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月
尿路結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fā)于30-50歲,男女發(fā)病比例約3:2。據統(tǒng)計,我國人群的尿路結石發(fā)生率約15%,治療后,如果不預防,5年內的復發(fā)率可達50%。尿路結石對人體的影響可從沒有任何癥狀到患側的腎功能完全喪失,所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尿路結石的主要機制是尿液中代謝物質,如鈣草酸、磷酸等濃度超過一定飽和度,再加上其他原因,便形成結晶聚集停留,最后形成結石。
影響結石形成的因素,包括個人體質。有些人體內新陳代謝會形成較有利于結石生成的環(huán)境,水分攝取不足或食太多高蛋白,或多食富有鈣質、草酸及磷酸的食物也容易產生結晶,導致結石的發(fā)生。
氣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夏季排汗量大,若來不及補充水分會促成結石形成。所以,居住在熱帶地區(qū)的人患結石幾率較高。另外,尿路感染、身體疾病、藥物、輸尿管狹窄、息肉、異物置入等,均可造成結石。有家族史者,患結石的幾率也比一般人高3倍。
結石不一定有癥狀。據位置不同,會有不同癥狀,一般包括疼痛、血尿、尿急、排尿困難、尿路感染,其中以疼痛和血尿最常見。
腎臟結石一般不會有任何自覺癥狀,除非造成阻塞,許多人誤以為腰酸背痛,其實是腎結石癥狀。
結石由腎臟順流而下。經過輸尿管時,可能停留在任何部位造成阻塞,引起腎水腫。而腎絞痛來自因受刺激而痙攣的輸尿管,及因積水而壓力增加的腎莢膜。
腎絞痛為突發(fā)性、間斷性,常伴有血尿,雖不會致命,卻令患者聞之色變。
發(fā)現結石,應按大小和癥狀來決定是否治療。若癥狀明顯且持續(xù)或產生并發(fā)癥時,無論結石大小都應盡早治療。一般而言,小于0.4厘米的結石有80%會自行排出,可觀察再定期追蹤:0.4~0.6厘米的結石,約有50%的機會排出;若結石大于0.6厘米,自行排出的機會相當小,約10%。
目前,體外震波碎石術易被患者接受,它不用開刀、麻醉劑量少、安全性高、可門診治療,但可能需要幾次操作才能完全清除。
并非所有結石均適用體外震波碎石術。若結石太大,如鹿角石,應考慮經皮穿腎取石術,加上體外震波碎石術,輸尿管下段結石利用輸尿管鏡處理的成功率相當高。
目前,只有少數病人需要開刀取石。如果結構異常(輸尿管狹窄、息肉)或其他方法失敗時,才考慮開刀手術治療。
膀胱結石一般來自于排尿功能異常(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神經性膀胱等),治療結石也要治療相關疾病,避免復發(fā)。
預防勝于治療,飲食應求均衡。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水分,每天小便量應達2000毫升左右。并定期追蹤檢查,早期治療。
(本文作者為杭州上城區(qū)第二醫(yī)院醫(yī)生)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