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森 焦瑾琦 張云飛
2009年12月7日,我和五臺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政府新聞中心的焦瑾琦、張云飛等3人冒著一10℃的嚴(yán)寒,踏著冰天雪地,到了五臺山車溝村西的公路北面,看到了一座八角二層幢式石塔。該塔塔座為束腰蓮花座,邊長0.65米,塔身通高4.3米。一層平面八邊形,邊長0.63米,八角石棱柱高1.95米,上為八角仰蓮蓋。二層也為八角石棱柱,上覆蓮花寶蓋,形制優(yōu)美,石色青綠,可惜塔剎墜地,幸好保存完整。
塔坐北面南,一層正面刻有“曹洞宗派之圖”六字,下為五臺山曹洞宗演派字號:“信惠普聞從定思成道德清凈正智圓迎行本慶口妙悟真宗能開祖義法海求具”等32字。再下為“清果”禪師及其徒子、徒孫法名。正面左側(cè)還刻有:“清涼寺五祖曹洞宗第十代藏主德洪大川住持凈奇”及“敕賜興隆寺現(xiàn)任住持凈賓”等字。其余各面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一部,其落款為“明嘉靖六年”,即公元1527年,這當(dāng)是建塔年代,距今已有482年了。塔的二層八面分別刻著8位如來名號,字體端正,清晰可辨。由塔身文字看來,明代時候,五臺山盛行著曹洞宗。其中,清涼寺、興隆寺還是曹洞宗的道場。其嘉靖年間(1522-1566)當(dāng)是“清”字輩、“凈”字輩和“正”字輩的僧人。
曹洞宗是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以其是由江西高安縣的洞山良價(807-869)和其徒吉水縣的曹山本寂(840-901)共同創(chuàng)立的一個禪宗宗派,故名曹洞宗。又以洞山良價入寂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曹山本寂入寂于唐昭宗天復(fù)元年(901)。所以,它與溈仰宗和臨濟宗一樣,都是起于唐末,但又因其正系于四傳后法脈斷絕,唯賴良價之弟子云居道鷹(815-902)法脈才得以不涸。由是而傳大陽警玄(948-1027)——浮山法遠(?-1067)——投子義青(1032-1083)——芙蓉道楷(1043-1118)——丹霞子淳(?-1119)——真歇清了(1089-1151)時,于宋代傳人五臺山。清了,俗姓雍,又名寂庵,號真歇,四川左綿安昌人。11歲依圣果寺清俊師父出家,初學(xué)《法華》。18歲,受具足戒,入成都大慈寺學(xué)《圓覺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他認(rèn)為“言說終非究竟”,遂出峽直抵沔漢(今湖北漢口),扣丹霞子淳禪師。淳問:“如何是空劫時自己?”師擬對,淳掌之,師契之。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才心安?!睅熩呥M日:“今日瞞某甲不得也?!痹唬骸霸嚺e看?!睅熈季?。淳曰:“將謂你瞥地?!睅煴愠?,繼淳法嗣。既而北游五臺,拜文殊,將曹洞宗法要和宗風(fēng)傳人五臺山,成了五臺山曹洞宗的始作俑者。后來,他又南游儀真(今江蘇省儀征縣),謁長蘆山祖照道和禪師。宣和五年(1123)繼其法席,學(xué)者達千七百人。建炎二年(1128),登普陀山,拜觀音菩薩。四年(1130)入主雪峰寺,大振曹洞宗風(fēng)。其后,歷主臺州天封、福州雪峰、明州育王、溫州龍翔、杭州徑山、皋寧崇先等寺。寂后謚號“悟空禪師”。其著作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2卷,嗣法門人有宗玨等13人。其思想特點是融華嚴(yán)、凈土(主張把“阿彌陀佛”四字作話頭,二六時中提撕)入禪。
宋時,曹洞宗盛行于河北。遼、金、元之際,北方多為戰(zhàn)場。其間,名山古剎也多蒙難。但仍有曹洞宗萬松行秀及其弟子耶律楚材居士對五臺山佛教多所護持?!段鍩羧珪肪?1載,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金時為開州同知、燕京留守;入元之后,歷事成吉思汗、窩闊臺、乃真馬后30余年,是元代的一位開國名相,也是萬松行秀門下的一位得意居士。他“走參萬松于報恩,甚相契合。于是杜絕人跡,屏斥家務(wù)。雖祁寒溽暑,無日不參。焚膏繼晷,廢寢忘餐者幾三年,乃獲印證,號湛然居士”,是一位曹洞宗的門徒。其傳又云:“先是元世祖將西征,有司奏:‘五臺等處僧徒,有能咒術(shù)武略及有膂力者,為部兵扈從西征。士為言于上日:‘釋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殺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證鵝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會,拳拳奉行,雖死不犯。用之從兵,豈其宜哉?其不循法律者,必?zé)o志行。在彼既違佛旨,在此豈忠王事,故皆不可以從王師也。帝從之,乃寢其-奏?!币沙木邮恳苑鸾套鸱畲热?、不能殺生的道理,制止了征集五臺山僧人西征的建議,護持了五臺山佛教。
入明之后,五臺山曹洞宗相當(dāng)興盛。除了上面“曹洞宗派之圖”石塔提到的近20位僧人之外,還有名之《經(jīng)》《傳》的嵩山少室月舟文載禪師的嗣法弟子“順天宗鏡庵小山宗書禪師”及其法孫“北京大覺寺慈舟方念禪師”、“建昌府壽昌無明慧經(jīng)禪師”和“廣信府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等,都是至五臺山參學(xué)弘法的曹洞宗僧人。
宗書禪師(1500-1567),俗姓李,號小山,別號大章,順德南和(河北邢臺縣)人?!段鍩羧珪肪?l載,師在童稚之年就異于常倫,與兒嬉戲時就仿作佛事。幼年習(xí)儒,10歲即通大義。一日,掩卷嘆日:“此皆治世法,非出世法也?!彼煺鞯酶改竿?,至開元寺剃發(fā)染衣。以聞嵩山少室月舟文載禪師法席之盛,故往入室請教。潛淘密踐,歷經(jīng)8年,方得文載禪師印可,受囑大法。嘉靖十一年(1532),開法于興德寺。次主天慶、五臺,弘揚曹洞宗法要。嘉靖三十六年(1557),受嵩山少室邀請,出主少室。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京師,主宗鏡庵。隆慶元年(1567),游西山,至谷集山三學(xué)洞,喜其幽寂,遂結(jié)夏至冬。12月圓寂,世壽68,僧臘36。其法孫大覺方念禪師繼其遺志,也至五臺山弘揚少室系的曹洞宗風(fēng)。
方念禪師(?-1594),俗姓楊,字慈舟,號清涼,唐縣(今屬河北保定市)人。10歲出家,于金臺廣德大慈義座下落發(fā)受具。先學(xué)《楞嚴(yán)》,復(fù)歷諸座,遍窮性相宗旨,知非的要,遂往少室,參幻休常潤禪師。一見便問,言辭雅邁,命充維那。“一日,游初祖面壁處,忽然契悟,乃曰:‘五乳峰前,好個消息。大小石頭,塊塊著地。詣室呈似。潤囑曰:‘從上佛佛祖祖,以自己所證,遞相承襲,欲令一切眾生知有。余得之于小山先師,赴十余年如故。今授于汝,汝當(dāng)體佛祖之心為心,以續(xù)慧命。然雖為是,亦宜晦跡林泉,乘時而出。付以偈曰:‘無上涅槃心,佛祖相傳付。吾今授受時,云凈峰頭露。是年28歲,繼其法緒,遂往師爺小山宗書曾在之地——五臺山掩關(guān)進修。晝則一食,夜則孤坐。后到東臺時,忽然雙目失明,但師堅持習(xí)定七日,突然,雙目復(fù)明。足見師之功夫頗深。后來,師登普陀山,禮拜觀音菩薩。次赴越州(浙江)大善寺,應(yīng)請說法,傳法于紹興府(今浙江省紹興市)云門顯圣寺湛然圓澄禪師。師歷主嘉興東塔、云居匡蘆、圓通等名剎,后又遷京師大覺寺。萬歷二十二年(1594)秋,五臺山古清涼,復(fù)請師開法,緇素懇留,后示寂。門人圓澄迎遺骨,塔于顯圣寺之南山。
慧景禪師(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人。9歲入鄉(xiāng)塾,及長
誦《金剛經(jīng)》,21歲出家,往廩山,依常忠禪師。24歲上,偶閱大藏,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切志參究,遂辭廩山,結(jié)茆于峨眉山頂。自誓不發(fā)明大事,終不下山。住了3年,因閱《傳燈錄》,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于是疑情頓發(fā)。乃至忘了寢食。因搬石頭,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guān)?!睂⒋顺噬现?guī)?,忠?guī)熡榉ㄆ?,遂為之剃發(fā)受具。師影不出山,專心修行24年。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應(yīng)請住本邑寶坊寺。為廣見聞,至云棲,訪朱宏;入少林,禮初祖塔;往京都,禮達觀真可;“登五臺,參瑞峰。峰門庭孤峻,師一見而契。乃請古德機緣。復(fù)呈諸頌,峰深肯之。”這里的瑞峰是五臺山的一座寺廟名稱,其師為性通,亦作廣通,字三際,俗姓李,宕渠(今屬四川省渠縣)人。8歲上雙目失明,11歲上隨父出家。由峨眉歷雞足,往還于滇南、衡湘之間。為明代著名的臨濟宗禪師笑嚴(yán)德寶法嗣。明代萬歷年間居五臺山瑞峰寺,后至嘉定建真際庵。師能以耳受《經(jīng)》,為人講說;既得臨濟宗旨,且又門庭孤峻。慧景能夠得到這樣一位三際性通禪師的印可,確是一件幸事,但他唯以紹繼洞宗自任,而又返回寶坊寺,開堂說法。萬歷三十八年(1610),應(yīng)請住壽昌寺,接化甚盛。嗣法門人有大艤元來和永覺元賢等等。其著作有《無明慧經(jīng)禪師語錄》4卷,其思想特色是:他也提倡看話禪,主張“念佛心即凈土”。
總之,慧景禪師這次至五臺山參學(xué),不僅受到了臨濟宗瑞峰三際通禪師的印可,而且將曹洞宗壽昌(今浙江省建德縣境)系的禪法傳人了五臺山。下就介紹其嗣法門人大艤元來和五臺山之關(guān)系。
元來禪師(1575-1630),俗姓沙,又名大艤,字無異,龍舒(今安徽舒城)人,世稱博山禪師。師自幼聰明,16歲上游金陵(今南京),于瓦宮寺聽講《法華》,慨然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哉?”遂“往五臺,從靜庵通芟染。修空觀五年,知非。乃參壽昌經(jīng)于峨峰,不契?!痹獊沓黾矣谖迮_山,依靜庵通禪師披剃,以在五臺山修了五年空觀而一無所得,遂至峨眉山壽昌寺參無明慧經(jīng)禪師,機語不契。又入福建白云峰。一日,閱趙州有佛處不得住因緣有疑,復(fù)謁無明慧經(jīng)禪師于寶坊寺,還不契。但師毫不氣餒,再三發(fā)憤。又因見伽藍像倒地有省,別居宗乘堂二年。一日如廁,見人上樹,豁然大悟。趨見經(jīng)師,呈上頌曰:“殺活爭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fēng)逐馬蹄?!苯?jīng)師肯之,授曹洞法門。明萬歷三十年(1602),出任博山(在山東博山縣東南)能仁寺住持,法事日隆。既而又住建州董巖寺、大仰寶林寺。天啟七年(1627),至福建,為鼓山涌泉寺開山,徒眾達數(shù)千。明崇禎二年(1629),又應(yīng)請主金陵天界寺,開示法化,大闡宗風(fēng)。次年九月圓寂,塔于博山,又于鼓山香爐峰建衣缽塔。師之一生高唱禪凈不二之旨,大力弘揚曹洞法門。其著作有《無異元來禪師廣錄》35卷,隨其禮足求戒者不下數(shù)萬人,得法弟子瀛山智訚等,還為曹洞宗博山系法嗣。
入清之后,五臺山的禪宗主要為臨濟宗,其次是曹洞宗。蔣維喬著的《中國佛教史》卷四載:
清一本臨濟宗。其居五臺時,有福建鼓山耀靈禪師者,遠來五臺,與清一語,有如夙契;因脫衲衣贈清一,珍重言別。一著之經(jīng)年。忽于衣之裂縫中露一紙,具載曹洞宗法脈,應(yīng)相傳授。清一知耀靈悲曹洞宗無人,不遠千里,密為付囑,故兼荷兩宗云。
清一(1842-1916),俗姓舒,名古念,號幻影,湖北鐘祥人。以幼年時家境貧寒,弱冠時父母俱逝,遂投本邑文昌閣出家。后行腳至浙江天目山禪源寺,嗣法于廣福清禪師。師留心參究,廢寢忘食60日,也沒開悟。一天,宴坐,偶聞敲香板聲,身心豁然,執(zhí)念頓銷,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乃慨然曰:“古稱見月忘指,覺照大千而無生死者,非虛語也。”起而證之于師,蒙師印可,成了一名臨濟宗師子正宗派的僧人。師后游金山、九華山,于光緒二十年(1894),結(jié)茅五臺山,居6年后,又游京師,居于龍泉寺,遍覽大藏經(jīng)典。就是其師在光緒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間(1894-1900),有福建鼓山的耀靈禪師步其大覺方念和大艤元來的后塵,也至五臺山弘傳曹洞宗的法要。二師相見如故,言語道契。耀靈禪師遂把自己穿的一件衲衣脫下,贈給了清一古念禪師,珍重道別。當(dāng)清一禪師穿著這件衣服過了年后,忽見衣縫中露出一張紙來,上面寫著曹洞宗的法脈,于是清一方念禪師就照禪宗以衣傳法的方式,也兼?zhèn)鞑芏醋诹?。因此說,光緒年間五臺山還有清一、耀靈等高僧在弘傳曹洞宗鼓山系的禪法。其實,光緒十年(1884)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這兩年中,就有身兼禪門五宗的馳名中外的虛云和尚(1840-1959)也至五臺山弘傳臨濟、曹洞、溈仰、法眼和云門等五宗禪法了。
民國年間,五臺山還有青黃二廟124座,漢藏僧人2000余名。其中,禪宗和凈土宗發(fā)展成了五臺山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就是禪宗中也還是臨濟宗居多,曹洞宗次之。新中國成立之后,禪宗依然盛行,據(jù)1983年統(tǒng)計,五臺山74名禪宗僧人中還有2人是曹洞宗僧。
參考文獻:
[1]清·超永,五燈全書[Z],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2]文中“□”為模糊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