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文
自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各省市相繼出臺各項配套政策與措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熱潮。寫標語、掛橫幅,經驗會、交流會、現場會鋪天蓋地。適當造一些聲勢,對于抓好素質教育的落實工作是有益的,然而有人卻把造勢和落實之間的關系給顛倒了,他們抓工作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落實,而是為了造勢。明天上頭要來檢查落實情況了,便把學生的作業(yè)本收掉,發(fā)給他們各種課外讀物,在墻壁上,櫥窗里布置好學生的各種手工手繪作品,將“學生學習成績報告單”改為“素質教育報告單”,臨時為學生開設了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檢查之后,江山依舊。因而口頭上說的是素質教育,實際上搞的仍是“應試教育”,仍然把升學率當做評估教育質量的硬指標,節(jié)假日補課有增無減,學生負擔愈益沉重。
素質教育在某些人那里變成了純粹的走過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部分主管領導對素質教育思考不深入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國家雖然充分注意到了對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培訓,但是忽略了對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擔負重要責任的領導的培訓。這些領導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指導與考核仍較多地集中在升學率或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如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鮮有思考。他們大多從自己的政績著眼,急功近利,又怕冒風險,把素質教育當做一場運動來搞,根本聽不進下邊真實的聲音。上面搞運動式改革,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陽奉陰違,走過場,浪費人力、物力、精力。
其二,學校未能深入理解素質教育內涵
一些學校領導者對素質教育理解不到位,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盲目擴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調控對象、范圍、力度、目標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不是實實在在地開展工作,而是什么“吃香”就吹什么。在政府提倡素質教育時,他們就將任何工作都說成是實施素質教育,不是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解決教育的問題,而是用行政手段解決業(yè)務問題。例如: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把素質教育理解為課堂教學外的任務,隨意不求實效地舉辦特長班或組織興趣小組,給人一種唱唱跳跳、跑跑鬧鬧就是搞素質教育的表象。
其三,“應試教育”過“硬”,“案質教育”太“軟”
“應試教育”有傳統而成型的運作模式,而素質教育缺乏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對教育者而言,“應試教育”有一整套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機制來約束和評估;素質教育與教育評價、教育資源配置等嚴重脫節(jié),缺乏實踐約束力。對受教育者而言,“應試教育”是一種功利性強的前程教育,素質教育成了一種“超功利”的“遠程教育”。
素質教育還沒有形成一種體制內的剛性力量,還缺乏穩(wěn)定的執(zhí)行力和效益預期。這導致素質教育在很多地方的基礎教育實踐中被異化、被屏蔽。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熱衷于喊口號、做文章、坐而論道,不愿做具體細致的工作,不愿意做深入實際的探究和調查。例如:現在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到初中畢業(yè)時至少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然而到底是哪3000個常用字。各個階段又該掌握哪些具體的常用字,課程標準中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對此也未給出具體意見。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導航標。對待素質教育,教育者應有長遠眼光和科學態(tài)度。中國幅員遼闊,學校類型多樣,推進素質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具體怎樣做,要不斷進行實驗,可以有不同的辦法與選擇,不必齊頭并進。
總之,推進素質教育,不一定非要造勢。卻一定要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