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花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的方法。比較的過程是事物間同中辨異,異中求同的過程,也是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過程?!氨容^、歸納、揣摩、體會”是我們進行比較教學的基本步驟,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有區(qū)別課文各自特色的能力;有歸納才有找出文章共性的能力;有揣摩、體會,才有鑒別、欣賞的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實踐著比較教學的教學模式,現就北師大版語文教學中同一題材作品的比較,舉例做一介紹。
一、同一題材作品的主題比較
作家南帆的散文《螞蟻》和馬克·吐溫的《辛勞的螞蟻》,都描寫了螞蟻找食吃時的動作和搬食物時的表現,比較兩文的主題,《螞蟻》表現了作者眼中螞蟻幸福的渺小,感受到主宰命運之手的強大,而《辛勞的螞蟻》則借題發(fā)揮,借螞蟻諷喻了人類的可笑行徑,即執(zhí)著于那些徒勞無益的蠢事。主題表達的不同體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二、同一題材作品的情感比較
比較劉白羽的《日出》和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兩文,同為散文,都寫日出,但兩文表達的情感卻又不同。劉白羽寫自己從小渴望看到“日出”,但幾次與“日出”無緣,后終于在一次回國途中在飛機上看到了“日出”,萬分欣喜中作者想到了欣欣向榮的新中國,用“日出”來象征新中國瑰麗的景象;徐文的《泰山日出》則一開篇就用絢麗的色彩來描寫云海,寫日出,想象瑰麗,用筆恣肆,表達對日出的贊美歡欣之情。同一景物寫出了不同的經歷和情感。
三、同一題材作品的表達方式的比較
《留學巴黎》和《心血凝成的作品》都以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留學巴黎的生活為內容,寫他創(chuàng)作《風》的經歷,但前文側重書寫經歷,簡潔而明快,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后文側重描寫當時的環(huán)境以及冼星海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感,聯想豐富,運用了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兩文體裁不同,表達方式的側重點也不同。
四、同一題材作品的描寫角度比較
比較《靜默草原》和《草原散章》兩文,它們都是描寫草原的散文,但角度和手法卻不同?!鹅o默草原》的作者鮑爾吉·原野是蒙古人,他寫了蒙古人眼中的草原——遼遠、蒼茫,是飽經風霜的智者,有厚重的歷史感,在草原,你會感到既自由又不自由;而《草原散章》的作者楚楚是都市人,她寫了外鄉(xiāng)人眼中的草原——鮮亮、美麗,在她的筆下,草原上的胖草、矮云、笑花、薄云、長歌是那樣的可愛動人,令人難舍。同樣的題材因作者的閱歷和角度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感受。
五、同一題材作品的表現手法比較
酈道元的《三峽》和余秋雨的《三峽》比較,酈的《三峽》重在繪景,寫三峽四季的山水,運用對比,全文抒情唯美。余的《三峽》重在抒發(fā)過三峽的所思所感,在作者的筆下,三峽是中華民族的見證者,秀美的山川與深厚的文化相融,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的手法,縱橫古今,激情飛揚。
六、同一題材作品的人物形象比較
《百合花》與《山地回憶》都寫戰(zhàn)爭年代的事,都表達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也都刻畫了善良淳樸的女性形象,但兩個形象又有所不同,《百合花》中的新媳婦羞澀含蓄,《山地回憶》中的妞兒則潑辣爽直,一文一武,展現了不同的人性美。
七、同一題材作品的藝術風格比較
《黃果樹瀑布》和《綠》同寫水,都采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但兩文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前文直抒胸臆,文風樸實淺近、粗獷豪放;后文用想象、比喻、擬人等手法,語言文雅細膩、清麗婉約。
實踐證明,運用比較教學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領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是可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總校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