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辰
看著講臺上這位面龐清瘦,一身儒雅的老師;聽著他語氣和緩,但洪如鐘罄的講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師范校園,坐在教室里,望著眼前正在侃侃而談的同學——張安龍。
那時他是書畫協(xié)會主席,我是秘書長,我們并肩“戰(zhàn)斗”過一年。我常常和學弟、學妹們一起聽他講解研習書法的心得。
他講:“習字不僅要臨習名家名帖的筆畫間架,更重要的是領略一點一劃之間的氣韻。當你洞悉了書者的身世、境遇,便能走入他們的內(nèi)心。于是臨帖已不再是習字,而是隨著筆鋒的游走,與前輩先賢同歷他的人生,而且每臨習一次,便重新經(jīng)歷一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新的頓悟。從這點講,我們甚至有機會超越前人……”
聲猶在耳。那不急不緩的語速,那厚重鏗鏘的音調(diào),那凝視教室盡處,卻又似乎洞穿墻壁,求索古今的目光,仿佛就出現(xiàn)在昨天,但分明便是今天。
今天,還是他在臺上,我在臺下,還是他在講,我在聽,只不過我們都已不再是激昂文字的少年,而是從教14年的教師,我們不僅追求書法藝術,更追求育人藝術。
他在講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篇京韻十足、童趣十足、文采十足的文章,我又聽到了那充滿磁性的聲音:“我默默地想,默默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 這段文字正適合他來讀,適合他的聲音,適合他的氣質,適合他的思想。他讀的那樣平和,卻意境深遠,因為他的心是平和的,而他在語文教學探索之路上卻走得很遠很遠。
聲音停了,但我的思緒似乎已被安龍帶入了純美的意境與奔涌的思索中。字如其人,課如其人。安龍就是一個踏實、堅韌、豁達、恬淡的人。在他的課中,你看不到華彩的段落,矯情的粉飾,有的只是自然流暢的回答和真誠熱烈的感情——知行合一,潤物無聲。
課還沒上完,安龍卻在擦黑板“學駱駝吃草,猜駝鈴的用處,想剪一剪駝毛,問駱駝去哪里”作者童年的趣事一句句被他擦掉了,他一邊擦一邊講道:“童年一去不復返了,這些場景也一個個消失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真是一個好問題。安龍已然將書法的心得融會貫通于教法了,他的確體會了林海音的心境——舊事已去、鄉(xiāng)情日濃、童心不泯、記憶永恒,但這一切只從平凡小事中寫出,而安龍也用最樸素的手法來詮釋。在和諧清新的氛圍中,帶著學生,也帶著所有聽課的教師與林海音同歷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內(nèi)心世界,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升華。
雖然頭發(fā)略顯稀疏,但儒雅之風愈濃;盡管形容依然清瘦,但是腳步更加堅定,這便是我昔日的同學,今日的老師——安龍。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繼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