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斯汀·霍爾澤
李欣編譯
幸福的單身生活
現(xiàn)年52歲的馬克西姆是一名德國網絡銷售專家。單身的他表示:生活在德國這樣一個有著良好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國家,即使單身他也過得很開心。現(xiàn)在的他不僅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親密的朋友,同時還有規(guī)律的性生活。雖然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肆虐,但這并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他有足夠的養(yǎng)老金,卻不像其他家庭那樣需要撫養(yǎng)孩子。正因為如此,他甚至可以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通過消費來支持德國經濟。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馬克西姆都是以一種成功的姿態(tài)享受生活,但在不經意間,寂寞的情緒也會悄然來臨。這個時候,他總會想起奧地利著名作家卡爾·克勞斯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就是一座大監(jiān)獄,每個人都被單獨囚禁在這個監(jiān)獄當中?!比绱讼脒^之后,他就會很坦然地去欣賞巴赫的音樂了。
在現(xiàn)在這個年代,像馬克西姆這樣享受單身生活的人不在少數(shù)。事實上,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單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曾幾何時,人們認為單身族自私自利,他們不愿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為以后的社會養(yǎng)老做貢獻,他們病態(tài)、悲觀、孤獨……但這些印象現(xiàn)在已經全然發(fā)生了改變。10年前,專家表示,沒有什么比婚姻更幸福,但10年后的今天,由美國和德國的學者們所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同已婚者相比,單身人士無論是在對生活的滿意度還是在預估壽命的長度方面都達到了同樣的水平。如果和那些不幸的婚姻相比,單身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則更是高高在上。
美國社會學家劉慧和德布拉·翁貝森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后,在《健康和社會行為》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變化的時代》的文章。他們說,在現(xiàn)代社會,個人的幸福感不再像30年前那樣與婚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如今,社會上的單身人士越來越多,他們不再需要為自己的單身行為做出辯解。如此一來,他們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談到社會壓力,有人不禁會問:“單身難道不是異類嗎?”當然不是!只有坐落在南蒂羅爾山谷中的少數(shù)農村中還保留著某些陋習。在那里,單身的人會被貶低。即使在死后,他們的棺木上也會被掛上特制的花環(huán)以示區(qū)別。但海德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漢斯維訥·瓦爾和他的兩名同事在對單身族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在越來越重視個性的開明社會里,很少發(fā)生單身人士被侮辱的事件。
此外,瓦爾還和心理學家馬琳娜·施密特以及社會學家施特凡-巴斯對單身人士就“生活滿意度”給出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涉及工作、休閑、住宿和朋友等多方面。分析結果顯示:單身族的生活并不見得不如已婚人士的幸福。事實上,單身人士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對自己所擁有的獨立和社會圈子表示滿意(統(tǒng)計表明;單身人士的親密伙伴的平均數(shù)目為6,已婚人士的相應數(shù)目為7)。
除了普通人外,單身名流同樣也很滿意自己的生活。47歲的好萊塢女星梅格·瑞恩就坦言道:“男人們來了又去,女伴們卻一直陪在身邊?!?4歲的奧地利著名歌星烏多尤爾根斯現(xiàn)在已經單身兩年。他表示,長久以來,正是因為有“美滿的家庭”和“患實的伙伴”自己才從未覺得孤單。但對他來說,在經過了兩次婚姻和近半個世紀的紛擾之后,退下婚姻生活的旋轉木馬或許是一種更能讓人放松的生活方式。
單身但不拒絕婚姻
既然單身人士同樣可以過得和已婚人士一樣幸福,那是不是可以說明,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中,心理上的親密已經可以代替家庭的溫馨了呢?調查顯示:雖說單身生活的輕松愜意讓人陶醉不已,不過在愛與性方面,單身人士卻多少會感到空虛。即使社會已經接受了單身一族,而單身人士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這些都不足以完全填補他們的空虛。試試一夜情?不可能!雖然在美國的電視連續(xù)劇中會出現(xiàn)將單身未婚人士送到一個可以肆意花天酒地的極樂鄉(xiāng)的情節(jié),但如果把鏡頭切換到真實的德國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不計其數(shù)的德國單身人士正在愛的荒漠與戈壁的漫漫長途上跋涉。一項網絡調查顯示:90%的單身人士都缺乏溫存和性愛。性解放的神話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會發(fā)生在血氣方剛的大學時代。更有研究表明:60歲的已婚女士的性生活要比30歲的單身男士的性生活更頻繁。
既然單身生活也有不足,那么就會有單身人士積極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但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單身世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雖然有80%的單身人士想要尋找一個伴侶(甚至有50%的單身人士正在積極尋覓當中),但為什么他們卻偏偏難以如愿呢?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研究人員試圖對這個問題給出一個合適的解答:在現(xiàn)代單身世界中,高素質高要求的女士們所遇見的未婚男士的條件往往不那么優(yōu)秀:社會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強、角色分配不明確,有些男士在那些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前行的女士面前甚至會因為沒有信心而臨陣退卻。單身男士的意見則幾乎高度一致:女性解放運動不是我所歡迎的。
面對現(xiàn)代女性的強勢,德國女作家伊莉斯·哈尼卡在她的暢銷小說《相遇的兩個人》,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女性的愿望會埋葬男性的愿望,只有真正經歷過生活的女性才明白這一點?!彼跁袑ι钤诖蟪鞘械膯紊硪蛔逅庥龅睦Ь匙隽缩r明生動的描繪:他們不明白,自己的夢想該何去何從?!爸挥挟斠粋€人見了另一個人,故事才能開始……”顯然,伊莉斯的這種觀點與漢斯一彼得·布洛斯費德的想法一致。這位來自漢堡大學家庭研究院的專家認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無法替代愛人之間的親密感覺。雖然現(xiàn)代社會中的種種“閃電約會”層出不窮,但布洛斯費德堅持認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依然是兩個人的幸福生活。
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如果這種生活暫時無法順利實現(xiàn)的話,該怎么辦呢?如果在一個越來越個性化的社會中所出現(xiàn)的自私自利和自我陶醉讓通往共同生活的單身之路變得越來越長,那又該如何才好呢?對此,法國心理分析家瑪麗一弗朗斯·伊利戈揚建議道:不要把單身看成是對婚姻的拒絕,而要把它當做鞏固性格這一漫漫旅程中的一個必要階段。紹彭豪爾不是說過嗎:“只有當我們不再孤身一人時,我們才能夠感受到所有的苦痛?!?/p>
單身生活和婚姻生活各有利弊。而對那些生活經驗豐富的實用主義者來說,如果既能擁有婚姻生活又能享受單身樂趣,那就再好不過了。基于這樣一種心態(tài),“不完全單身”這種新的生活模式悄然興起?!安煌耆珕紊碚摺奔茸鴵愍毩⒌姆块g,又有家人幫忙把生活打點得妥妥帖帖,既可以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外出,又不必擔心在生病的時候沒人照顧。在現(xiàn)代社會里,這樣一種生活模式因很好地融合了家庭的溫暖和單身的自由而備受追捧。
(摘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