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吳淞江流域的壩堰生態(tài)與鄉(xiāng)村社會(10-16世紀(jì))

        2009-10-22 08:13:20王建革
        社會科學(xué) 2009年9期

        摘 要:宋以后塘浦體系瓦解,吳淞江地區(qū)的涇浜體系開始發(fā)展。原適合寬大塘浦的大閘開始被適合涇浜的壩堰所替代。由于河流的淤塞,大閘逐步走向衰退,豪強勢力也利用壩堰形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局域社會。到明代,由于吳淞江進一步淤塞和豐水環(huán)境的改變,壩堰進一步發(fā)展,再加上大閘的建設(shè)成本和維持成本都很高,明代的大閘幾近消失。

        關(guān)鍵詞:吳淞江;壩堰生態(tài);鄉(xiāng)村社會

        中圖分類號:K901.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09)09-0124-12

        作者簡介:王建革,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200433)

        吳淞江兩岸治水目標(biāo)一直沿著高圩、闊浦和大閘三合一的傳統(tǒng)。范仲淹曾講的閘是大圩體系中的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nóng)美利” (注:范仲淹:《政府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這種閘可以控制長江或吳淞江對內(nèi)河的水流影響,控制潮水,就是塘浦之閘。“沿江近海通潮江浦,漢唐以來悉設(shè)官置閘,潮來則閉以澄江潮,退則啟閘以泄水,故江無淤淀之患,潮無泛濫之憂?!?注: 王圻:《東吳水利考》卷之二。)元代時,“江南水利,最為易曉,雖三尺之童皆知其然,但浚河港必深闊,筑圩岸必高厚,置閘竇必多廣” (注:任仁發(fā):《水利集》卷之五。)。閘技術(shù)已成為一般百姓都知道的農(nóng)田水利技術(shù)。大圩體系下的水閘功能,五代時期發(fā)揮得最好。沿江沿海的大閘不但可以阻擋渾潮,保護圩田,還有控制交通的功能。大閘對日常管理的依賴度很高,不但要按時啟閉,還要及時疏浚。五代時期的大閘都由軍隊管理,入宋以后,圩田體系出現(xiàn)一定的崩潰,小涇小浜大量出現(xiàn),壩與堰開始興起,并在明代進一步發(fā)展,小圩、涇浜與壩堰成為明清時期江南圩田水利的主要體系。壩堰不但涉及到水利技術(shù)史與水環(huán)境的變化問題,而且也涉及到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許多問題。對這時期壩堰的水利與鄉(xiāng)村社會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有著積極的學(xué)術(shù)意義。

        一、壩堰普及的水文生態(tài)

        俠僑言:“錢氏循漢唐法,自吳江縣松江而東至于海。又沿海而北至于楊子江。又沿江而西至于常州江陰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閘。所以賊水不入,久無患害。”(注:《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五代時水環(huán)境豐富,太湖之水以吳淞江一江出海,大閘與大的圩岸相結(jié)合,抬高了水位,高地和岡身都得到了灌溉。由于岡身和吳淞江故道區(qū)有較高的地勢,入?yún)卿两魈疗中枰Ц咚?使大浦之水入注吳淞江,高水位的吳淞江則可以順利地通過岡身河道入海。為了抬高水位,治水者用高大圩岸之法,也就是使塘浦之岸抬高,因為抬高水位利于沖淤,而為了積蓄清水,同時防止潮水灌入塘浦,就要在塘浦的入?yún)卿两?、入長江或入海之處置閘。同時,在五代或五代以前,岡身地區(qū)的壩堰水利也應(yīng)該是發(fā)達的,壩堰水利技術(shù)比較簡單,自然興起于大閘以前。大的塘浦上置大閘,小的塘浦上置壩堰。“古人于濱江瀕海通潮江浦悉設(shè)官置閘,潮至則閉閘以澄江,潮退則開閘以泄水。其潮汐不及之處,圩田四圍亦設(shè)門閘,因旱澇而時啟閉焉,港之小者不通舟楫則筑為壩堰,而穿為斗門蓄泄,啟閉法亦如之。又于閘外設(shè)撩淺之夫,時常爬疏積滯,軒鐵掃帚等船隨潮上下以蕩滌浮淤?!?注:“御史江有源奏略”,載崇禎《松江府志》卷之十七,水利二。)大的閘由國家力量介入管理,小的壩堰肯定是民間管理。當(dāng)時國家介入大閘水利的力量往往還是軍事力量。只是這種塘浦置閘,小河置壩堰的體系,在大圩體系崩潰以后,運行得并不理想。

        太湖之水,獨泄于一江(吳淞江),其勢有所不逮,故于常熟開二十四浦北達揚子江,于昆山開十二浦疏松江之水東入于海,民間私港又不可勝數(shù),由是高田引以灌溉,低田賴以決泄。至于瀕海之田,雖高,日懼咸潮之害,因作堰壩,裹水不得外流。而渾潮日積,諸浦漸堙,法宜盡決堰壩近海置閘,隨潮啟閉,使有泄無入,閘內(nèi)港港浦常得通,閘外淤河亦近兩年易為力,若堰壩既決,浦閘既修,茍非厚筑圩岸,一遇大水,湖水隨風(fēng)往來則壞岸,低田與水漫漶,此筑圩裹岸之法。(注:“愈允文治水述”,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三。)

        首先,大閘還是不成功,沒有足夠的清流支持,閘淤廢得很快。以白茆為例,就是到了清代,清流的流速不可謂不強大,但如果不能持續(xù),由于渾潮的進入,河口置閘也很容易淤積。“昔范文正公興吳中水利,浚河特重置閘,俾潮沙不得停,后世講水利者多主之。聞之鄉(xiāng)老,潮之來也,渾入而清出。淀沙日厚一錢,匝歲之期,厚幾二尺,河身有限,淤積無窮,旋浚之,旋塞之。民力幾何,能常有此水利乎?”(注:胡景常:《陽江舜河水利備覽》卷二。)白茆尚且如此,宋代沿海、沿江的塘浦盡管清流條件較強,維持力量稍一失敗就會淤塞。如果清流不強,大閘更難維持。這時期,發(fā)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大圩崩潰,塘浦分化,涇浜體系普遍出現(xiàn),各河道的水流進一步變細變密。一方面,這些河道的清流與原先相比大大減弱,難以保證置閘的蓄清優(yōu)勢;另一方面,變細的河流本身不需要置閘,壩堰即可。這一原理當(dāng)時人可能不太理解,但后人卻非常清楚。明時還不斷有人在白茆等干河上恢復(fù)大閘,只是這種努力總是不斷失敗,大閘在江南越來越少。宋初涇浜體系并不發(fā)達,還沒發(fā)生大量置壩堰現(xiàn)象。南宋時吳淞江常淤,涇浜體系進一步發(fā)展,置小閘和壩堰就多了,但仍有較大一點的閘持續(xù)地興修。在吳淞江以南的華亭一帶,部分近岡身之地因受堿潮之害,南宋時期增加了許多壩,也置了一閘?!肮艁碇咭杂鶋A潮,元祐中于新涇塘置閘,復(fù)因沙淤廢毀,今除十五處筑堰及置石墶外,獨有新涇塘、招賢港、徐浦塘三處見有堿潮奔沖,淹沒民田,今依新涇塘置閘一所,又于兩旁貼筑堿塘以防海潮透入民田,其相近徐浦塘,元系小派,自合筑堰,又欲于招賢港更置一石墶?!?注:“張叔獻請筑新涇塘招賢港堰閘狀”,淳熙十三年上狀存,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三。)在吳淞江以北,大量置壩堰的時期是在元末,這其中有動亂的原因?!袄ド教?自吳城東闉距昆山七十里北納陽城湖南,南吐吳淞江;常熟塘自齊門北至常熟一百余里,可接泄太湖水勢入昆承等湖,注江達海。兩塘諸河道各有七十余條,今多壩塞之處。決去壩塞,使之有通無塞,可也?!?注:“遵達納實哩集江湖水利”,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五。)兩個主干塘浦有七十多條枝河,并在枝河上形成壩堰,這是枝河水流封閉的一種表現(xiàn)。

        明初夏原吉開黃浦江以來,水流形勢徹底變化,水歸黃浦江以后,吳淞江兩岸的豐水環(huán)境弱化,清不抵渾,塘浦淤塞加重。黃浦江在岡身以西的河道是低地地帶,幾乎不加疏浚即可維持安流,治水者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抬高水位引注吳淞江出海,也沒有必要修大閘了。與此同時,吳淞江故道區(qū)的大浦因清水少而感潮嚴(yán)重,淤塞更加嚴(yán)重或變細,也只能放棄置閘改置壩堰或只能置小閘了。至于沿著涇浜體系滲透的感潮河流,農(nóng)民也只能建小閘或壩堰。盡管這種現(xiàn)象自宋代以來就產(chǎn)生了,但由于吳淞江長期以來仍然是出水主干道,閘雖淤廢,治水者仍要疏浚建閘以復(fù)其舊。黃浦江成為主干通道以后,治水者就沒有這個必要了。沿海地區(qū)的情況也是如此,太湖清流減弱,使出海的塘浦淤塞嚴(yán)重,置閘難行。治水者看不到這種水流的變化,只歸因于大閘管理的失敗與浚河之不行。陳錫仁言“入海之處,潮汐易淤,故前代極力浚治,治久令馳,致巨浸壅于中,故道漲于外,土民或堰而為田,筑而為圍”(注:“陳仁錫治水約言”,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治水者沒有關(guān)注到地方壩堰體系的大量興起與黃浦江形成的關(guān)系,只發(fā)現(xiàn)改流后水患大減。正德年間謝琛講:“七八十年朝廷之貢賦不虧,百姓賴以安堵者,先朝任夏原吉之力也?!钡踔撂岢謴?fù)置閘,“一時疏浚之法,亦有次弟,惜乎小就,自畫而不能為轉(zhuǎn)身之計。舊制板閘夫卒之設(shè),圍岸之筑,皆未全備,是以迄今十二三年而諸浦之壅塞如故”(注:“謝琛興修水利疏”,正德五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板閘之制已難恢復(fù)到故時水平,也只能任民間壩堰增加。弘治年間,新水流形勢下的河道淤塞形勢已顯?!叭娖帧币呀?jīng)處于“失道”的狀態(tài)(注:“秦慶上治水事宜疏”,弘治七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這時疏水的重點是對宋以后所形成的干枝體系網(wǎng)絡(luò)的疏導(dǎo),吳淞江失修,依賴白茆、黃浦江,以此二河為主干,吸納眾多涇浜之水,塘浦時代的大圩也逐步變?yōu)樾≯?。小圩所對?yīng)的正是涇浜體系。嘉靖年間,當(dāng)時吳江七縣“每田一圩,多則六七千畝、少則三四千畝,四圍高筑圩岸”,況鐘到這時才開始全面地破壞大圩。人們對這一環(huán)境變化采取的對策相對晚一些。吳淞江棄置不用,瀏河與黃浦江的排水功能不強,積水時往往一片汪洋,局部的大圩只能封閉水流,所以治水者不斷地動員人們興小圩,并且出現(xiàn)了像況鐘這樣大規(guī)模破壞大圩的現(xiàn)象(注:況鐘:《明況太守治蘇政績?nèi)肪砭?興革利病奏。)。這種大圩的破壞,引起小圩加速增多,小圩間的河道則進一步不用大閘,只用壩堰即可。總之,

        由于小圩與河道分化,壩堰的推廣更加適應(yīng)變化了的形勢。

        到明代,越來越多的塘浦也開始棄閘置壩,漫水港、千墩浦、夏駕浦、瓦浦都建壩代替原來的閘,這時的壩不是單一的壩,而是成系列的壩?!奥劭?、千墩浦、夏駕、瓦浦原議各筑壩一座,又十里筑腰壩一座,今照水勢頗長,十里一壩,恐難障捍,議四五里增筑小壩一座。”置壩的重點在近浦口的頭一段,主要的感潮區(qū)就在這一區(qū)間。萬歷年間馮叔吉計劃在千墩浦的頭一段規(guī)劃,“如可以腰筑處所,不拘一座、二座,就便增筑以殺水勢,委于戽水之功有裨,若頭一段已浚深,則二段之水自可瀉受,小壩又不必筑矣”(注:“馮叔吉開浚吳淞江詳”,萬歷五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六。)。這種壩一般皆為大壩,由官方興修。在太湖東南方向出水的湖泊群中,大壩一般筑在太湖出口河的入湖處。筑壩地點在吳家港出口處的龐山湖之南灘上,此壩拙開,“湖水涌入”(注:“施之藩奉委浚淀山湖詳”,萬歷五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六。)。

        在吳淞江以北,小徐公浦可能是宋時的大浦徐公浦接吳淞江段變淤后的叫法,其北部仍稱徐公浦,到后期,被淤的小徐公浦置閘。在望仙橋鄉(xiāng)鄉(xiāng)志有這樣的記載:“《邑志》云:北境干河在顧浦西,自西南境小徐公浦起,北通郭澤塘,是十六都。而小徐公浦云在顧浦西,南受吳淞江水,出口處舊有牐座。北通西北境徐公浦,是十九都。”(注:民國《望仙橋鄉(xiāng)志稿》河港。)大塘浦時代的大閘和石閘,成本都很高;到枝河時代,已經(jīng)沒有必要安這種石閘于枝河,由于枝河多而流小,土閘又可以隨時拆除,而壩堰體系直到明中期才逐步被治水者關(guān)注。姚文灝就是重視枝河與筑壩問題的治水專家,他提議將以前有規(guī)模的石閘換成土閘?!伴l以捍水為蓄泄,古人意至周密,下釘木椿上甃巨石,萬不容(巳)易,今欲省費議為土閘。”(注:“姚文灝條上水利款要疏”,弘治九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明朝中后期,越來越多的治水者關(guān)注壩堰建設(shè)。嘉靖元年李充嗣的工程上疏中列舉了壩堰的數(shù)量,“蘇州府常熟等縣,并分管太倉州及昆山、吳江二縣浚過枝河共五百六十三處,共長三十七萬七百三十四丈,筑過官塘圩岸三千五百八十三段,共長一百九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五丈,造過堰壩九十六處,共長六百六十丈”。在昆山、常熟一帶,政府還為堰壩建設(shè)撥了一千兩銀子(注:“李充嗣奏報開浚各項工完疏”,嘉靖元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由于土壩易壞,修復(fù)壩堰的工作由地方社會完成,官方一般只為督修或督建。朱兗在嘉靖六年言:吳中田畝,大約高者七分病澇,低者三分病旱,故每忽于高田,以致拋棄賠糧。古人或筑壩堰而蓄水貫通,或置斗閘而隨潮起閉,離水遠者復(fù)開溝溝渠,所以防亢旱而利灌溉。今皆久廢,仰各治農(nóng)管屯官相度某應(yīng)復(fù)舊跡,或即估價興修某處,應(yīng)增新塘或令廢田開掘,在民者從宜,督率系官者開報詳處。(注:“朱兗水利興某事宜條約”,嘉靖九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五。)

        壩堰盡管由民間自修,由于水利系統(tǒng)的全局性,這種工程仍由官家督率。壩堰在鄉(xiāng)間已經(jīng)普及了,官方督修才屬正常之舉。朱隆禧認(rèn)為地方官應(yīng)該在農(nóng)隙之時“躬詣阡陌之間,勸課農(nóng)桑,通浚溝洫堤堰”(注:“朱隆禧請修水利疏”,嘉靖十二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修筑納入歲修之便。隨著水流的變化和開發(fā)程度的加強,干河淤塞,作用減小,農(nóng)民只能用小閘或壩堰行權(quán)宜之計。這種小閘與小壩已經(jīng)成為鄉(xiāng)間必不可少的水利設(shè)施。在清不抵渾的水流態(tài)勢下,壩堰利用自身所特有的水利生態(tài),可以維持一定的灌溉平衡?!安槐刂醚唛l,以大干河??诙砸?若中干河以下及支浜等,堰閘誠不可無,蓋為蓄清水之利也?!?注:顧士璉:《太倉州新瀏河志》正集。)這種支流的堰閘,是壩堰或小閘,起蓄水的作用。在鄉(xiāng)村社會的水平上,農(nóng)戶可以完成對壩堰或小閘的操作與管理。到清代,人們在更次一級的河道——溇上也開始建壩,這種控制小水系的壩控制地塊非常之小,溇常深入到圩田內(nèi)部圩心的湖蕩區(qū),青浦縣孫峻在發(fā)動全縣農(nóng)民筑圩時,講到了這樣一種圩田形態(tài),這種圩口心低洼,讓農(nóng)民在“低陷處開挑溇沼,通涇以資蓄泄”。涇是圩外河道,溇沼是圩內(nèi)河道,“旱年壩塞溇口,蓄水灌溉,水年開通溇口,泄水耕作”(注:孫峻:《筑圩圖說》。)。這種在溇之上的壩堰,完全在個體小農(nóng)經(jīng)濟掌控下。農(nóng)民在易出現(xiàn)旱情的高地也作小閘?!八山瓥|鄉(xiāng)懼旱,宜閘水以種田,西鄉(xiāng)懼潦宜作堰以截水。然堰之外固沮,外潦不能入堰之內(nèi),其水從何而出,蓋截水必在于水未長大之先,當(dāng)下椿作堰,上留一河通舟,既可御水,又能御盜,泥土易取,椿木易辦,臨時則費力多而成功少?!?注:“張衎水利款議”,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

        感潮區(qū)置小閘與壩堰很普遍,如果不置,“濁潮灌田,沙積田中,田力日薄,一遇大雨,浮沙滲入禾心,苗生漸槁而所收亦薄”。岡身地區(qū)還有一些利用潮灌的地方,利用潮水的頂托納水入河,一日兩潮必須常啟閉以納水,在這里,做小閘進行灌溉比較理想。在低地地區(qū),水田常有水,重要的是擋住外水即可,做壩堰少啟閉,簡單易行。聶紹昌認(rèn)為吳人不像寧紹平原的人那樣重視閘壩,建議在“豐穰之年,值河身開深處,相度形勢,建閘啟閉,或有當(dāng)筑壩堰者,其工料之費,俱于該區(qū)田地輪應(yīng)本年出米浚河數(shù)內(nèi)量取其半,余則助以官帑”(注:“聶紹昌條上浚筑事宜申”,萬歷三十七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六。)。感潮區(qū)的水利疏浚引起旋開旋塞,為了應(yīng)付危機,置壩亦為感潮區(qū)之保守水利之法,且于農(nóng)田淤肥有利。在常熟一帶,傳統(tǒng)的常熟二十四浦塘浦系統(tǒng)崩潰之后,壩堰置在眾多的涇浜系統(tǒng)上。明代,“張涇、洋子涇、東楊、林茜涇、雙鳴、鹿鳴、浪港、大錢等涇,俱著民力開浚之后,各于兩頭或作土壩,或建閘斗,以潴清水,以節(jié)渾潮,不論大小潮汛,使民田皆得以資灌溉”。在吳淞江下游兩岸,外有海塘和岡身,河流通過吳淞江地區(qū)感潮,感潮的要做壩擋潮,不感潮的通過壩堰積蓄雨水?!盁o海潮之沖,而河道皆通其鄉(xiāng),支河若非舟楫必由之道,俱于雨頭作壩,潴水以灌田禾,并獲畜魚之利。”(注:“陳王道上水院橫塘橫泖河工揭”,萬歷六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六。)在明中期,常熟的高地地區(qū)“設(shè)上浜水匱,關(guān)閉其水以自灌溉,則水有所儲積,不得反流而趨內(nèi),是為措置高亢之地”(注:“楊子器常熟縣水利議”, 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雖為高地,但水匱有積水性質(zhì),水匱口處壩堰與閘皆可。耿橘把常熟一帶的水環(huán)境進行了分類,一類是海潮水,一類是湖水。

        本縣地勢,東北濱海,正北、西北濱江,白茆潮水,極盛者達于小東門,此海水也;白茆以南,若鐺腳港、陸和港、黃浜、湖漕、石撞浜,皆為海水。自白茆抵江陰縣金涇、高浦、唐浦、四馬涇、吳六涇、東瓦浦、四瓦浦、滸浦、千步?jīng)?、中沙涇、海洋塘、野兒漕、耿涇、雀浦、蘆浦、福山港、萬家港、西洋港、陳浦、錢巷港、奚浦、三丈浦、黃泗浦、新莊港、烏沙港、界涇等港口數(shù)十處,皆江水也。江潮最盛者及于城下,縣治正西、西南、正南、東南三面而下東北,而注之海,注之江者皆湖水也。 ④ 耿橘:《常熟縣水利書》卷一,水利用湖。)這兩種水流與水利的結(jié)合,構(gòu)成二種岡身地區(qū)的水利生態(tài)模式:清水灌溉與江水灌溉。技術(shù)水平和效果截然不同。耿橘一方面建議利用南來湖水灌田,同時提倡筑壩,用壩堵死感潮河流以防潮災(zāi)?!胺蚝?灌田田肥,其來也無一息之停。江水渾,灌田田瘐,其來有時,其去有候,來之時雖高于湖水,而去則冺然矣,乃正北、西北、東北、正東一帶小民,第知有江海,而不知有湖,不思浚深各河,取湖水無窮之利。第計略通江,待命于潮水之來,當(dāng)潮之來也,各為小壩以留之,朔望汛大水盛時則爭取焉,逾期汛小水微則坐而待之。曾不思縣南一帶享湖水之利者,無日無時無夜無時不甘落后可灌其田也。”④小壩引潮留潮,規(guī)模很小,是一種自然生態(tài)之法。而利用清水灌溉,就要用一定的引流與壩堰或閘壩系統(tǒng)進行整體配合,這就是說,需要一定的水利興工才行。只是許多水利大工程不但沒有解決感潮和淤塞問題,還可能產(chǎn)生局部的旱象或其他意想不到的水流形勢的變化,所以,民眾往往退守自然的留潮灌溉。

        任陽一帶是低區(qū),那里也用小閘與壩堰解決水流的問題。耿橘用心勘測水環(huán)境與地勢條件,試圖置一些小閘,使閘與壩堰各有措置,協(xié)同發(fā)生作用?!叭侮柫鶇^(qū)并極低之地,坐跨七丫大浦,形若仰孟,水能入不能出,其東南一帶,系太倉州岡身高地,一遇天雨,水從高建瓴而下,向七丫大浦入海,而浦至太倉沙頭鎮(zhèn)、七丫口一帶,淤淺倒注,西奔則亭毒于任陽之間,……向于三縣界筑斜堰建大閘以障之,使陽城、傀儡二湖由黃涇下白茆入海,而閘不知于何年全毀,浦口又塞,東海不泄,西湖莫御,一遇水潦,六區(qū)之地匯為巨浸,國為沼民為魚,非一朝一夕矣。”這一帶經(jīng)歷大閘的破壞與洪澇災(zāi)害的加劇,耿橘也只好棄大閘而修小閘和壩堰,“此中父老議欲訪范文正公筑圍建閘故事,以驅(qū)其害。橘嘗再四查勘,如于東南陶舍涇、重罡涇、周涇、曲溇等四口,各筑土壩以御太倉岡身之水,使之由吳塘過七浦,循鹽鐵塘下白茆港入?!?用壩是完全地堵死原河流,進一步改流太倉之水,在西南地區(qū)七條涇浜上,他建議建小閘“耿橘任陽水利建閘壩議”,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

        吳淞江南北地區(qū)基本上無置閘的必要了,感潮、不感潮的河流都是如此。由于普及了壩堰,明中后期吳恩發(fā)現(xiàn),太湖流域可以置大閘的地方只有京口與江陰一帶的高地。“蓋京口以借江水以通漕,不得不閘以御其去。江陰地居常熟之上,江水尤高,其外潮之入有時,而內(nèi)水之出也有限,故亦可置閘?!?注:吳恩:《吳中水利》,載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卷二十三,東南水利上。)一發(fā)生情況,明代的治水者就以壩堰為計。陳王道言:“為今之計,莫如于開浚后各于兩頭作壩,或作土壩或建閘斗以蓄清水,以節(jié)渾潮,不論大小潮汛,均資灌溉,而于內(nèi)河亦無諸浦雜引潮沙,以致填淤。例如上海華亭二縣之西,亦有三湖四十八蕩,以及三泖之水,其洩瀉出海之路止藉一黃浦,未聞有三十六浦之多也,更有海塘以為障蔽,故無渾潮雜入,而河道皆通其鄉(xiāng),支河非舟楫必由之道,俱于兩頭筑壩,潴水以資灌溉?!?注:光緒《寶山縣志》卷四,條論。)但以后的治水者一般只在大的河道通??谥芷谛缘刂瞄l,且經(jīng)常失敗。

        吳淞江的水流變化與壩堰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太湖水利的面貌,只是治水者對此的認(rèn)識卻很晚。萬歷年間江有源認(rèn)為壩堰與大閘長期以來沒有什么變化?!肮湃擞跒I江瀕通潮江浦,悉設(shè)官置閘,潮至則閉閘,以澄江潮;退則開閘,以洩水其潮汐不及之水。圩田四周,亦設(shè)斗閘,因旱澇而時啟閉焉,港之小者,不通舟輯,則筑為壩堰,而穿為斗門,蓄洩啟閉法亦如之?!?注:“江有源請專官治水疏”,萬歷十五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天啟年間,周起元對吳淞江與白茆一帶的河流置閘的態(tài)度是“應(yīng)閘者建閘,應(yīng)堰者筑堰,應(yīng)石者甃石”,甃石也是一種河道之閘(注:“周起元請浚吳淞江白茆疏”,天啟四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崇禎年間,耿橘發(fā)現(xiàn)了閘衰落這一情形,他考察了郟僑所說的那些置閘地方的衰落,同時講明了小閘小堰的優(yōu)越性。

        惟白茆港口、福山港口、七浦之斜堰,僅有閘跡,其它多不存,何也?蓋有閘必有守閘之夫,寇盜豪強不利于大閘者十九,而江海口地多曠廓,守亦似難,且波濤沖蝕,水道又有遷徙之患,故難存也。然往日閘工費,動逾千金,銷毀不逾歲月,追論可惜。至于圍田之上流涇浜之要口,小閘小堰,外抵橫流,內(nèi)泄?jié)q溢,關(guān)系旱澇不淺,而工費亦儉,何不為乎,所用工費驗田均派,如某區(qū)某圖應(yīng)建閘若干座,合用物料銀若干兩,得利某圩某字號田若干畝,驗法每畝該銀五厘以下者,民力自為之,倘滿一分者,官助二厘,壩堰同此。(注:“耿橘議浚白茆等河浦申”,萬歷三十七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三。)

        盡管未看到水流變化的作用,他的觀察也的確高于其他治水者。他還發(fā)現(xiàn)了清水與渾水的關(guān)系,那里的農(nóng)民不是豪強,也用壩引潮。常熟縣臨江一帶的農(nóng)民用壩堰之法留潮灌溉,耿橘對他們的作法并不滿意,“正北、西北、東北、正東一帶小民,第知有江海,而不知有湖,不思浚深各河,取湖水無窮之利,第計略通江口,待命于潮水之來。當(dāng)潮之來也,各為小壩以留之,朔望汛大水盛,則爭取焉,愈期汛小水微,則坐而待之。曾不思縣南一帶,享湖水之利者,無日無夜無時而不可灌其田也”(注:耿橘:“大興水利申”,載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卷之十五,東南水利下。)。宋元以后的水流形勢變化,特別是黃浦江形成以后的水勢變化,太湖清水難以形成強勢,沿江沿海各地才有留潮灌溉的盛行,這就是耿橘看到的常熟水流的背景性變化。另外,他也看到了岡身筑壩的方便,無壩堰會造成嚴(yán)重的潮水危害??:又?他特別提倡筑壩。“沿江大小港浦淺者,隨急緩浚之,浚之時必于港口筑壩,浚畢而壩不決,則湖水不出而江水不入,清濁判于一堤,利害懸于霄壤,而此河亦永無勞再浚?!?注:耿橘:《常熟縣水利書》卷一。)總之,岡身之民用壩堰蓄水,但在堵住渾水的同時,清水也被堵住了,久之而清渾相隔,壩堰就這樣改變了水流環(huán)境。

        二、地方勢力與壩堰

        五代以前,圩田與水流上的政治與社會力量特別明顯,塘浦圩田區(qū)往往與國家屯田有關(guān),一些單個的大圩往往與豪強勢力有關(guān)。兩宋時期,國家一統(tǒng),豪強勢力自然稍弱,但豪強勢力仍然向水面進軍。在吳淞江兩岸,圩田或公或私,但俱由個體農(nóng)民種植,水面卻基本上屬于公共之區(qū)。兩宋時期,緣水地帶有許多未圍之地和許多淺水湖蕩,是公共的泄水之區(qū)。在淀山湖周邊地區(qū),或是小的位于非圩田區(qū)的積水之地,這些積水之地或稱為瀼,或稱為蕩。北宋時昆山有“所謂邪塘、大泗、黃瀆、夷亭、高墟、巴城、雉城、武城、夔家、江家、柏家、鰻鱺等瀼”,其他地區(qū)有各種蕩,都是積水之區(qū),有的是長期以來的自然積水區(qū),有的過去有村落,因大圩破壞后,成為積水區(qū)(注:《吳郡志》卷十九上。)。這種積水區(qū)在未開發(fā)時,是各種塘浦水道的泄水之區(qū),于水利防御有利。當(dāng)人口進一步增長,鄉(xiāng)村勢力的農(nóng)業(yè)擴展往往就向這些地區(qū)圍田種稻。南宋時期,大量的移民來到江南地區(qū),這些未開發(fā)的地區(qū)就成為地方勢力爭奪的共同目標(biāo)。地方勢力也是以圍田形式向低地進軍的,愈往后愈向深水區(qū)發(fā)展?!昂烙壹娌⒅壹缺?始借墾辟之說并吞包占,創(chuàng)置圍田,其初止及陂塘,多淺水猶可也;已而侵至江湖,今江湖所存亦無幾矣?!边@種圍田的趨勢使當(dāng)時的地方農(nóng)田水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變化,“自常情觀之,似若無用由農(nóng)事言之,則為甚至急,江湖深廣,則潴蓄必多,遇水有所通泄,遇旱可資灌溉,儻或狹隘,則容受必少,則易溢,未免泛濫之憂;旱則易涸,立見焦枯之患”(注:衛(wèi)涇:《后樂集》卷十三,論圍田剳子。)。

        在圍墾勢力擴展的時候,因為壩堰有控制水面與水流的功能,壩堰遂成為豪強勢力的一種工具,往往成為社會勢力與界限封閉的標(biāo)志。南宋時期的圍墾向吳淞江兩岸的湖泊群迅速擴展,東南方向湖泊地帶的出水大多通過縱浦進入?yún)卿两邢掠魏拥?因湖泊沿岸的圩田發(fā)展,入縱浦的清流受阻,而吳淞江來的渾流也會因清流弱而增強,河道進一步淤塞。在龐湖、淀山湖的圍墾區(qū),各種規(guī)模的截水壩也隨之興起,這種壩堰堵塞了清流,是地方豪強在湖泊低地地帶的擴張手段。紹興年間,淀山湖周邊的軍隊豪強勢力筑壩攔水,史才言:“瀕湖之地,多為軍下兵卒侵據(jù)為田。擅利妨農(nóng),其害甚大,蓋隊伍既眾,易為施工;號召之行,畚筑并興,積土增高,長堤彌望,名日壩田。水源既壅,太湖之積漸與民田隔絕不通。旱則據(jù)之以溉,壩田不治其利,水則遠近泛濫不得入于湖。又且決壩田之余于民田,而民田盡沒矣!為害如此,臣恐不為之禁則水利浸廢,漸西民田不復(fù)有水旱之備?!?注:《水利集》卷九。)另外,史才還提到了常熟一帶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狀況,“二十九年,知平江府陳正同言相視到常熟諸浦,舊來雖有潮沙之患,每得上流迅湍,可以推滌不致于塞。后來被人戶圍里湖瀼為田,認(rèn)為永業(yè)”(注:姚文灝:《浙西水利書》卷上。)。淳熙十三年,在淀山湖外溢吳淞江塘浦的去水處,興起一個大壩,阻塞了水路。阻塞以后,清流減弱,縱浦受淤加強,吳淞江也因此進一步處于清水減弱狀態(tài),淤塞頻繁。

        水自西南趨東北,所賴洩水去處,其大者東有大盈、趙屯、大石三浦,西有千墩、陸虞、道褐三浦,中間南取淀山湖,北取吳淞江,凡三十六里。并湖以北,中為一澳,系古來吐吞湖水之地,今名山門溜。東西約五六里,南北約七八里,正當(dāng)湖流之沖,非眾浦比,貫山門溜之中,又有斜路港上達湖口,當(dāng)斜路之半,又西為小石浦,上達山門溜,下入大石浦。凡斜路港大小石浦,分為三道,殺洩湖水,并從上而下,通徹吳淞江。江湖二水曉夕往來,疏灌不息,以此浦港通利,無有沙泥壅塞,可以宣導(dǎo)水源。今來頑民,輒于山門溜之南,東取大石浦,西取道褐浦,并緣淀山湖北,筑成大岸,延跨數(shù)里,褐截湖水,不使北流,盡將山門溜中圍占成田。所謂斜路及大小石浦洩放湖水去處,并皆筑塞。父老嘗言:圍岸初筑時,湖水平白漲起丈余,盡雍入西南華亭縣界,大小石浦并斜路港口,既被圍斷,其浦一日二潮則泥沙隨潮而上,湖水又不下流,無緣蕩滌通利。即今淤塞,反高于田,無水則無處洩瀉,遇旱則無處取水。(注: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上。)

        因這種壩的興起,潮水與清水出現(xiàn)兩隔現(xiàn)象。這種豪強圍占的大岸與壩堰,往往成為一個標(biāo)志物,一般的官員和民眾往往不敢與之沖突。南宋時代壩之興起,表明地方勢力向鄉(xiāng)村地區(qū)表面的公共地進軍。為防止他人占有泄水區(qū)之利,他們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內(nèi)部必打擊一般百姓,由此損害了百姓的公共利益?!敖?自常情觀之,似若無用,由農(nóng)事言之,則為甚急。江湖深廣則潴蓄必多,遇水有所通泄,遇旱可資灌溉。儻或狹隘則容受必少,水則易溢,未免泛濫之憂。旱則易涸,立見焦枯之患,事理虐曉然,州縣之官皆可以舉職,然豪宗巨族,必有所憑藉,其勢足以陵駕公府,非得健吏,莫敢誰何,浸滛滋廣,江湖之利,日朘月削,無復(fù)向時之舊,圍田增租,所入有幾,而平歲倍收之田,一罹旱澇,反為不耕之土,常賦所損,可勝計哉。”這種權(quán)力的擴張與國家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是非常復(fù)雜的,從總體上看,什么類型的專制政權(quán),決定了什么類型的豪強與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從表面上看,壩的擴張對政府管轄的公共水道構(gòu)成挑戰(zhàn),不斷地有治水者要求政府拆除水壩。其實豪強往往通過多交租或賄賂與官方達成默契,以此侵占公共資源,稱霸鄉(xiāng)里。壩堰體系在南宋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與這種豪強封閉水流和單獨的圩田有關(guān),這種圩可能大,也可能小,都是獨立的,與其他水系通過壩堰分隔開來。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獨立的以家族為核心的鄉(xiāng)村社會體制。這種與其他水道體系相隔離的權(quán)力孤島,對其他地區(qū)的圩田與水道實是一種危害。“圍田之害深矣!議者又曰:圍田既廣,則增租亦多,其不動聲色邦計不為無補,殊不思緣江并湖,民間良田何啻數(shù)千百頃,皆異時之無水旱者,圍田一修,修筑塍岸,水所由出入之路頓至隔絕,稍覺旱乾,則占據(jù)上流,獨擅灌溉之利,民田坐視無從取水,逮至水溢,則順流疏決,復(fù)以民田為壑。”(注:衛(wèi)涇:《后樂集》卷十三,論圍田剳子。) 這種與壩堰相聯(lián)系的豪強力量在北宋中期有很大的聲勢,宋代是一個重文的時代,文官諫議是朝廷或地方政權(quán)決策的重要過程。郟亶要效法古人,加高圩岸,疏浚吳淞江以及各塘浦河道,恢復(fù)大圩。代表這些力量的“議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白h者尤謂: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至朝廷愈不見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積歲累年,而水田之堤防盡壞,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概為白水。高田之港浦皆塞,而使數(shù)百里沃衍潮田,盡為荒蕪不毛之地。深可痛惜!”官方得勢時,小圩的壩堰會被拆除;官方失勢之時,小圩就有所擴張(注:《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提議“小塘小浦”可以泄水的“議者”,可能正是在小圩問題上的既得利益者。

        在南宋時期,鄉(xiāng)村社會內(nèi)部自生的強勢家族以群體的力量向停水荒僻之地進軍?!皣锶ヌ?多在荒僻之鄉(xiāng),必立莊舍,佃戶聚居,既廣行包占,又欲侵奪側(cè)近民產(chǎn)。多蓄無賴惡少及刑余罪人,號為佃戶,實是奸民?!?注:衛(wèi)涇:《后樂集》卷十三,論圍田剳子。)荒蕩區(qū)上形成原生態(tài)社會組織,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形式納入國家體系中,水利系統(tǒng)也納入國家統(tǒng)一的圩田河道體系之中。只是在發(fā)生戰(zhàn)亂和人口減少時,類似的社會組織才又會產(chǎn)生。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后,江南蕩地增加,又一次地出現(xiàn)類似的形態(tài)。在青浦縣,“邑之東南,地勢低洼,兵燹之后,土?xí)缛讼?蕩田數(shù)百頃,無人播種,彌望叢茅,業(yè)戶取租極微,謂之草息,(蕩草可供飼牛及燒窯之用)光緒初有浙省余姚縣人來此墾殖,始略征租籽,嗣陸續(xù)來者有河南之信陽、光羅及江北之鹽城、興化,浙之紹興等處,民人皆利蕩田租輕(畝率租一斗),攜家筑土屋居此耕作,河南人占十之七八,余俱籍江北紹興,是為客民。而今人混稱曰余姚人者,猶沿其初也??兔裢破浜罏轭I(lǐng)袖,一切聽指揮,謂之棚頭”。這些人有開發(fā)低田特有的技術(shù),善筑堤,“堤高尋丈,逐層用檀木搗堅,厚四五尺,遇久雨可捍御”(注:民國《青浦縣志》卷二十四。)。這種高岸與孤立的社會集團,有著長期的歷史,前可及兩漢六朝時代,后可及清代。與這種地區(qū)相比,傳統(tǒng)圩田區(qū)往往沒有什么內(nèi)聚力。那里的圩田大多是官田或租佃之田,治水力量難聚。元代官方管理松弛,民間無力聚合佃戶修圩,治水者只好要求設(shè)置庸田司,企圖通過加強國家行政以管理。吳執(zhí)中申請置庸田司時言,“浙西官田數(shù)多俱系貧難下戶種納,春首缺食,無田主借貸,圍岸缺壞又自行修理,官司不為存恤,以致逃竄荒廢”,豪強的圍田卻出現(xiàn)了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這種體系往往與整體河道體系相對抗,以致吳執(zhí)中對太湖出水形勢非常失望,“吳淞古江,已被潮沙湮漲,役重工多,似非人力可及,其淀山舊湖,多為豪戶圍里成田,恐亦未易除毀,今太湖之水,迂迴宛轉(zhuǎn),多由新涇及劉家港流往于?!?注:姚文灝:《浙西水利書》卷中。)。

        時局動蕩時期,地方勢力利用壩堰截斷水系與塘浦和大江的關(guān)系,在封鎖水系的同時,也封閉了社會。在宋末元初之際,壩堰的興起與鄉(xiāng)村社會的自衛(wèi)有密切的聯(lián)系。壩堰等阻礙了水道,防止了外部船只的進入,水流也被封閉了。潘應(yīng)武描述了淀山湖周邊地區(qū)的現(xiàn)象,“浙西水自丙子年歸附時招民,官憲恐哨船入境,擄掠鄉(xiāng)村,各自釘塞,地分河港。吳江長橋系三州六縣太湖眾湖之咽喉,長橋南境,古來水到龍王廟,側(cè)面后后筑塞五十余丈,沿塘三十六座橋道,實鄉(xiāng)村河港眾流之脈絡(luò),多被釘斷,日久歲深,浮穢壅塞,亦有橋道被筑實壩,水不通流。所以不流不活,不疾不駛,不能隨即滌去淤塞,以致淀山湖東小漕港口、大瀝口、汊港口等處,潮沙日壅積巖成數(shù)十里之廣,三五尺之厚,被權(quán)豪勢要占據(jù)”。這些豪強勢力,是筑壩的主力軍,擋水之壩使潮水與湖水兩不相通,成為死水。統(tǒng)一之后的元王朝的治水官員要求對鄉(xiāng)村壩堰體系進行一次清理,因這些壩堰阻塞了水道。要疏通太湖東部的水勢,就要“去其壩塞,使之有通無塞”。這種動亂時的封閉系統(tǒng),與鄉(xiāng)村社會天然地融合,并以此排斥著外部力量。這種壩塞之區(qū)與前面提到的那種和平時期搶占蕩地的豪強勢力不同,也是動亂時期鄉(xiāng)村河道水利的一部分。潘應(yīng)武也看到了這種地區(qū)在水澇后在排水方面的協(xié)作,“鄉(xiāng)村釘塞筑壩,河港皆在田圍中間,古來各圍田甲頭每畝率米二斤,謂之做岸米,七八月間水涸之時,擊鼓集眾,煮粥接力,各家出力,浚河取泥做岸,岸上種桑柳,多得兩濟。近回水澇,圍岸四五年不修治,狀若綴梳,桑柳枯朽。一遇滛雨,全圍淹沒,深有可慮。宜下州縣委官省報,諭河港口兩岸田圍甲頭,候河水減退,不拘時候,隨即告眾戶浚河做岸,備要圍圍相接,除去釘塞壩斷去處,使水脈流通,岸上仍種桑柳,如有故違,罪反田主”(注:任仁發(fā):《水利集》卷之三。)。這時不但有壩堰興起,還有水柵的興起。水柵一般作灌溉之?dāng)r水工具(注:《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器圖譜,大水柵。),宋元交替之際,水柵成為鄉(xiāng)村封閉之具。水柵被豪強用以占地,到明代還持續(xù)著,明人這樣回憶水柵:

        甃石筑土為壩,列木通水為柵。于水何利而置之,端為鹽盜防,故皆屬之巡司建置。之初或出鄉(xiāng)村之自衛(wèi),或出院司之求備,倉卒應(yīng)命未必皆險要之地,及縣每年差屬官點查更陪其數(shù)多寡、應(yīng)否,不知何以復(fù)命。且近年海寇內(nèi)犯,編氓守望,鄰邦設(shè)險,倉皇不瑕為水謀也。其創(chuàng)建成于四封之內(nèi)者,尤多亂已,自當(dāng)嫠正,若彼豪強欲擅江湖之利,逋逃欲拒勾攝之人,國有法焉。(注:沈啓:《吳江水考》卷之二。)

        南宋時期地方勢力所占據(jù)的圍田區(qū)也隨著改朝換代或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逐漸并入國家水利之區(qū),明代仍有侵占泄水之地的地方勢力存在,由于可供擴張的閑水資源已大大減少,在這種生態(tài)壓力下,豪強勢力也大不如以前。許多時候,民間的力量也就是偷偷摸摸地占一點河道而已。林智言:“白茆、福山、許浦、七浦等處,潮泥涌淺,久不疏浚,及被豪右將尤涇口攔作斜堰,向東有新村、下射去處,汊港湮塞,又被直塘人家占出半河。其陽城湖東,河港壩斷,以致上流不通?!?注:“林智勘報蘇州府屬水利呈”,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五。)占河道比以前占湖蕩可能會造成更嚴(yán)重的后果,盡管自己的地界擴充得很少。有人占河道作魚塘,嘉靖年間顏如環(huán)言:“洩水涇港去處,有等刁詐之徒,往往筑壩阻截,非占作魚池,則取便往來,遂致旱潦成災(zāi)?!?注:“林文沛水利興革事宜款示”,嘉靖元年,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五。)用壩截住的面積很小,但由于壩堰之易建,才成為地方豪強蓄水取利的工具。水閑地減少,地方豪強所截留的港浦地段也相對較小,許多時候是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規(guī)模上進行的,并且因害怕官方追究,往往追求報官升科了事。“權(quán)豪之家,多因湖蕩沮洳,筑岸圍護。先入萑葦歲籃,河底淤泥裒雍,不再閱歲,皆成沃壤。黠者恐人舉告,先自報官,愿升蕩科輕額,有司但知辟賦土,而不知潴水之區(qū)日隘,潦水一至,不能容蓄,散入民田,卑土之民,無寧歲矣。其傍浦居民,多因兩厓積沙漲灘,壅占圍田,而導(dǎo)水之浦,壅塞如溝,兩旁禾菽如茨,而官不加稅,民受其害,于是而江海之潮,絕不上浦,亢區(qū)之民,又無稔年。”(注:薛尚質(zhì):《常熟水論》。)這種方法實際上是暗暗地利用自然方法形成類似壩的隔離之區(qū),與南宋時期相比,由于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成田,荒蕩很少,便開始侵占這些地區(qū),為事者也做得隱蔽一些。

        三、生態(tài)與經(jīng)濟

        五代時期大閘的興建與維持全賴國家之力,錢氏政權(quán)設(shè)常備軍以維持大閘,大閘的成本有兩個方面:一是建設(shè)成本,二是維持成本。維持成本與河道的水流生態(tài)又密切相關(guān)。民間既使有能力興建,也無能力維持。宋代以后,大閘的建設(shè)仍由國家負(fù)責(zé),只是時興時衰;在維持方面,閘的維持費用很高,宋元時的閘還要用大船清淤?!霸谠獓L有水監(jiān)之官,專理其事,每年開挑,各置水閘,作大舟橫鐵帚隨風(fēng)流行,掃蕩沙漲,此最良法,其置閘每處一座?!?注:“張衎水利款議”,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這種清淤成本,加上人工看守,是一般鄉(xiāng)村無法承擔(dān)的。明時沒有設(shè)軍隊管理,官方只好將剛建好的閘給鄉(xiāng)村社會管理,一般鄉(xiāng)村無法承擔(dān),難以維持,大閘往往很快就被廢棄。嘉靖年間,常熟一帶的出海塘浦基本上已沒有大閘,呂光洵只在福山港一帶看到一閘(注:“呂光洵興修水利疏”,嘉靖二十三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萬歷年間,林應(yīng)訓(xùn)對白茆的大閘與一般壩堰作過成本對比,“筑壩三條,應(yīng)用竹木工料銀二百四兩七錢六分五厘,又勘橫塘口應(yīng)建閘一座,合用木石灰鐵夫工等項該銀三千二百六十九錢一分一厘”。閘與壩的成本對比實在太大(注:“林應(yīng)訓(xùn)開浚白茆塘工完疏”,萬歷六年上,載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這種壩還是官方在大修工程中修的大壩,一般鄉(xiāng)村修壩成本應(yīng)當(dāng)更小。明代的治水官員不僅重視白茆這樣的大的河流上的閘,而且主干河流上的大壩也由官方負(fù)責(zé)。一般的壩堰,則由官督民辦或鄉(xiāng)村社會自行修建。

        治水者在談?wù)撻l時,大都與五代或范仲淹時代的大閘掛上了鉤。毛節(jié)卿言:“范郟諸公咸云置閘利而廢閘害,惟元至順間乃有廢閘之論。我明港浦屢開旋塞,水旱相仍,間有議復(fù)古之制?!逼鋵嵥蟮拈l很小,“兼古制通時宜,每河闊三丈者,置閘一座,六丈者,置閘二座,多寡以此為差”,宋時塘浦即二三十丈,現(xiàn)在三丈便是大河浦了,這種閘與以前無法相比。這種閘到明代也可以依賴鄉(xiāng)村社會進行管理?!懊块l各置亭一座一所,歲撥閘夫二名和雇近閘居民世掌其事,有失則罪之,每九月至二月常川扃閉,朔望則啟,中間以通海船,傍開月河,低堰以通小舟之行。小港者或湖水溢下,則潮退而悉啟之,其三月至八月高田用水,則啟閘以進潮,或雨澤滿盈足以灌溉,則亦閉之以清江流,庶舟無往來之阻,田無苦旱之災(zāi),江無淤塞之患。高鄉(xiāng)歲免疏浚而低田亦減三年二水之憂矣。今高鄉(xiāng)支河在在湮塞,旱年則從外塘搬水以救苗,民實勞止?!奔仁故侨绱诵¢l,置閘成本對于一般民眾仍是難以承受的,“支河小浦約費銀百余兩”。為了推廣置閘,他建議免河口居民的役錢,“報河口居民,一兩家專司啟閉,免其一二十畝丁田役銀”。另外,他還責(zé)令區(qū)域內(nèi)的“得利大戶”出錢(注:“毛節(jié)卿用江海壩閘論”,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一。)。明代的少數(shù)官方筑閘點大部分分布在???吳淞江兩旁的河道及其吳淞江本身由于經(jīng)常淤塞,基本上無法筑閘,治水者只在興大工疏浚時,才造一些引水閘。陳秉忠開浚吳淞江時,劃分了工程段,“自關(guān)橋傍潘家浜起,至東土壩地方港閘口”是第四工程段,這一段的港閘口潮沙涌入,“受害最多,歷來費帑勞民,今治病之閘,應(yīng)建于此口,先要閘完,后可開通,若使二工并舉,須銀一萬三千兩,缺亦可以暫緩。且急淘江傍洛枝上澳,連三涇閘,港河塘川洪皆能引水注江,分流入海,所謂借此眾口,代江宣泄”(注:“陳秉忠開浚吳淞江事宜經(jīng)費條議” ,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二。)。至于這種閘的功能,已看不到傳統(tǒng)的沖淤刷渾之功能,治水者更關(guān)注于分洪或交通。周大詔曾對常熟一帶浦口置閘的環(huán)境困境與成本困境有過論述:

        于浦口置閘,亦欲拒絕渾潮,意亦善矣。然以土地之宜否,理勢之非,便有不必然也。且以一日兩至之潮,其在錯夜皆以疾風(fēng)暴雨,冰凍霜雪之時,雖欲以時啟閉,誰為司守。況一歲之內(nèi),春夏則潦水常多,更且海潮洶涌,閘上一板,則力有不支,秋冬則雨澤少降,而水勢枯涸,又不必有閘,此水情必然之理也。自常州以上,地連山脈搏,理堅實,又無潮水之交沖,故可筑閘以獲宣瀉之利,呂城、孟瀆等閘是也;蘇州邊海地皆浮沙,海潮湖水內(nèi)外沖嚙,閘底椿木之處一有罅隙,漸次流空而易崩損,白茆、七浦、斜堰等閘是也。故閘雖十設(shè)而九廢耳。且如橋梁之有便于民者,為地方之利隨壞隨修,眾咸捐財以助之矣。閘果有關(guān)于宣泄之具可為旱潦之資,公私曷敢坐視傾頹曾無一人留心于此乎。若必欲置之,須于近浦實田之中,開深倍于河底,純用磚石,不用木椿,貫以灰沙,筑成之后,仍實以土如田,使無虛處積水,灰沙自然膠融,年余之后,乃開通引水,由閘而行,將舊河壩(這種壩是作部的底基,與一般的單獨壩堰不同)作平地則閘可永久無虞,又省作壩車水椿木之費。此乃造閘之要法也。其如三十六浦之中,惟七浦、白茆為最,次則楊林、湖川、福山三丈等浦,但宜相時開浚,不可壩截。余如茜涇東、楊林、雙鳴、鹿鳴、大錢、周涇、滸浦等河,各于開浚之后,須于兩頭作壩(這種壩是一般的壩),以節(jié)清水,以拒渾潮,旱則潴而蓄之,潦則決而放之,則官不勞于開浚工力艱,民不病于田地拋棄之苦,實為兩便也。(注:“周大韶論治水為謀不藏”,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一。)

        他把置閘的生態(tài)與經(jīng)濟成本都講到了,最后認(rèn)為只有少數(shù)大浦可以筑閘,大部分仍應(yīng)作壩。在實踐中,不但一般的浦口大閘不興,僅有的白茆之閘也常時興時廢。按薛尚質(zhì)的意見,置閘之事仍需設(shè)軍隊管理?!爸瞄l之后,即于閘上左建巡司,就使本港巡檢,率兵居守,右建營房,即與戌港百戶,移軍屯匝,夾鎮(zhèn)津要,如宋開江卒之例,加以撩淺之責(zé),重其離次之罪,嚴(yán)守備,慎啟閉,不使江洋盜艦鹽舶,乘潮入腹,以毒居民?!绷硗?還有一套閘根據(jù)潮候的啟閉方法,非常復(fù)雜,總共加在一起,需要有很多的兵丁與人力的投入?!昂暇凸鴶?shù)內(nèi),抽出二十名,改棄閘夫,立閘石上??⒊焙?使之按時啟閉,亦屬巡司約束。”(注:薛尚質(zhì):《常熟水論》。)除了建設(shè)成本外,再加上這么大的管理成本,又常受潮淤,必然要頻繁興修,這種強大而持續(xù)的成本壓力,既使是政府也會逐步放棄。耿橘對常熟一帶的閘之興廢也有過議論:

        宋臣范仲淹有言: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郟僑亦云:漢唐遺法,自松江而東至于海遵海而北,至于揚子江,沿江而西,至于江陰界,一浦一港,大者皆有閘,小者皆有堰,以外控江海而內(nèi)控旱澇也。夫所謂遵海沿江而至于江陰界者,半系常熟地方,自今考之,惟白茆港口、福山港口、七浦之斜堰,僅有閘跡,其它處不多見,何也?蓋有閘必有守閘者,寇盜豪強,不利于大閘者十九;而江海口地多曠廓,守之者為難,況波濤沖蝕,水道又有遷徙之患,勢必難存者(也)。此等閘工費動逾千金,銷毀不逾歲月,置而不論可也。至于圍田之上流涇浜之要口,小閘小堰外抵橫流,內(nèi)泄?jié)q溢,關(guān)系旱澇不小,且工費亦不多,如之何其不為之所用。(注:耿橘:《常熟縣水利書》卷一,建閘法。)

        耿橘對大閘的建設(shè)成本和維持成本看得一清二楚,閘的維持成本如此之高,以致常常會將千金的投入數(shù)月而毀。壩堰或水竇的成本非常之低,水竇值“銀四五兩”,壩堰幾乎沒有成本。管理也十分方便,“九月朔填壩,三月朔開壩”。只在用水時期利用壩引水蓄水即可,“吳俗低鄉(xiāng)清明浸種,高鄉(xiāng)谷雨浸種,至三月則用水矣”(注:“毛節(jié)卿用江海壩閘論”,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一。)。三月即開壩,開壩時稍微廢點工,然亦有技術(shù)對策。姚文灝曾作開壩歌曰:“開河容易壩難通,我有良方不廢工,壩里掘潭寬似壩,卻疏余土入其中?!?注:“姚文灝開壩歌”,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八。)這種中空的壩當(dāng)然易開。許多時候,利用合適的建壩技術(shù),亦可以收閘之效。常熟一帶亦有滾水壩,“滾水者,壩基高于水,低于岸,拒潮而不絕潮,略水勢,沙積有限,既不病稼,又不淤河,有利無害之術(shù)也”。亦可用涵洞之法拒潮,“涵洞者,作于潮河壩上,有石,有木,木形為兇器,而無前后和,置之土壩中,為通水之溝竇,亦拒潮而不絕潮之法”(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編:《白茆河水利考略》,民國二十四年。)。有了這些技術(shù),壩堰更容易取代大閘甚至小一點的閘,壩堰在明代江南地區(qū)的普及就成了易行之事。

        四、趨 勢

        總之,在水流形勢和成本的壓力下,壩堰在宋代以后,特別是明代以來,迅速成為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大特色。與五代和宋元時期的大圩、大閘相比,小圩與壩堰的流行成為江南水利的一大變局。“今閘不可復(fù)矣,而修筑壩堰之策,獨不可行耶。圩田之制,隨地形之廣狹,水道之遠近而為之大小,圩之小者岸塍易完,民工易集,時有浸潦,則車戽之功可以朝夕計也?!瓑窝弑蹌t關(guān)隘也,小圩臂則三里五里(城)也?!?注:“張鐸圍田溝洫說”,載《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到清代,由于河流進一步細化,枝流蔓延,小河只好置小閘了,大一點的壩都不能置,魏源言:“建閘可施于支流汊港,而不可施于干河,筑壩可施于劉河、白茆,而不可施于吳淞?!?注:魏源:《江南水利全書序》,載《增輯皇朝經(jīng)世文統(tǒng)編》卷九十八。)魏源說的汊港之閘是小閘,白茆之壩是大一點的壩,水流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允許大閘大壩的建設(shè)了。由于空閑湖蕩之地幾乎已盡,小圩與涇浜體系融為一體,這種小閘已不是那種明代的可以為鄉(xiāng)村豪強獲取水利霸權(quán)的壩堰,而是一種治田水利的小設(shè)施而已。清代的圩田涇浜體系中的壩堰成本更小,人們甚至不將其作為重點對待,鄉(xiāng)村水利的重點是浚河與筑圩。清代昆山縣的陳湖在提到其家鄉(xiāng)蔚村的筑圩情形時,談到了壩堰,“本村壩堰,必在春水將發(fā)之時,稍為遲緩,村中水大,每每壩亦無用,最宜早備。其小者皆系附近居民看管,其大者如方家橋堰、郭母溇堰、大浜堰、西堰、宋涇堰,則議村中人家田稍多者分任。其應(yīng)壩堰時,大戶量給灑米樁笆,庶使易辦”(注:陳瑚:《筑圍說》,載乾隆《昆山新陽合志》卷三十六,藝文。)。他將壩堰列在筑圩各項事務(wù)的最末一條,這種在宋元時代與疏河、筑圩相等同的水利事務(wù),到清代已經(jīng)很不重要了。由此可見,壩堰與閘的變遷,與河流水系的發(fā)育和水流環(huán)境的變遷,一直存在著密切關(guān)系。

        (責(zé)任編輯:陳煒祺)

        色大全全免费网站久久|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 日韩va高清免费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奇米影视777撸吧| 亚洲AV秘 无码二区在线| 日本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少妇毛片|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天堂av在线播放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 |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亚洲综合|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日本成本人片视频免费|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AV无码专区亚洲AVL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网站|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魔鬼身材极品女神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av在线网址|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96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一级内射一片视频免费|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2022| 午夜一级韩国欧美日本国产|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少妇毛片| 久久久久久伊人高潮影院|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国产无套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