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晶
“閉關鎖國”,大多數是統治者為了國內統治的穩(wěn)定而采取的舉措。而明代,一個中國人介入了兩個日本使團的糾紛,最終給中國帶來一場小規(guī)模戰(zhàn)爭,直接導致了明中期嚴厲的“海禁”政策。
這個人就是寧波人宋素卿。宋素卿原本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債給日本人,得以往來于中日之間,從而精通兩國語言商情,直到后來得到日本封建領主細川家的重視,從而多次出使中國。
明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人明朝貢使者桂悟一行返國時,明廷曾頒發(fā)給正德新勘合,交付貢使帶回日本作為朝貢新憑證。但這批新勘合并沒有送到當時執(zhí)政的京都足利幕府手里,而是在歸國途中被九州的諸侯大內義興奪去。大內氏派出入明朝貢船三艘,由宗設、謙道率領,攜帶第一、二、三號正德勘合到中國,一行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抵達寧波。
大內義興獨占對明朝貢貿易,引起了日本其他封建領主的強烈不滿,坍港的細川氏就向足利幕府提出要求分享對明貿易的權利。足利幕府不敢拒絕,只好把過期作廢的弘治勘合交給細川氏。細川氏派出一艘朝貢船,以僧侶瑞佐鸞岡為正使,宋素卿為副使,于1520年春由坍港起航。實際上,宋素卿不僅不是普普通通的通事,在名義上已經成為日本訪華使團的副使,決定著整個使團的事務。而且,正是宋素卿的個人行為導致了震驚東亞朝貢體系的“寧波爭貢事件”,從而引發(fā)了明帝國的海禁政策。
因為瑞佐鸞岡和宋素卿航行的路線是經過土佐、日向等地,途中竟耽誤了三年,直至l 523年閏三月十八日才從薩摩藩的山川港起航,大概比宗設一行遲了十天才抵達寧波。
在得知又有日本貢船抵達寧波后,宗設、謙道主動前往探望,而雙方卻因為出使名義不肯相讓。宗設、謙道所持文件合法,又是先到之貢,所懼怕的主要是宋素卿和明廷的關系。
果然,宋素卿充分發(fā)揮了他精通明朝官場情形的優(yōu)勢,和市舶司主管太監(jiān)賴恩結交。賴恩接受宋素卿的賄賂以后,違例優(yōu)先盤閱瑞佐貢船的貨物。欺人更甚的是,賴恩專門宴請日本兩路使節(jié),在設宴時,安排后到的瑞佐鸞岡坐在先到的宗設之上。宗設當場大怒發(fā)難,與瑞佐在席間爆發(fā)口角,雙方不歡而散。而賴恩不僅沒有息事寧人,反而主動暗中送交武器給瑞佐及其隨從。
宗設在得知瑞佐已經裝備了武器以后,不得不采取先發(fā)制人的策略。五月初一,謙道派人沖入寧波市舶司東庫,截獲兵器盔甲,裝備隨行人員之后,轉而從所在的靈橋門追到和義門,將宋素卿一行的貢物擄掠一空,將船只全數焚毀,此后盤踞在靈橋門一帶,施行禁嚴,居民也不得隨意出入。在簡單審訊以后,五月初三,宗設決定在靈橋門的甬江上將瑞佐斬首。
明朝政府得知通商口岸竟然爆發(fā)如此嚴重的武裝暴動,迅速命令大軍出動,宗設一行倉皇出逃。逃亡途中,明軍備倭指揮劉錦率船只堵截。后大風將雙方戰(zhàn)船吹攏,謙道命令屬下推開明船,劉錦則命令亂刀砍手。軍事上具有優(yōu)勢的謙道一怒之下,全力反擊,結果明廷參戰(zhàn)水軍大敗,劉錦戰(zhàn)死海疆,宗設等主要人員逃回日本。
“爭貢之役”給中日貿易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明政府宣布停止與日本貿易,禁海政策再度嚴格起來,這也是此后數十年倭寇問題興起最主要的原因。
鳊輯: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