人死傷”的摻水新聞。特別是那些夾雜著水分的新聞還大搖大擺刊以重要版面,被視為頭條時,更引發(fā)人們的無盡思索,當新聞也能注水,媒體失去的將是什么……
注水新聞現狀
注水新聞,顧名思議,筆者個人認為就是把一些本不具備或只有一成或兩成新聞含量的報道事件,任憑記者個人的發(fā)揮、想象、延伸,把芝麻大的事寫出西瓜大的稿子。比如一個新聞事件300字就能說明白,非得扯出3000字的稿子。這種新聞語言空洞,內容繁冗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不僅耽誤讀者閱讀時間也可視為版面垃圾。
事例1:文不對題想怎么說怎么說
3月,同城一家媒體,報道了“20米長公交車有望現冰城.可緩解交通擁堵”的新聞,事實是,在文中記者經過采訪專業(yè)部門獲知的解答是,目前哈市道路中心區(qū)車流量大,早晚高峰基本達到飽和,受現有城區(qū)路面狹窄,公交附屬配套設施不完備等多種客觀因素存在,哈爾濱眼下根本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地那樣,引進車體寬大的20米長公交車。然而不知為何,標題意思與文中內容全擰,讀者懷著極大興趣去閱讀,卻找了與標題不一樣的答案。這種結局,是什么,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報紙失去公信力,讀者是不會買賬的。
事例2:故弄懸虛小機子抻出大片餅
去年某國家級電視臺科學發(fā)現頻道,報道一農家婦女背后“生長”神秘文字的追蹤報道。按常理這期節(jié)目,做下來只要找到皮膚科專家進行解析,向讀者揭示出該婦女為何背后有這種怪異“文字”、文字從何而來就足夠了。
因為稍懂皮膚常識的人就明白,這是一種常見的疤痕皮膚,太正常不過了,有些人用手輕輕在皮膚上一撓或在上面寫個字,就能清晰地顯現。
而這期節(jié)目,故弄懸虛,一句話新聞就能解決的事情,足足抻出了近40分鐘的片子。節(jié)目中把背后的文字看成天書,半夜還派記者對這名婦女死看死守,看是否有奇異現象發(fā)生。
最后,當節(jié)目做到進退兩難時,一名場外觀眾打來電話,告知這就是普通不過的疤痕皮膚,并現場來到演播室說法,該節(jié)目才收場。一些報紙雜志中,也經常出現此類情況,本來碰到的新聞事件就那么丁點大,或者說無任何新聞“營養(yǎng)”,可是偏偏有些人要把它扯大,不但加入自認為合理的無限遐想,還要充分發(fā)揮把“小機子搟成大片餅”的本事,吊足讀者胃口,讓人讀了不如不讀,倒胃口。
例3:摻水過勁真的也變成假的
前一陣,北京師范大學的新聞發(fā)布會,告訴了國民一個天才少女的發(fā)明已經多達100項,并且其中還有3項國家專利,21歲成為某跨國公司亞洲副總裁,年薪不低于50萬,總之,耀眼明星冉冉升起??墒潞蠼浾J真的人發(fā)現,那100項發(fā)明到底發(fā)明了什么不清楚,專利也不是3項而是2項,目前新公司也只有天才1人。
如此為了烘托一個杰出人物的出現,而不惜夸大事實、摻足水分、真到了作假亂真的程度。媒體的責任心哪里去了,如果這樣的注水報道也能在世界媒界流行,真是到了可悲的地步。
以上類似事件,生活中不勝枚舉,怪不得中國新聞界也要大張旗鼓地整頓風紀,齊口打假。
注水新聞產生背景
然而,為何注水新聞還能在媒體業(yè)界有它的市場?筆者認為無外乎以下幾方面,決定了它的產生于存在。
首先,多家媒體競爭形勢的加劇,成為注水新聞出頻現的最大主因。在新聞資源趨同化的今天,無論廣播、電視還是報紙,各家,都要費勁心思地抓吸引讀者、吸引大眾眼球的賣點新聞、刺激性新聞,由此記者為了找到一個“炮稿”,力爭把稿件做出個與眾不同,鋌而走險也就成了常事。
其次,記者在采訪中被動接受采訪部門提供的數據和憑證,或者想進一步調查核實也無法得到采訪部門的配合,也會造成記者憑經驗寫稿、憑素材編稿的錯誤。
另外,一些領導不了解下面實情,坐家拍腦門。一邊催記者“版面給你留著呢”,一邊是無米下鍋。為了這種尷尬,記者趕鴨子上架,逮著啥寫啥,還要按要求把稿子寫出新聞點,可以想象,把蝙蝠說成空姐也倒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北京某記者“造出紙箱餡包子”也就不再覺得荒唐!
如何擠出新聞中的水分
我們注意到,當公正客觀的新聞也像菜市場上的雞、牛、鴨、豬、螃蟹一樣,被人們滿不在乎地打水,注藥,讀者看一條新聞也要像測注水豬肉一樣,掂一掂這條稿件注水多少時,我們的媒體真到了令人懷疑、失信的地步。這種危險無異于自我毀滅。如何擠出新聞中的水分,還讀者以真相。
筆者認為,首先新聞人要有職業(yè)操守,遵循新聞規(guī)律去采寫、報道新聞。不以個人利益、部門利益以及他人好惡而急功近利,違背事實。每個個體做好了,新聞輿論的大環(huán)境也會進入良性狀態(tài),人人抨之,讓注水的、做假的人,引以為恥,感到臉紅。
其次,刊登出版過程中,不防每家媒體也借鑒一下美國《紐約時報》的看家本領,制定一條新聞“鐵律”,——只登,讓記者明白懂得什么樣新聞可發(fā),什么樣新聞是堅決不能發(fā)的,有了這樣的操作尺度,記者心里也就不會存在僥幸,把摻水的新聞交差。
據浙江省樂清日報社楊曉明在《青年記者》里介紹,宜登新聞即真實新聞(truenews)或普通新聞(generic、news),這類新聞,注重事實的客觀性,不加渲染,還原于新聞的本來面目。
楊曉明說,《紐約時報》創(chuàng)刊于1851年,作為家庭性經營的報紙,為何歷時一個半世紀仍能成為全美1 500多家日、晚報中最具影響力的大報,日銷100余萬份,全美首屈一指。她的制勝法寶就是制訂了獨特的新聞守則,即“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為“所登新聞皆宜刊登”。這樣的一條準則,每天印在第一版報單的左角,成了《紐約時報》辦報的一道宣言,也是百余年來報紙對讀者的一種矢志不渝的承諾。
在這樣的準則規(guī)范下,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想為什么“蝙蝠變空姐”之類的注水新聞在他們報紙無處可藏?!?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