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記錄。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只有靠學生內在情感動力,才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fā)展?!币虼?抓住這一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把對整體學生的心理教育與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相結合,把作文訓練的觸角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生活中長知識、受教育、得啟發(fā),用情感的波瀾、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們傾吐的欲望,這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當代中學生心理上相當閉鎖,學業(yè)上沉重的壓力,青春期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惑和躁動,使得他們“心有很多的結”,內心充滿了許多困惑和矛盾。如果我們平時注意一下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不時可發(fā)現有的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許多低沉消極的情緒。其實,學生中許多棘手的思想問題和學習障礙都源于心理問題。那么,該如何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呢?
一、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應指導學生堅持寫“心理日記”
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日記中宣泄內心的喜、怒、哀、樂。遷移這種情緒并把其中消極的情緒升華為積極向上的情感,這有助于他們克服消極心理狀態(tài),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與此同時,教師往往能透過日記這扇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的“窗口”,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有益的線索。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地發(fā)現、糾正一些學生的錯誤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健康、向上、樂學、合群、自主、自信、開拓、創(chuàng)新的健康人格。
二、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應提倡學生“真實地思想,真實地做人”
在平時學生寫作的艱苦勞動中,可以讓他們隨心所欲,愛寫什么,就寫什么,只要是積極奮進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寫特寫。陽光明媚、春風輕拂可以寫,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也可以寫;凡人瑣事可以寫,偉人大事也可以寫。整個作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體驗,做到感同身受,撞擊出自己心靈的火花,讓自己自然而然地寫出內心噴涌而出的生活感受來。
三、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作文“健康”
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調。健康是必須要兼容社會共性和生命個性的。如果學生作文中處理好了自私狹隘和寬容理解、冷漠捉弄和友善關愛、自鳴得意和虛心進取、情感與理智、消極與積極、陰暗與光明、正義與邪惡、主流與支流等關系,懂得關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心國家民族和社會,不吹毛求疵,不一味抬高貶低,那么,教師給予寬容、欣賞的評價,就是對學生的現在、未來的積極負責和充滿關懷?;蛟S學生的作文中描寫了愛情的萌動,如果能用理智加以把握,就可算作健康的情感;或許暴露了心靈中丑惡的東西,如果不是津津樂道,而是大膽解剖、自我鞭策,就可算作健康的內容;或許譴責了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非正義的現象,如果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是客觀審視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反省,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
學習寫作文和提高認識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經常寫作文會使一個人勤于動腦,感情豐富,思想活躍,促進認識能力的提高。中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匯,視野逐漸擴大,就能主動觀察周圍變化,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師在批閱中,通過與學生不斷地雙向互動,久而久之,便會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衡量好壞、美丑、善惡的標準,使其用這種標準衡量生活,從而提高辨別力,豐富情感,對于骯臟和丑惡的人和事敢于鞭撻,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使其在作文活動中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奮發(fā)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實踐證明,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反過來會促進作文教學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沈偉強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一中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