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琦
清代瓷器是中國古代瓷器制瓷工藝發(fā)展的高峰。瓷器生產仍以景德鎮(zhèn)窯為中心,以青花瓷器為主流。瓷器的制作向高、精、尖發(fā)展。在瓷器的生產過程中,督陶官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從清官造辦處活計檔得知,皇帝本人直接參與瓷器樣式??钍降闹贫ǎ瑢Υ善髟煨?、紋飾、款式有一定影響。這一時期瓷器的發(fā)展特點是:造型多樣,式樣豐富,胎體輕薄,器物線條棱角更加清晰;紋飾豐富,吉祥圖案多;瓷器新品種數量增加,釉色豐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每個朝代都有四五十個品種,細分可達百種以上。瓷器胎釉細瀾堅硬,釉色穩(wěn)定;款識仍有大量官窯款,堂名款數量增加,制瓷工藝技術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康熙時期的單色釉瓷器品種繁多。與明代比較,明代有白、黃、紅、藍、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十余種??滴鯐r期釉色豐富,有白、黃、紅、藍、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釉可分若干類:紅釉有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珊瑚紅;藍釉有天藍、霽藍、灑藍,青釉有豆青、冬青等;此外比較名貴的還有茄皮紫、孔雀綠。單色釉瓷器上施以金彩的較多,如紅釉描金、藍釉描金、青釉描金、黑釉描金也是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裝飾的特點。
紅釉
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數千件康熙時期單色釉瓷器中,紅釉是康熙時期燒造的重要品種,其中郎窯紅最為名貴。郎窯紅又稱郎紅,是以康熙時期督陶官郎廷極的姓氏命名的。郎紅是仿宣德時期的霽紅釉,但釉色鮮亮。它以銅為著色劑,經1300度以上高溫還原燒成。溫度要求嚴格,燒成一件成功的產品難度很大,當時民間諺語有:“若要窮,燒郎紅?!崩筛G紅主要器物有,觀音瓶、琵琶尊、直頸瓶、貫耳瓶、油槌瓶、荸薺扁瓶、花觚、渣斗、洗、盒、水盂、碗等。大件器物胎體一般稍厚,胎自而堅硬。釉面的特點是:釉汁厚。玻璃質感強,釉面有大片紋和不規(guī)則的小片紋,俗稱牛毛紋。口部由于流釉,釉色淺或呈白色。器物足底邊由于釉的垂流凝聚,近于黑紅色。器足露胎處有火石紅色。足底釉色有泛青者,似蘋果綠色,也有泛黃者。從施釉情況看,郎窯紅釉有施一層釉和二層釉之分。琢器里為白釉或米黃釉,有的微泛青色,并開片紋。多數器物足邊有深色垂流積釉,多不過足的旋削線,故有“郎不流”之說。但也有少數器物流釉,足邊有人工打磨的痕跡。與宣德紅釉一樣,郎窯紅釉器物的口足也有所謂“燈草邊”現(xiàn)象,但宣德時期是自然形成的,而康熙時期有的是涂有含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郎窯紅器物足有二層臺式、平切式、滾圓泥鰍背式,平切棱角略圓式。郎窯紅器物太多無款識,少數有“宣德年制”“?!薄皦邸笨睿梢娺@種釉也是仿宣德時期的。
豇豆紅釉也是康熙時期著名的銅紅釉品種,又有“美人醉”“桃花片”之稱。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釉色淺紅。由于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后呈色各異。釉面多紅或綠色苔點。器物以小件器物為主,有菊瓣瓶、萊菔瓶、柳葉瓶、洗、印盒、太自尊、盤等。器物胎體較薄,紅釉中夾雜綠色苔點。景德鎮(zhèn)御窯廠發(fā)掘出土有明宣德時期豇豆紅釉器物,可以看出康熙時期的豇豆紅釉是對宣德紅釉的模仿與繼承。但紅釉當中的綠色苔點則為康熙時期常見的現(xiàn)象。豇豆紅釉器物晚清民國至現(xiàn)在都有仿制,多數在造型釉色、質感上有所不同,但也有仿的好者,特別是太白尊等器形。
霽紅是康熙晚期燒造的紅釉,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左右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霽紅釉的特點是釉汁凝厚,色澤深紅,釉面有細小的棕眼,似橘皮。在康雍乾三朝中,康熙霽紅釉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很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到雍乾時,呈色穩(wěn)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橘皮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滲透狀。器物主要有梅瓶、筆筒。太自尊,外紅釉里白釉盤,碗等。
珊瑚紅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燒于康熙時期,盛于雍正、乾隆時期。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后釉色均勻,光潤,可與天然珊瑚相媲美,故名??滴?、雍正時期多用珊瑚紅釉作地釉,上繪五彩或粉彩。乾隆時多于珊瑚紅釉上描金,或用來裝飾器耳。器物有碗、瓶等。
康熙時期還有胭脂水、蓋雪紅、抹紅等低溫釉。藏品中抹紅釉金彩棒槌瓶為紅釉中精品。
綠釉
綠釉有瓜皮綠釉、郎窯綠、湖水綠等。瓜皮綠釉為玻璃質的低溫銅釉。因色澤綠如瓜皮而得名。它在澀胎上釉,于低溫中二次燒成。瓜皮綠釉明代中期已經出現(xiàn),至康熙時有較大發(fā)展,有深淺二色,深者濃綠,無開片,多見于一色釉的瓶、罐、盤、碗。洗上,淺色者常用來裝飾六七寸高的精巧的細頸瓶。
郎窯綠是康熙時期郎窯燒造的綠釉,釉色呈色淺綠,有玻璃光澤,也稱瓜皮綠。一般有細碎的片紋,有蒼蠅翅之稱。因傳世器物數量稀少,實為珍貴。
湖水綠為康熙時期杰出的彩釉品種。因呈色淡綠如湖水,故名。
藍釉
高溫天藍釉創(chuàng)燒于清代康熙年間,釉色淺而發(fā)藍,顏色如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釉中含鈷量在2%以下,釉中銅、鐵、鈦等金屬元素也起呈色劑作用,釉呈色穩(wěn)定,瑩潔倩雅。天藍釉器物種類以小件文房用具為主,少量尊。雍正、乾隆時期才見有瓶、罐類器物,大多為官窯制品。故宮收藏有尊、花觚、梅瓶、直頸瓶、雙耳尊、洗等器物。
霽藍又稱積藍、祭藍,屬高溫石灰堿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之間燒成。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色調均勻,呈色穩(wěn)定。明代宣德時期燒制成功??滴鯐r期霽藍釉的燒造也有一定成就,釉薄者無開片,釉層如玻璃閃光,釉厚者,上有棕眼或開片,釉色較暗。灑藍釉又稱雪花藍和青金藍,因其在淺藍地上有水跡般的深藍色斑點,好似灑落的藍色水滴一樣,故稱灑藍。灑藍釉明宣德時期出現(xiàn),康熙時期成熟,施釉工藝有所不同,先在坯胎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點,然后再吹自釉,燒成后于青藍中飄灑點點雪片。有的還在灑藍釉上描繪金彩或青花的。器物有多穆壺、提梁壺、筆筒、蓋盒等。
青釉
青釉源于宋代龍泉窯,康熙時釉色深,釉面潤澤,釉質堅硬。釉施于表面,里為白釉。冬青釉創(chuàng)燒于明代永樂時期,色澤較重,仿宋元龍泉釉。清代冬青釉以康熙為佳,釉色比豆青淺,釉薄而堅,肥潤無開片,器內外均為一色冬青釉。藏品中蘋果青瓶釉色勻凈,是康熙時期青釉中的代表作品。
孔雀綠釉
孔雀綠釉是康熙時期燒造較為成功的釉色,是一種以銅為著色荊的低溫色釉。色澤亮麗,器物造型多,有燈籠瓶、方瓶、雙耳尊、獸耳銜環(huán)尊、洗、花觚,出戟花觚、雙耳獸足爐、繩耳三足爐、水丞、碗盤、獅子、臥獸、器架、圓幾、長方幾等。
蛋黃釉
蛋黃釉出現(xiàn)于康熙時期。以其色如雞蛋黃而得名。釉淡而薄,滋潤無紋片??滴鯐r期釉黃微重,釉層透明。與乾隆時期的不同。乾隆時期因釉中加入
玻璃白,釉混而不透。故宮藏黃釉暗花提梁壺造型別致,器身線條優(yōu)美,是黃釉中的代表作品。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為高溫顏色釉。以錳作呈色劑,將錳原料加入含堿較高的釉中燒成。因色如茄皮而得名。茄皮紫釉明代創(chuàng)燒,康熙時期又有所發(fā)展。釉色均勻無片紋者為上品,色純正而堅硬}有片紋者,片紋緊密者為次。器物主要有瓶、碗、盤等。
白釉
北京故宮收藏的康熙時期白釉器物有近千件。白釉有多種,胎質堅而薄,釉薄而透明,有的可見胎上的旋紋痕跡。少有片紋。有奶粉色澤,白而瑩潤;仿粉定,釉中加入粉質物質;牙白,白中閃黃,月白又稱月下白和魚肚白,一般微閃黃色。器形有碗、高足碗、盤、杯、盅,裝飾有劃花、印花。碗有雙魚紋、云龍紋、纏枝花紋。團菊紋,鏤空碗有的飾醬口。有仿成化六字款者。盤有三果紋,有仿定窯盤、有尺寸較大的盤;杯有康熙時期最流行的鈴鐺杯;瓶造型種類較多,有盤口瓶、梅瓶、象耳瓶、小瓶、觀音瓶、油棰瓶、棒槌瓶、長頸瓶、蒜頭瓶、暗龍紋瓶;爐有獸面爐、三足爐;罐有菊瓣蓋罐、瓜棱罐;盒有圓盒、方盒、菊瓣盒;此外還有高式水丞、各式掛鐘。筆筒、出戟花觚等?;年巷椧约t、綠彩,較為獨特。
烏金釉
烏金釉是康熙時期名貴釉色之一,屬高溫釉。創(chuàng)燒于明代成化時期,其成分以三氧化二鐵為呈色劑,并加入適量錳和鈷的氧化物,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釉質細膩,烏黑光亮,釉面如鏡,是黑釉中最瑩亮者。其制法多在白釉上吹以黑色玻璃釉,燒成后呈黑黃色。純粹的烏金釉器物較少,太多數于釉上用金彩描繪各種錦地開光紋飾,但多數金彩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
其他釉色
康熙時期黑釉的燒制也很成功,釉色漆黑光亮,器物有盤口瓶、觀音瓶、蓋罐、提梁壺、筆筒等。有的施金彩。
金釉、銀釉為康熙晚期出現(xiàn)的新品種,是在白釉上涂以調和的金粉或銀粉,燒出后具有金銀器的效果。器形規(guī)整,有里白釉外施金銀釉者,也有通體施金銀釉的。常見器物有碗,盤、杯等。并在金彩釉上用料彩書“壽”字,當是為康熙皇帝祝壽而制作的。
康熙時期各品種瓷器加金彩的比較多見,顏色釉瓷器也不例外。紅釉描金器物有棒槌瓶、盤。藍釉描金器物較多,有棒槌瓶、筆筒、花瓣式盤、鐘、盒等。青釉描金有瓶、黑釉描金器物有瓶、提梁壺等。
總之,康熙時期顏色釉瓷器在明代基礎上又有較大發(fā)展,它為雍正、乾隆時期顏色釉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