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貴軍 吳耀松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發(fā)展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其中,高校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和新特點,需引起我們關注。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教育產生效能的關鍵,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構建高校和諧的師生關系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考慮在新形勢下如何深化教學改革,尋找改善和優(yōu)化師生關系的對策,以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師生交往少,關系淡漠當前,大學師生之間情感缺失、淡化現象十分明顯。受高校擴招的影響,學生的人數迅速增加,同時高校開設的課程增加,教師的教學任務明顯加重,極大地侵占了師生溝通的時間。因為課時少,不少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很少,課堂外也沒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師生交往中。師生除課堂交往外,課后各自行色匆匆,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過,感情溝通渠道明顯變窄。
師生關系疏離,造成學生的心理失落感從大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來看,他們處于既成熟又不完全成熟時期,他們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認識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中學時代幾乎處于封閉狀態(tài),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又具有社會傾向性,對社會現實問題或事件比較敏感和關心,所以,迫切需要教師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選擇上給予指導,使他們理智地觀察、理解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
課堂單向灌輸多,教學方式簡單化或機械化由于師生各自扮演角色的制度性限定,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師生間只是一種單向的授受關系,是“你講我聽”的關系,而非雙向的互動關系。此外,多媒體教學的盛行對提高教學效率雖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更多地表現為人機對話,導致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對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地割裂了教育兩大功能——“教書”與“育人”的辯證關系。
互動式教學法的特征
互動式教學法是目前西方成人培訓所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一個從滿足受訓對象的有效需求,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社會人才產生的需要出發(fā),以促進教師自身水平與教學效果提高為目的,通過教與學全方位的相互促進和溝通來達到目的的過程。它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不同,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的轉變。因此,它是一種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教學過程上,而不是放在衡量成績結果上;應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知識本身,畢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傳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力的環(huán)境,開發(fā)其潛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去,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概括來說,互動式教學特征如下:
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學生不再是主要通過課堂被動聽課獲取知識,而是主動地通過討論、查詢、交流等方法獲取知識。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情感、能力等特征制定最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式,創(chuàng)造合適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成長中去探索,在發(fā)展中去挖掘個人潛在的能力,發(fā)展自己的興趣。
強調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獲取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蹦苓m應21世紀要求的人才,不是那些掌握了知識的人才,而是那些有能力獲取知識的人才。互動式教學著眼于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的人才,強調學生從教學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可能很好地掌握了教師上課所教的內容,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也被禁錮了?;邮浇虒W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分組討論和相互交流等活動,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全面培養(yǎng)學生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增強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互動式教學采用對學生分組的形式,每個小組的成員協(xié)作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精神和團體精神。此外,在獲取資料、相互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使他們更能適應社會需要。
互動式教學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新時期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交互主體的關系,即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交往而非實踐。而教育的客體是教師所教、學生所學的內容,即知識、技能等等,教育的輔助設施構成教育的條件或環(huán)境。教師、學生與這些客體、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是主客體的關系,發(fā)生的相互作用就是教育實踐。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確定無疑是教育的基本關系,所以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矛盾。而這個交往矛盾的解決則是教育實踐的現實化,即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完成和學生在知識領會、技能把握和道德體會方面的長進。新時期師生關系的交互主體性特征是我們設計和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
高等教育活動具有明確的實踐目的,即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受教育者。但這個實踐目的本身也內含著交往目的,即達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識與認同。在高等教育中,教師(教育者)和學生(受教育者)都是人,即主體。當然,在主體性程度上,兩者是有差異的。一方是相對成熟的具有某種知識或技能優(yōu)勢的主體,而另一方則是尚未成熟或雖有一定成熟度但沒有知識、技能優(yōu)勢的主體。高等教育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任務決定了它具有實踐的性質,而高等教育的兩端均為主體,決定了它必然以交往作為活動的形式。所以,高等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實現與學生的健康交往,建立良好的交互主體性關系,以達到教育的實踐目的。
高校師生關系體現了高等教育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特點。在大學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些特征,教學過程必然會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滿樂趣的過程,成為師生平等協(xié)助的統(tǒng)一過程。在教育學者看來,整個高校教育教學過程體現了一種師生間的互動關系。高校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在教育過程中展開和進行的。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傳授知識,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的言談舉止也潛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變化。而另一方面,學生的反應也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一定的影響。學生通過提問和與教師進行討論,可促使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而學生所取得的進步,也會使教師感到自身價值得以充分實現。高校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心理交融的基礎之上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必須以心理交融為前提;而高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師生心理交融創(chuàng)造了條件。當教師能夠分享學生的歡樂、能夠明白學生的苦惱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時,當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追求和期望并自覺地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行動時,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就有了融洽、溝通的層面,師生交往也有了更多的喜悅和欣慰。
互動式教學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邮浇虒W強調師生交流,構建一種互動的教學關系、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強調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互動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邮浇虒W體現了教學過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師”與“生”這兩個主體。它著重研究如何充分發(fā)揮相互作用,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使教學過程最終走向“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整合。在課堂教學中,互動式教學具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優(yōu)點。互動式教學要達到的目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學到、學會、學好知識,同時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使教師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深化,最為理想的情況是教師傳授的所有知識被學生全部有效地接受并掌握。因此,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學生的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消極傾向,發(fā)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領會所學知識,在參與中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刁麗英.高校師生關系特點、現狀及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2).
[2]李茂森.大學師生關系:問題與對策[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
[3]萬思,萬澤民.論構建大學課堂互動式平臺[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
[4]皮曉彩.互動式教學模式新探[J].廣州大學學報,2005,(7).
[5]施成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6,(2).
作者簡介:
彭貴軍(1970—),男,湖南雙峰人,博士,河南中醫(y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研究。
吳耀松(1976—),女,湖南漣源人,碩士,河南中醫(y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