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銳
“求同存異”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寶貴經驗,也是中新兩國海關合作的寶貴經驗。
新西蘭海關駐華辦公室設立于2005年11月,其職能是:進一步拓展兩國海關的合作關系;與中國海關緊密合作,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并開展其他領域的合作;以中新自貿協(xié)定的簽署與執(zhí)行為契機,促進兩國在新形勢下的貿易交往。
1988年,時任新西蘭海關署長首次訪問中國和中國海關。從那時起,無論是在雙邊還是多邊框架下,雙方海關間的交流不斷增加。新西蘭海關在北京設立辦公室,即是雙方合作的成果之一。
新西蘭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不太顯露卻又十分重要的角色:新西蘭是第一個與中國就入世達成雙邊協(xié)議的發(fā)達國家,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發(fā)達國家,以及第一個與中國啟動自貿協(xié)定談判并最早簽署協(xié)定的發(fā)達國家。
這些顯著的成就,基于兩個國家以及民眾的相互理解與共識。盡管兩國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同為海關關員的我們,卻承擔著共同的基本使命:保護我們的邊境安全和財政收入,使我們的人民能夠安享生活并融入世界大家庭。正是這種利益共同點,讓我們能在多年中超越歷史、語言和文化差異,一直保持著相互的理解。
我們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就是為來自中新兩國的執(zhí)法援助請求提供便利,為貿易企業(yè)提供協(xié)助,并為新西蘭提供中國海關法方面的指導。
自從新西蘭海關駐華辦公室成立后,新西蘭海關署長每年都要與中國海關的領導會晤,這充分體現(xiàn)了新西蘭對中新兩國海關關系的重視。
遺憾的是,還有不少非法貿易伴隨著我們的合法貿易,而更為復雜的問題是,中新兩國的法律經常會有不相一致之處。但我們兩國并未在差異上糾纏,而是把關注點投向了二者的共通之處, 并把這些共通點當成了聯(lián)合執(zhí)法的基礎成分。
與過去常見的做法不同,我們兩國的跨境聯(lián)合執(zhí)法并不是要為其中哪個國家貼上“標簽”,或是一味指責對方。我們要做的是,互相尊重對方的主權,深入考量雙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而且應當合作。當然,事情不會總如我們所愿,但在合作這件事上,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我們真的去努力了,我們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不可否認,我們并非總能達成一致。有些時候,我們面臨的爭議似乎無法克服。但在遇到這種問題時,我們的經驗是,千萬不要訓責對方,也不要認為一己之見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良策。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理解對方,尋求雙方的一致之處,以此推進問題的解決。
作為一名海關聯(lián)絡官,如果我能對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出簡要概括的話,那就是:尋求并提供相互理解之道。而正是這種相互理解之道,使我們兩國海關能夠實現(xiàn)“共贏”的局面。
過去4年里,我們辦公室與全中國的海關同仁們并肩作戰(zhàn),共同促進貿易便利化,相互交換情報信息,打擊兩國的邊境犯罪活動。在這方面我們戰(zhàn)果累累,但還有很多事情仍擺在我們前方。
今后我們的合作應是:把已有合作成果再推向前,共同努力,分享解決問題之道,而非將其強加于對方。我相信并且深知,我們能夠深化、擴展雙方的關系,使中國這條“巨龍”和新西蘭這只“幾維”在所有海關議題上保持“共贏”合作,無論這些議題是在雙邊或者地區(qū)合作的框架之下,還是在世界海關組織的平臺之上。
我特意沒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介紹我們辦公室的團隊,因為我即將在今年9月底返回新西蘭,這讓人傷感。在北京度過令人備感新奇的4年后,是該把“接力棒”交給“隊友”、返回家鄉(xiāng)的時候了。能與專業(yè)表現(xiàn)臻乎完美的中國海關同仁們一道工作,是我本人受到的“特殊待遇”。在將來,你們將會打造出一個更能奉獻、更為勤懇的工作團隊,這是我們團隊的所有成員共同得出的經驗。
正如所有的優(yōu)秀組織一樣,在向新任海關參贊過渡的時期內,我們的團隊仍會保持既有的工作連貫性。我的副手王笑,將是維系這種連貫性的基石。王笑是出生于中國的新西蘭公民,她語言技能嫻熟,曾在中國和新西蘭接受高等教育。在新西蘭,她曾在奧克蘭大學任教,并擔任過法庭譯員。過去4年里,在中國海關關員的幫助下,她在海關知識方面有了堅實的積累。
我希望,中國海關的同仁們能像對我一樣,對我的繼任者Maurice OBrien給予熱烈歡迎。
最后,在即將回國之際,我一直在問自己兩個問題:在離開中國的日子里,你最為想念中國的是什么?在中國的歲月里,讓你的工作如此成功的又是什么?答案是如此統(tǒng)一而又簡單,用新西蘭本土語言毛利語說,就是he tangata,是人,對,就是人。所以,在尾聲到來時,我想向中國海關的所有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給我的幫助,你們教給我的,我將銘記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