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華
所謂變奏,簡單地說,就是變化的反復。變奏曲又稱“主題與變奏”,是用變奏的手法發(fā)展一個主題,使主題能得到多方面表現(xiàn)的一種樂曲。
變奏是各種音樂作品中常用的發(fā)展樂思的手法。變奏手法分為兩大類型——嚴格變奏和自由變奏。嚴格變奏是指在變奏過程中,仍保持著主題的旋律或主題旋律的骨干音,因此變奏的結(jié)構(gòu)和主題的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自由變奏則只是保持了主題的某些核心音調(diào),在結(jié)構(gòu)上起了很大的變化,在性格上也和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變奏已經(jīng)不是若即若離的變化反復,而是離題較遠的蛻變,所以叫做自由變奏。
嚴格變奏通常又包括兩種:(1)保持原來的旋律,而變化音樂語言中其他因素的變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變奏;(2)只是保持主題的旋律骨架,而變化旋律的細節(jié),也就是用裝飾制巴原來的旋律進行加工,同時也可以變化音樂語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節(jié)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這種變奏叫裝飾性變奏。
賀綠汀的管弦樂曲《森吉德瑪》前后兩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節(jié)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變化,使得第一段音樂輕柔緩慢,氣息寬廣,描寫遼闊壯麗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轉(zhuǎn)快,節(jié)奏活躍,描寫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這就是運用了裝飾性變奏手法。
再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開頭的主題,描寫雨過天晴時牧人歡樂的歌聲。貝多芬發(fā)展這個主題時,既用了固定旋律變奏手法,又用了裝飾變奏手法。主題后緊跟著的兩次固定旋律變奏,同一個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則—次比一次加強,從而使蜘決的情緒逐步加深。后來這個主題再一次出現(xiàn)時,改用了裝飾變奏的手法,在旋律音與旋律音之間,加進了裝飾音,把原來的旋律裝飾得更加流利歡暢。
以上這兩個例子,僅是說明在樂曲中采用了變奏手法,而不能稱為變奏曲。如果在一首樂曲中,有系統(tǒng)地用變奏的手法來發(fā)展主題,那就叫變奏曲。變奏曲的原則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題,然后依次演奏一個一個變奏。變奏的次數(shù)可多可少,少則三四次,多則二三十次。
貝多芬的《f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又稱《“熱情”奏鳴曲》),其中第二樂章是一首變奏曲。抒情歌唱性的主題后,通過四次裝飾性變奏的手法來發(fā)展這個主題;舒伯特《A大調(diào)鋼琴五重奏》(又稱《鱒魚五重奏》)的第四樂章也是變奏曲。這個樂章包含《鱒魚》主題和五個變奏,每個變奏基本上保持著主題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變奏手法來發(fā)展主題的;再如,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它的第二樂章也是一首固定旋律變奏曲。
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的管弦樂作品《謎》是一首采用自由變奏手法寫成的變奏曲。這個變奏曲包含主題和十四個變奏,分別刻畫十四個朋友的不同性格,有的端莊淳樸,有的輕松活潑,有的溫柔嫻雅,有的親切可愛,有的熱情洋溢。從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由變奏的獨特表現(xiàn)手法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