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魯迅專注民族的文化意識,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是要構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識,達到立人立國的目標。相應的魯迅對文化無意識的批判對當代社會中的人格健全、民族心理更新、民族文化自省以及知識分子危機等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魯迅文化無意識批判
魯迅終其一生都在探索國民性的問題,他對民族文化無意識的關注,在當代中國人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健全、文化自省、心理更新、西方“后”學思潮盛行、知識分子危機等等當代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由無意識到意識,是心理發(fā)展,人格健全的必由之路
魯迅專注民族的文化意識,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是要構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識,由此實現(xiàn)“致人性于全”和立人立國的目標。這個由無意識到意識的過程,也正是由不自覺升華為自覺的過程。“無意識是主體意識不到,無法控制的,具有彌漫性、隱蔽性、整體性和無序性,處于一種未經(jīng)分化的狀態(tài);它是無意識中存貯著和處理著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到但還未被明確意識到的某些信息的結果,暗中不知不覺地控制主體的行為,為其提供行為模式?!?1)無意識的存在,主體一般難以意識到它,但是它卻凝聚著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將無意識的東西,在意識的層面被激活,為主體發(fā)現(xiàn),無意識就會變成“自主的、有自己的驅(qū)力,而且可以強有力到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2)的情結,進而對意識產(chǎn)生投射作用。魯迅自己就經(jīng)歷過由無意識到意識的過程。如貫穿魯迅一生的“英雄情結”(3)支配著他在意識層面的追求:啟蒙人性,改良社會。“倘若一個人無意識中占主導地位的不是英雄情結、而是權力情結、金錢情結、愛情情結、自卑情節(jié)或藝術情節(jié),那么他定然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革命戰(zhàn)士”。(4)魯迅在社會歷史變革和主觀的體驗中,逐漸將無意識升華到正確的方向上,而被升華了的無意識,又幫助主體積極構建意識層面上健全的精神與人格。
魯迅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和“民族魂”的人格定位,無意識的英雄情結顯然是魯迅健康人格,成熟個性的力量之源。由魯迅個人的經(jīng)驗可見,批判無意識,啟蒙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識,是鑄就一個人,一個民族健康,健全心理的必由之路。
二、中國目前現(xiàn)實中仍然存在封建文化之殘余
由于中國是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占統(tǒng)治地位,儒家倫理作為主導意識形態(tài),一直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其影響體現(xiàn)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官本位觀念、依附觀念、特權觀念、等級觀念、保守觀念、人情觀念和平均觀念等封建意識形態(tài)。要改革社會文化,更新民族心理,必須從認識現(xiàn)狀開始。文化教育上還有大量文盲人口存在,造成教育不平衡。魯迅所揭示的阿Q之類無文化,無自我意識的“沉默”靈魂依然散落現(xiàn)代文化觸及不到的地方。在經(jīng)濟生活中,商品、物質(zhì)生活的日益豐富,帶來了人們心理上、精神上的空虛,表現(xiàn)出來就是官本位觀念以及追求大富大貴、享受榮華的腐朽思想。在思想意識上受中庸之道影響,甘于現(xiàn)狀,自我滿足、守成守安、固守傳統(tǒng)、不愿進取、競爭。在人際關系中有封建文化無意識的種種表現(xiàn),礙于人情、面子,裝聾作啞,依附人情,升官發(fā)財。封建宗法關系中的唯官是從意識,使“官”與威望、利益、享受等方面緊密相關,而且“官”以群體的名義理所當然的壓抑了個體,從而導致個體對群體的絕對服從。在價值觀念上,金錢至上,物質(zhì)主義第一,人文精神失范等等皆與封建傳統(tǒng)文化觀念相聯(lián)系。
魯迅作品所揭示的文化無意識心理,作為一種歷史和社會的病狀,將在一個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中國是一個封建政權、封建意識和文化統(tǒng)治了幾千年的國家,封建意識不可能一下從人們頭腦中完全消除。又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中國文化無意識心理積淀的穩(wěn)定性,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今天,我們從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無疑非常需要魯迅啟蒙文化無意識的精神引導,并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判斷、消除自身的愚昧和蒙蔽,根除蒙昧、重塑自我。
三、中國現(xiàn)代化與中國人心理的更新
現(xiàn)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xiàn)代化。任何傳統(tǒng)文化及其性格心理與現(xiàn)代化的碰撞,其最終結局必然是文化和人的心理的更新或重建。那么中國人的心理更新主要在于樹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自省、自知的能力。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看,中國人有文化“自崇”心理,缺乏自省觀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個人對自己行為的自我反省,通過“吾曰三省吾身”的方式獲得自我意識,而很少注意在民族特性、社會制度以及文化等整體上的自我反省。
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如果缺乏自我意識,沒有自省的精神,就不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這會導致價值判斷上的跟風潮和盲目趨眾,人會喪失自我意識,墮入無意識,民族會喪失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比較中西文化特質(zhì)時,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稱為“樂感文化”,并認為這種樂感精神已成為中國人的普遍意識或潛意識,成為一種文化心理結構或民族性格。由于中國人缺乏民族自省的觀念,因而也就不能產(chǎn)生憂患意識和危機感。一個民族要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現(xiàn)代文明,就必須對民族文化肌體內(nèi)部舊的喪失機制與活力因素進行批判、整合,個人的心理才會趨于成熟,民族的心理才會走向自信與自覺。
四、“后”學思想潮與文化保守主義
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非理性思潮在近些年愈演愈烈,對于外來文化連同消極的東西也加以吸收。特別是知識分子受西方后現(xiàn)代思潮影響,盲目逐“后”,唯“新”是從,不顧中國實際,摒棄了理性思考。在西方話語,西方霸權文化面前,不自覺地接受流行觀念,喪失了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有墮入民族文化無意識的危險。
與此同時,文化保守主義以新儒學復興民族大業(yè)的口號,表現(xiàn)出對儒家文化的非常態(tài)迷戀。近年來,海內(nèi)外學界的一個熱點之一就是儒家文化與科技、商品時代的關系?!耙院M庑氯鍖W先聲,一種聲勢浩大的儒家文化復興論在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保護下,在一種文化情節(jié)的吸引下,在出版商業(yè)機制的驅(qū)動下,終于乘興而起,迅速彌漫?!?5)把儒家文化當作拯救道德,文化、信仰危機的靈丹妙藥。隨著新儒學在政治、哲學、經(jīng)濟等領域的熱潮跌起,文學界也不甘落后,自然將目光鎖定在20世紀初對儒家文化進行整體性批判的魯迅身上,于是就有了前幾年學術界人所共知的否定和顛覆魯迅的文壇事件。這恰恰說明封建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頑固性。事實上魯迅摧毀儒家文化專制性、等級特征、綱常倫理的精神實質(zhì)是新文化的建設思路。在新的世紀,在中國掙脫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魯迅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文化啟蒙姿態(tài)仍然顯示出不同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
五、知識分子危機與批判精神的復蘇
由于中國現(xiàn)代化的啟動,經(jīng)濟大潮是社會主流,人文精神的陷落成了一個令人注目的社會問題。隨之知識分子的“啟蒙”功能喪失,知識分子地位由中心退居邊緣?!懊鎸θ祟惡腿祟惔蠖鄶?shù)人的重大問題、知識分子陣營出現(xiàn)潰敗之勢,”“其機會主義和投降行為如傾瀉的雪崩?!?(6)具體來說,知識分子更容易獲得不同形式的權
力,比如金錢權力,中介權力、社會影響權力;更容易接受上層統(tǒng)治者的價值體系和世界觀,也更容易與官體位結合,造成學術腐敗。
縱上所述,魯迅對民族文化無意識的關注,在當代中國人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健全、文化自省、心理更新、西方“后”學思潮盛行、知識分子危機等等當代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閻慶生《魯迅創(chuàng)作心理》陜西人民政府出版社1996年9月第1次印刷。
(2)霍爾等著《榮格心理學入門》三聯(lián)書店1987年。 (3)同上。
(4)同上。
(5)張福貴《魯迅文化選擇的歷史價值》吉林大學出版1999年11月。
作者:
武淑蓮 寧夏師范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