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驥
在貴刊2007年第七期由曾紀鑫先生所作的《復原歷史:真實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真相》中有這么一段話:“鴉片戰(zhàn)爭的勝負,并非個人力量所改變,中英兩國不同的政治結構、社會體制、軍事力量、技術水準等因素決定了不論由誰指揮這場戰(zhàn)爭,清王朝怎么也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鴉片戰(zhàn)爭說到底,是一場不同文明——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之間的交鋒與較量,是一場實力懸殊、清軍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戰(zhàn)爭。”
我完全不贊同作者的這種觀點,我認為作者的這種觀點是膚淺的且片面的。歷史上的鴉片戰(zhàn)爭無可否認我們是失敗了,可清王朝難道真的就不能勝利嗎?農耕文明難道就一定戰(zhàn)勝不了工業(yè)文明嗎?
我看不一定。關鍵是看農耕文明的當權者是什么樣的人。1866年,法國發(fā)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zhàn)爭。這是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的又一次較量,而較量的結果是法國侵略者猖狂了僅僅40多天就以可恥的失敗結束了。還是在1866年,美國也開始侵略朝鮮??山Y果呢?朝鮮人民在興宣大院君李星應的英明領導下將美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同樣是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的較量,同樣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朝鮮一個弱小的小國卻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捍衛(wèi)了自己的民族尊嚴與國家主權。而清國一個泱泱大國卻失敗了,而且留給自己的是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恥辱!這是為什么?
中國大清道光皇帝對于進行罪惡的鴉片貿易的帝國主義分子抱有幻想,說白了就是怕打仗,因此鴉片戰(zhàn)爭一開始還抱著天朝大國的迷夢去迎戰(zhàn)自己一無所知的大英帝國,可一旦遇到挫折就立刻慌了手腳一時不知所措。大清朝不是沒有賢臣良將,軍機大臣、大學士王鼎就堅決支持林則徐用尸諫來喚起道光皇帝抗擊英國的殖民侵略??傻拦獾降走€是投降了。為什么?就是一個字:怕。道光皇帝怕死、怕帝國主義、怕堅船利炮,而掌握清朝實權的首席軍機大臣、大學士穆彰阿、直隸總督琦善等又都是投降派賣國賊。更可笑的是參贊大臣楊芳,居然遍收馬桶,載于木筏之上,出御烏涌炮臺,還自吹是什么“以邪制邪”的“妙計”。道光皇帝用這樣愚蠢的酒囊飯袋能不打敗仗嗎?
該文作者認為:不論由誰指揮這場戰(zhàn)爭,清王朝怎么也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其實,就是特指交給林則徐也沒用。作者在文中寫道:“鐵的事實說明,廣州并非固若金湯,在英軍的槍炮前無力防守。然而,關于林則徐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越編越圓、越傳越遠。”還說什么“英軍著眼點不在廣州”、“只有直搗京津,讓清廷震悚”。
可奇怪的是英軍為什么一開戰(zhàn)不直接打天津而是打廣州?其實英軍是打廣州打不下來,打廈門也打不下來。無奈之下只好打定海、打天津。為什么打不下廣州?就是因為廣州有林則徐。林則徐早在嚴禁鴉片的時候就開始重視積極加強戰(zhàn)備了,他在虎門一帶海面安設木排鐵鏈,添置炮臺炮位,特別是購買西洋大炮布防珠江口附近。對于外國的船炮,他繪制圖樣,讓人仿制。林則徐主張以粵海關收入十分之一來制炮。林則徐還主張:“以通夷之銀,量為防夷之用”、“從此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堅”。
而對比天津防務,天津僅有800名士兵,山海關一帶連一尊合用的大炮都沒有。
另外,林則徐之所以能在廣州取得勝利,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發(fā)動了群眾。他相信“民心可用”、“粵民可用”,為此還頒發(fā)《英夷鴟張安民告示》。
而該文作者卻不這樣認為,他在文中寫道:“但若夸大其(群眾)作用,認為只要廣泛發(fā)動,就可取得鴉片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便有可能陷入另一種迷霧。此后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運動的徹底失敗就是一種證明。三元里抗英的第二天,一萬多民眾乘勢包圍了英軍據(jù)守的四方炮臺,幸而被廣州知府余保純勸退,不然,在威力強大的巨炮與射擊準確的來復槍面前,當?shù)孛癖妼⒃庵乱粓鰵埧岬耐罋?”
果真如此嗎?我們知道陳毅元帥的一句名言: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而抗日戰(zhàn)爭就更證明了人民戰(zhàn)爭的無窮威力。慈禧太后之所以失敗,就是她不相信群眾、不發(fā)動群眾。面對義和團,她竟然派兵保護帝國主義的使館,當八國聯(lián)軍兵臨城下之時。又降旨嚴絞義和團。該文作者竟然將慈禧太后的賣國求榮歸罪于人民群眾的抗擊侵略,真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難道人民不抵抗,帝國主義就不殺人放火了?那圓明園的殘垣斷壁,那南京城秦淮河畔30萬亡靈……都無情地證明了這純屬無稽之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如果道光皇帝能夠堅定地使用林則徐并放手發(fā)動人民群眾的話,鴉片戰(zhàn)爭將是另一番景象。
對此,閻崇年老師在《清十二帝疑案》中已經作了詳細的論述,我就不多說了。閻崇年老師在《清十二帝疑案》中把林則徐比喻成袁崇煥,這個比喻是對的。但是我要說林則徐與袁崇煥的命運還是有區(qū)別的。袁崇煥是當時的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林則徐則不同。英國人沒有用反間計,可中國皇帝自己卻猜忌林則徐,還把英帝國主義的侵略歸罪于林則徐。如此昏庸透頂,清朝豈有不敗之理?
我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1876年朝鮮也沒逃出淪陷的宿命。為什么朝鮮能擊敗強大的法國、美國,卻敗給了小日本?那是因為在1873年,朝鮮的投降派閔妃篡奪了政權,朝鮮的袁崇煥、林則徐——李星應被迫下野,從此改變了朝鮮的命運,這絕不是什么先進的工業(yè)文明戰(zhàn)勝了落后的農耕文明。
鴉片戰(zhàn)爭已經成為歷史,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