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勝
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史詩大劇,《人間正道是滄?!?月間享受到了央視一套和八套“雙播”的待遇。電視播出后,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人間正道是滄?!肥且徊恐v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大片。作品通過描寫瞿、楊兩家五個年輕人以及一批黃埔軍校學生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揚鑣,分別加入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的命運糾葛和人生經(jīng)歷。該劇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在國內(nèi)影視劇創(chuàng)作中首次全景式、大跨度、藝術化地再現(xiàn)革命歷史,展現(xiàn)了以楊立青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的成長歷程。該劇在敘事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三重美感值得回味。
歷史美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氣勢恢宏、具有革命史詩品格的長篇電視連續(xù)劇。該劇運用藝術手法對從1925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作了具體形象的概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四個歷史時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如北伐戰(zhàn)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五次反圍剿、長征、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三大戰(zhàn)役、國民黨潰逃臺灣等歷史事件都有涉及,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命運串聯(lián)起來,使其更像一部形象化的中國革命史。
該劇選擇了一個極其巧妙且富有象征意義的故事架構,使一個家庭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增強了作品的可觀賞性。楊家的長子楊立仁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而幼子楊立青則成為共產(chǎn)黨的將領,兄弟二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革命道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元老楊廷鶴則在兩個兒子及兩種意識形態(tài)中間采取了相對中立的立場。女兒楊立華雖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卻始終同情革命,在關鍵時刻會對共產(chǎn)黨人提供一些幫助,她的心態(tài)在當時的國民黨陣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楊家?guī)讉€人可以使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樣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一些知識分子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
電視劇把焦距對準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兩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以二十余年的歷史跨度講述兩大政治力量的合作、斗爭、成敗、榮辱、沉浮與去留。劇作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展開敘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共產(chǎn)黨人由弱到強、不斷走向勝利的過程藝術地呈現(xiàn)在廣大觀眾面前。劇中的共產(chǎn)黨人形象鮮明地昭示著共產(chǎn)黨人的奮斗是在求道,求“滄?!钡摹叭碎g正道”。這條道路代表中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代表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的歷史潮流,是響徹全劇的主題樂章。
作品沒有直接讓國共雙方的大人物登臺表演,卻以十分清晰的脈絡展示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并能時時讓人感受到國共雙方主要人物在軍事政治舞臺上的角逐。劇中的楚材、董建昌、楊立仁等了解時局、知道內(nèi)幕的人成為敘事線索,歷史風云通過他們來陳述。與這些人緊密聯(lián)系的楊家,就像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和一面鏡子,把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逼真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楊立青在和范希亮的一次談話中說,正面戰(zhàn)爭是國民黨,而共產(chǎn)黨則是游擊戰(zhàn),都各自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這肯定了抗日戰(zhàn)爭中國民黨的作用,同時也公正地說明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所擔當?shù)慕巧?這種正視歷史的客觀精神值得肯定。
革命斗爭的錯綜復雜,情報工作的嚴酷艱苦,電視劇皆生動呈現(xiàn)出來。政治斗爭焦點在廣州、上海、武漢、重慶等地不斷變換;劇中以楊立青為代表的一批青年在革命熔爐中成長、成熟,為革命勝利而奮斗乃至犧牲;忠實的國民黨黨徒楚材、楊立仁等人,處心積慮地鎮(zhèn)壓革命,謀害共產(chǎn)黨員;對革命形勢認識清醒的國民黨官員董建昌,在政治漩渦中首鼠兩端,最后主動接受解放軍的改編;電視劇對共產(chǎn)國際的盲目指揮,甚至各個時期兩黨軍隊軍服的變化過程也有反映。整個劇作顯出厚重的歷史美感。
情感美
該劇不僅是一部表現(xiàn)革命歷史題材的大戲,更是一部情感大戲。作品中包含許多情感元素,家國情、父子情、兒女情、戰(zhàn)友情、同學情、同志情,這些情感在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中顯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然而,不管是共產(chǎn)黨人楊立青、瞿恩、瞿霞,還是國民黨人楊立仁、楊立華,他們各自的復雜情感和矛盾沖突都以愛與責任為中心,情感真實動人。
家國情感是電視劇的一條中心線索。作品將家族的興衰直接融進歷史的宏大敘事,在革命的歷程中完成家族敘事。瞿、楊兩個家庭是完全不同的家庭類型,因為大革命的原因發(fā)生了錯綜復雜難以分割的聯(lián)系,曾經(jīng)的兄弟和曾經(jīng)的情侶在歷史的浪潮中發(fā)生著令人揪心的裂變和錯位。生死恩怨、光明黑暗、敵友情仇交織成一部激烈而精彩的歷史活劇和家族悲劇。
黃埔同學情節(jié)是作品另一個重要的切入點,1925年到1949年發(fā)生的諸多重大事件盡可囊括其中。瞿恩是黃埔情結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是眾多黃埔學生的精神導師,包括楊立青在內(nèi)的許多有志青年是他的忠實追隨者?!颁摰稓w鋼刀,同學歸同學”,這句借三期六班的同學說出的話,實際上概括了整個黃埔精神里“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情結,國共雙方在多處戰(zhàn)場上的交鋒都有黃埔校友的情感糾葛存在。
瞿、楊兩個革命家庭充滿融融的親情。在愛情和信仰發(fā)生沖突時,親情就像一劑最好的粘合劑,把兩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攏在一起,分道揚鑣并不等于恩斷義絕。在戰(zhàn)場風云和政治爭斗中,情感線浪漫而唯美,給作品增添了陰柔之美。
劇中那復雜的愛情糾葛、幾位主角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關系讓整部戲更為豐富。瞿霞、瞿恩、楊立青、楊立仁、林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因為理想而走到一起,而主義的分歧卻讓他們的愛情變得復雜。
瞿恩為革命妻離子散,他關愛與柔情并存。在瞿恩送楊立華去莫斯科學習的碼頭上,他們定情的場景讓人動容,立華多年來一直佩帶的耳墜是他們柏拉圖式的愛情見證。長征開始時,瞿恩瞞著妻子林娥留下來堅持斗爭,卻安慰她說是分批次轉移,丈夫的責任感與關愛之心表露無遺。
楊立仁不僅對國民黨忠心耿耿,對家庭也滿懷親情和責任。盡管他在家里一直不被父親看重,但是他對弟弟妹妹還是盡心照料,他改了立青的“分配”,瞞著立青去“探班”送東西,可以看出他對弟弟的感情。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楊家能過著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跟立仁的“庇護”有很大的關系。愛情方面,他經(jīng)常掩飾自己的情感,甚至將愛情拱手相讓也無怨言。楊立仁一生在情感上的付出多而得到少,令觀眾感動而惋惜。
楊立青俠骨與柔情共生,看似玩世不恭,實則情感豐富,他一生中與三個女性產(chǎn)生過情感糾葛。他對“女匪首”白鳳蘭的疼愛與呵護、對初戀情人瞿霞的“縱容”和忠貞、對曾是“師母”后為妻子的林娥的包容和負責任,都是這個錚錚鐵漢于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來的熾熱情感。
楊立華在精神上眷戀著共產(chǎn)黨人瞿恩,得知他結婚后無奈嫁給董建昌,后來收養(yǎng)了瞿恩的兒子,對他視如己出。瞿霞歷經(jīng)磨難,雖對楊立青一往情深,但最終嫁給了楊立青的黃埔同窗穆震方。瞿媽媽是一位慈祥的革命老人,在革命中失去了兒子,并與女兒分離多年,那種傷痛令人同情,她的堅強也讓人動容。老穆接受并愛護內(nèi)心傷痕累累的瞿霞,他們的結合令人感慨和敬仰。
該劇的末尾,彌留之際的辛亥元老楊廷鶴對“外孫子”講了一段發(fā)人深思的話:“過去我們是一家人,將來還是一家人,不論走到哪兒,不論天涯海角、生離死別……人除了血緣,還有情感,可這血緣,有時候并不如情感可靠。這種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愛其實無言啊!”這段話講述的是人間大愛,感人肺腑,是這部戲的情感基調(diào)。
精神美
《人間正道是滄?!犯鼮榭少F的一點是傳遞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對理想、信念和操守的堅持。1925年至1949年,正是中國大地上最動蕩的時代,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群懷揣著理想為信仰而不斷奮斗的革命者。這些人為革命為理想義無反顧,赴湯蹈火,大義凜然。
劇中國共雙方的精英們都為了各自理想而奮斗不息。國民黨青年們在本劇中的形象不再是單純的“反動派”,他們也是滿懷著愛國熱忱投身于革命的有志青年,如楊家三兄妹。
黃埔精神也是全劇的一個思想核心。楊立青所在的“三期六班”是黃埔精神的濃縮體現(xiàn),楊立仁則是管理階層的代表。在劇中,觀眾可以看到黃埔的教學,黃埔的生活和管理,黃埔的信仰紛爭。黃埔的學生都帶有一種信念,觀眾被這樣的信念所感染。
瞿恩是楊立青的人生導師和革命的引路人。為了堅持信仰,他舍棄了愛情;為了保護革命,他犧牲了血肉之軀,他的精神和理念對周圍人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他的影響下,瞿霞、瞿媽媽都投身于革命,各種革命人士、有志青年都以能夠與其暢談和聆聽他的教誨為榮。瞿恩的形象是共產(chǎn)黨革命者形象的生動展現(xiàn),他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xiàn)出了堅韌不拔、視死如歸的共產(chǎn)黨人精神。
楊立仁曾經(jīng)是狂熱的愛國青年,后來在官場爾虞我詐中漸漸迷失。盡管如此,他對自己的信仰從未改變,也在盡著自己最大努力去實現(xiàn)它。他從一個教書先生到黃浦軍校的參謀教官,再到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是理想信念的支撐。雖然他的信仰漸行漸遠,甚至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卻以一生去追求。
楊立青在革命斗爭的磨礪中,在錯綜復雜的家庭、情感沖突中漸漸成熟,成為一個思想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成為一個具有多種才能的軍事人才。他思想正直、言行果斷、智慧超群、愛憎分明,充滿了親和力,讓觀眾感到親切。他的信念順應歷史潮流,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他的奮斗經(jīng)歷超越了個人,成為歷史的必然。
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張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在整部作品中,編導們沒有刻意去對政治概念機械圖解,也很少有空洞的政治口號。然而,通過這樣一部作品,人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受到了最現(xiàn)實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瞿恩、楊立青等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形象,引發(fā)人們對現(xiàn)實對人生做出自己的思考。觀眾需要有信仰的作品,該劇的播出為觀眾提供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教材,而重溫那個年代謀求遠大理想的同齡人的坎坷經(jīng)歷和愛恨情仇,也許對信仰缺失的現(xiàn)代人會有著更多的啟迪與激勵。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欄目責編: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