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禮
課文的教學有兩個目的:第一,利用課文的語言材料,學習其中的語言點,達到能運用的目的。第二,在學生掌握語言點的基礎上,逐步跳出語言點的圈子,從而使用語言進行信息交流,培養(yǎng)閱讀能力。
一.課文整體教學的理解
課文是教學語言知識和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材料。因此,課文應作為一個整體來教。開始時就分段教學,容易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毛病,不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然后在整體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分段教學也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掌握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篇課文。
這就是我們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采用的“課文整體教學法”。
(一)整體的含義包括以下幾點
1.課文的內容是一個整體。課文整體教學強調信息的整體輸入。要求從閱讀整篇文章入手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結合課文學習和運用語言結構,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而以內容為主體。
2.課文句、段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是一個整體。它是聽、說、讀、寫的綜合材料。因此要求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時,做到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突出能力的培養(yǎng)。
3.英語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整體。英語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用三個方面。課文整體教學強調這三者的統(tǒng)一。教與學是矛盾的,但又是統(tǒng)一的,要求統(tǒng)一在“用”字上?!坝谩笔钦n文整體教學的關鍵,是檢驗教與學成敗的依據(jù)。
(二)課文整體教學的基本程序
課文整體教學程序可以概括為:接收--發(fā)展--運用。在教學中,這個過程雖然也有其階段性,但這三個階段卻往往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在“接受”過程中有發(fā)展(如對課文的表層理解到深層理解),在“發(fā)展”過程中有運用(如對語言結構的講與練)。
1.“接收”。有視覺接受和聽覺接受。在課文整體教學中,對學生來說,就是通過讀和聽來接受信息。在接收階段,也就是開始階段要求信息的整體輸入。如叫學生瀏覽全文,從而找出課文的主要意思和篇章結構,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粗略了解,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逐步深入。
2.“發(fā)展”。包括閱讀理解由表層向深層的發(fā)展和由課文內容向語言結構的發(fā)展。在這個階段,閱讀應該由略讀轉入到精讀。在具體做法上,教師的提問程序應該是yes/no questions _ or questions _ why questions,要求學生不僅了解課文的主要事實和情節(jié),而且要了解課文內容的細節(jié)。還應緊密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語言結構的教學。既要全面,又要有重點,更要通過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練習,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層的理解,而且使他們初步掌握和運用語言結構。
3.“運用”。運用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但不能看作是教學過程中最終階段的任務。運用語言應該貫穿于課文整體教學的始終,盡管在最終階段要集中進行一些口頭練習和綜合性練習。練習的設計應緊密結合課文內容和所學語言結構。練習的難度要適中,以使學生能用的上,用的活,練習的量要充分,以使學生普遍得到練習和運用的機會。教師不僅通過這些練習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而且應把這些練習看作是課堂小測驗,及時取得反饋信息,并及時采取矯正措施的手段。
(三)“課文整體教學”的步驟
這幾個步驟的每一步都是后一步的基礎,前一步的深入,整個過程如連環(huán)之索,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步步提高。
整體,是指首先讓學生整體上閱讀理解一篇文章,從整體上理解思想內容、知識結構、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
分散,是指分散解決一篇文章中詞語難點與重點,使學生學有所得,復習有依據(jù)。
再整體,是指在前兩個過程的基礎上,再次全面深化課文,進一步掌握通篇課文的知識,理解結構體系,達到完整地掌握一篇課文的目的。
運用,是指對所學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對一篇課文教學結果的總體檢驗。
二.課文整體教學的實踐
(一)整體過程
1.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
通常有以下幾點做法:
(1)學生自己閱讀,找出不懂的問題。
(2)朗讀單詞和課文,劃出生詞、詞組、句型和難點。
(3)老師發(fā)預習提綱。
(4)讓學生翻譯課文。
我認為初中課文教學中采取前兩條預習方法較合適,一是使學生對通篇課文的內容有所了解,為教師的精講掃除了障礙。二是把閱讀和精讀有機地結合起來,知識學的活,重現(xiàn)率高,學生記得牢。三是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班級學習氣氛。四是能通過學生的感知導致他們的思維,使他們主動地去索取思維的材料和內容,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
2.介紹課文中心思想。
用英語介紹課文內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首先學生合上書本,專心聽教師講述,教師在講述中盡量用學生學過的詞匯、語法和句型。用簡單的句子以舊帶新,語言力求生動活潑,語調抑揚頓挫分明,并利用自己的手勢、眼神、表情、動作、實物、多媒體等來進行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理解內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述時,還要加進自問自答的形式或提問學生幾個問題,以啟迪學生積極思維,估計和推測將要出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檢查他們的理解程度。內容介紹可以一遍或兩遍,可用課件視圖介紹,也可以用板書的形式。教師還應該邊講邊環(huán)視全班,以觀察學生能否聽懂所講的內容,以便調整語速。
3.用簡單的Yes/No questions提問學生,檢查學生理解課文的程度。
(二)分散過程
即是分散解決課文中的詞語難點和重點過程。講解必須做到一個“精”字,在眾多的語言點中,重點只講一個,其他的作略講處理,以便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操練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刹扇?
1.先講后練,即先把課文中重、難點講解完之后,讓學生集中練習,消化。
2.先練后講。即先讓學生集中練習。如;造句,填空,句型轉換,選擇正確答案,判斷正誤等。然后老師根據(jù)學生所做的情況,重點講解。
3.邊講邊練。即講一個重點句型或語法現(xiàn)象,接著讓學生作替換造句或翻譯等適當練習,這樣一講一練地循環(huán)下去。
(三)再整體過程
讓學生對所學課文再次形成整體感。具體做法是:
1.先讓學生再次通讀課文(聽錄音,領讀,齊讀,各別讀),然后找出不懂之處,教師解答。
2.歸納課文中心意思和內容,主要以提問的方式來歸納。所提的問題要力爭概括出課文的中心和主要內容。
這一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彌補了由分散過程所造成的支解課文的缺陷,最后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的是一篇完整的課文,促進課文整體教學的形成,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四)知識運用過程
這一過程主要是培養(yǎng)和檢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對三個教學過程的反饋。分兩步進行。
1、復述課文:要求學生根據(jù)提綱或關鍵詞語用學過的語言材料口述、筆頭復述課文。復述的方式:
1)教師示范性的復述。
2)多樣化的學生復述。如:接力復述。要求學生認真聽其他學生的復述,以便接著復述。
3)看圖復述:將課文的內容用簡單的幾幅畫描述出來,讓學生按畫中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課文,要求一口氣復述完。
2、課文內容的復習與運用:
1)改寫句子或課文后可做缺詞填空練習;2)對課文的重點詞組和句型進行聽寫練習。
外語不單是一門知識課,主要是一門技能課。教師的任務不單是傳授外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課文整體教學法”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是外語教學中學習課文的一種先進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堅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定會收益不淺。
(作者聯(lián)通:678701云南省隴川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