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英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綜述
收入分配始終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隨著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在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并且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收入差距的擴大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一)中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特點
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的總體狀況有四個顯著特點;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個階層群體都獲得了改革帶來的實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二,城鄉(xiāng)、地區(qū)、行業(yè)之間及其內部幾乎毫無例外地存在著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內又普遍地存在著嚴重的平均主義;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亂,非常態(tài)收入特別突出。我國城鎮(zhèn)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自1985年以后,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城鎮(zhèn)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年增大并加快。有人運用絕對收入和貧困的分析方法進行衡量,如1994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03元以下的城鎮(zhèn)居民有2000萬人。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占全國人口不到 3%的高收入戶的存款總額高達2932億元,占全國城鄉(xiāng)居民存款總額的28%。
(二)造成收入分配現狀的原因
盡管各派學者對于收入分配現狀的評價并不相同,但他們普遍承認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成為收入分配領域中的突出問題。他們對造成這一突出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觀點:1.居民收入來源分析論。2.學者賓建成等提出的多重二元結構影響論;市場機制及管理缺陷論、制度因素論、政策影響論、“公有制經濟收入差異倒U曲線”及其“階梯形變異”論。
(三)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必要性
學術界討論了調節(jié)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有人從收入分配的手段性(激勵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目的性(營造一個既公平——指勞動者享有的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的平等權利,又有效率的長治久安的社會氛圍,從而可以真正使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方面論述了調節(jié)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性;有的從收入差距擴大所產生的后果分析了調節(jié)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從歷史上的經驗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的存在損害社會穩(wěn)定; (2)權利的平等不是無條件的,只要存在收入差距,就會損害權利平等。(3)收入差距過大會對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提高產生負面影響。
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主要表現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最近研究出一套針對中國國情的“居民收入分配預警系統(tǒng)”,試圖以此來取代過去一直借用的基尼系數,以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我國收入分配關系的實際狀況。
預警系統(tǒng)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提供的數據首次測算出,2003年后,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已進入值得警惕的“黃燈”區(qū)(“黃燈”表示收入分配關系進入警戒狀態(tài))。專家提醒,如不采取相應措施,到2010年后將進入“紅燈”范圍(“紅燈”表示收入分配差距完全處在不合理的狀態(tài),容易產生各種社會不穩(wěn)定現象)。
“居民收入分配預警系統(tǒng)”顯示,2003年城鎮(zhèn)居民內部總體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其評價指數為69分,低于70分的“黃燈”警戒線。城鎮(zhèn)居民最高組與最低組之間的收入之比從2002年的5.2:1擴大到2003年的5.4:1。
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評分從1980年的80分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72.7分,接近“黃燈”警戒線。1980年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人均純收入的2.5倍,到2003年該比例擴大到3.23。
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貧富懸殊的評價指數為64分,已接近60分的“紅燈”警戒線。1992年貧困農民的收入上限與一般農民之比為1∶2.45,2004年擴大到1∶4.39。研究組專家據此提出,當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農民收入過低問題,更明確地說是農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問題。
行業(yè)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80年的行業(yè)收入差距評分為80.2,到2003年已經為72.0分,行業(yè)勞動收入差距同樣已接近“黃燈”。專家說:“農、林等一些整體收入水平較低的行業(yè)與能源等壟斷性行業(yè)和金融保險等高收入行業(yè)之間的收入差距達到5倍左右,而國際上通常以2倍為正常數值?!?/p>
地區(qū)差距還在繼續(xù)擴大。以2005年6月統(tǒng)計數據為例,全國城鎮(zhèn)人均月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比收入最低的貴州省高出了2倍多。
預警系統(tǒng)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得出,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在國際上處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這與運用基尼系數排序結果基本相似。專家同時也提醒,測算是以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提供的2003年統(tǒng)計數據為基礎。但事實上,中國的收入分配中還存在隱性收入、特定制度下的非貨幣收入等不定因素,因此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實際形勢可能比當前測算的結果還要嚴重。
三、現行的稅收政策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方面的不足
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對居民個人收入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體現在個人所得稅、財產稅上,同時消費稅也承擔了一部分調節(jié)功能。這些稅收對于調節(jié)居民個人收入再分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與此同時,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稅制的不健全,稅收制度在調節(jié)力度及調節(jié)效果方面尚存在不足。其主要問題:
(一)稅種設置不合理、不到位
目前對個人收入的調節(jié)主要依靠個人所得稅制,其他相關稅種要么沒有建立(如社會保障方面的稅種),要么功能不夠(如財產稅制)。從個人所得稅制看,不但本身還存在某些功能缺陷,多少帶有某些平均主義色彩,而且在整個稅收體系中的地位過低,難以充分發(fā)揮其調節(jié)作用。2002年個人所得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為6.91%,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水平(如印度、印尼等國家為8%至10%)。加上財產稅收入等因素,我國稅收中來自再分配方面的收入也不會高于總收入的10%。在個人收入已經占到最終消費近一半的背景下,稅收方面的調節(jié)作用有待于加強。
(二)財產稅制不健全,對居民個人所擁有的動產、不動產缺乏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手段
目前的房產稅制很不完善,征收面窄、收入規(guī)模小,要么是征不到稅,要么是漏征量很大。同時,對遺產和贈與財產的行為并沒有設置相應的稅制,無法發(fā)揮稅收的調控作用。
(三)稅收難以對個人收入狀況起到有效的監(jiān)控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個人所得由單一向多元化、公開向隱蔽化、相對集中向分散化發(fā)展,這種個人所得的“三化”現象還在逐漸擴大,使得個人收入來源渠道增多,人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收入結構日趨復雜。除稅法上列舉的11項內容外,還有許多隱蔽性收入及灰色收入等稅務機關無法實施監(jiān)控,即使在相當窄的課稅范圍內還規(guī)定了一些免稅、減稅項目,致使大量的稅收收入悄悄流失掉,這就造成個人所得稅稅源難以控管。比如,某人在自己家中辦特長輔導班,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他本人沒有主動申報,單位沒有代扣代繳,這筆稅款就流失了。據了解,租用各種場館舉辦各類培訓班的很多,由于大多屬于短期班,并且一般不需發(fā)票,又不主動申報。這些都足以說明個人所得稅稅源隱蔽分散,難以實施監(jiān)控。有資料表明,在我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群中,排第一位的是工薪階層,排第二位的是在中國的外國人,第三才是私營企業(yè)主、個體戶等。難道這些私營企業(yè)主、個體戶的個人收入比工薪階層的要低?不,這只能說明稅源隱蔽分散,難以實施監(jiān)控罷了。加之真正意義上的存款實名制并沒有建立,稅務當局難以對納稅人的真實收入進行監(jiān)控,也就無法對居民個人的應稅所得全額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