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信子 孫 展
官員是公共社會的管理者和服務者,他們的話語直接影響著社會的風向。所以,“官話”不是某個官員的個人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式“重要講話”
坊間流傳的一段順口溜,直指中國官場的套話作風:“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工作沒有不扎實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班子沒有不團結的,群眾沒有不滿意的……”
熟悉機關公文或經常聆聽領導講話的人都知道,這段民謠所言非虛。
套話是怎樣講的呢?2005年央視春晚上演過一個名叫《匯報詠嘆調》的小品,劇中演繹的解決飼料質量會議、消滅蟑螂電話會議等,內容都無一例外地概括為提高認識、強化意識等5條精神,居然與企業(yè)辦公室秘書臨時瞎掰的完全一致。其實,翻開近幾年的大多數機關公文,除了上述幾點精神以外,躍入眼簾最多的是“突出一個‘早字,強調一個‘好字,貫徹一個‘實字”等套話了。
“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重要講話、嚴肅處理、有效措施、不盡如人意、基本上、力度、負增長、工作需要”被老百姓總結為當今官場上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詞語,其中,“重要講話”專指上級官員在正式場合所講的任何話,因為他們在非正式場合的講話全都稱為“重要指示”。
有好事者炮制了一篇《官場萬用發(fā)言稿》,堪稱中國式“重要講話”模本:“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的××會議,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剛才××同志的重要講話,我認為講得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認真領會、深刻理解,回去后要認真?zhèn)鬟_××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并認真落實、真抓實干,推動××工作的順利開展,努力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對于××工作,我提幾點補充意見:一、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充分領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對于××工作要加強落實,要把工作落到實處;三、要加強協(xié)調工作;四、要在實踐中探索××工作與××有機結合的新路子……以上幾點,供各位同志參考??傊?,大家要振奮精神,多干實事,少說空話,開拓進取,努力開創(chuàng)××工作的新局面?!?/p>
確如這個“模本”,一些領導的講話內容、布局結構和語匯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程式化怪圈,形成了一種“新黨八股”式的說話風格。
“官話”的罪魁禍首是秘書?
不少官員認為,我國官場中之所以“官話”流行,原因之一在于秘書,行政公文中的套話、廢話也多半是秘書擬寫的。這話不假。
套話之所以能養(yǎng)活專門寫公文的秘書,是因為芝麻綠豆大的工作成績,都會出現在機關的工作報告、工作總結、領導講話、經驗材料、工作計劃、調查報告和各類文件中。而這些必不可少的公文中,又不能只囊括幾個小問題。于是,套話就大規(guī)模地出現了——先鋒的詞、時髦的詞、響亮的詞、上口的詞、精致的詞被悉數納入公文中,使之在內容上給人以氣勢恢宏的感覺。再加上一些永不過時的詞、不痛不癢的詞、模棱兩可的詞、老生常談的詞,這樣的話,說上一千遍也不會有人挑出毛病來。
機關秘書經常使用一些“經典語段”,甚至一字不改地拿來為文章“戴帽穿鞋”。至于文章的內容,則一般將往年的公文搬出來作些小修小補,改頭換面就行了。正是在這樣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中,某市政府辦的一位秘書才會把中秋節(jié)的放假通知寫成了端午節(jié),還有某兩個縣的安全生產工作總結也才會一模一樣。
撰文秘書是中國官場的特有現象,“官話”流行無疑是秘書造成的。但問題是,如若官員們的思維并未惰化、僵化,如若會議不是太多太濫而讓官員們沒有調研和思考的余地,如若官場并未流行照傳照搬、人云亦云的講話風氣,秘書擬寫的套話、空話,又如何會被官員們照本宣科地念出來呢?
“官話潮”浸染青少年
在近幾年的高考中,中學畢業(yè)生的作文呈現出一個很普遍的特點,那就是“套話作文”。例如,題材總是選用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文章結構一般都用三段左右的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或詩文為主體,再加上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主題總是局限在一個淺顯的層面上而不作深入開拓。
鞍山市鐵東區(qū)一名中學生在競聘演講稿中寫道:“我堅信,憑著我新銳不俗的信念和才干,這次競聘給我?guī)淼囊欢ㄊ浅晒Αm然我缺少擔任班級干部的經驗,這是劣勢,但正因為我沒在‘官場上混過,所以少的是畏首畏尾的思慮,多的是認真負責的干勁?!?/p>
孩子的母親驚呆了,她不敢相信這篇官氣十足的演講稿竟出自年幼的孩子之手。再三追問下,孩子承認這是套用網絡上官員們的競聘演講稿寫成的。
有的中國青年學生在出國留學前很難通過簽證面試關。一位美國駐華使館的簽證官坦言,大部分在面試時遭到拒簽的中國青年學生,在談到理想、抱負和回答赴美理由時,所說的都是“為了學習知識回來報效祖國”、“為了多掙錢回來建設國家”,這樣的中國官場套話,如何能讓外國簽證官信服呢?
“官話”遺傳病與流行病
在中國,對官員說教式的語言最著名的諷刺批評來自于毛澤東。他于1942年在延安一次干部會議上就將言語干癟、只會羅列甲乙丙丁的文章和講話譏笑為“黨八股”,同時還總結出其“八條罪狀” ,這篇講話后來被命名為《反對黨八股》。
可60多年之后,一些學習著《反對黨八股》長大的官員們的講話風格,與以前的官員相比,似乎并沒有得到更大的改觀,“官話”就像官場上的一種遺傳疾病,揮之不去。
2004年,在江蘇南通召開的“首屆世界大城市高層論壇”上,中國市長們的表現就遭到了媒體的非議。參加會議的記者在文章中列舉了這些官員們講話的三大特點:第一,說話讓人聽不懂。這些市長在說話時,不但有非常濃厚的、難以辨聽的地方方言,而且語速非常快。第二,發(fā)言時不講場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國內政治生活中長期使用的那一套“話語系統(tǒng)”。第三,發(fā)言講宣傳的多,講問題研究的少。
“不負責任,到處害人”——這是毛澤東在60多年前痛斥打官腔者的言論,但現在,官腔仍“余音繞梁”,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劉誼人薦自《新周報》2009年第4期本刊有刪節(jié)圖:蔣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