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鳴
你了解上海嗎?
當你漫步南京路街頭,也許你對它的霓虹閃爍的繁華景象有所體會;當你漫步黃浦江畔的外灘公園,也許你會為上世紀初上海城市建設(shè)的爭奇斗艷不禁感嘆;當你翹首仰望陸家嘴金融區(qū)的摩天大廈建筑群,你會為上海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速度驚嘆……
但你了解上海嗎?上海人從哪里來?上海的歷史究竟有多長?上海有哪些珍貴古代文物?……
也許你知道才情橫溢的陳毅市長,知道“南京路上好八連”;也許你知道槍林彈雨的“一·二八”抗戰(zhàn),知道“八百壯士”;也許你知道1842年《南京條約》、1843年上海開埠,也許你知道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商人和傳教士的世界……
如果將時間延伸到更遠,再遠一些,也許你的目光就模糊了、停滯了。不知什么時候,“一百年歷史看上海,五百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千年歷史看山西”成為一種“刻板印象”,在這種似乎是褒獎之詞的評價之后,我們探索的腳步就止步了。我們似乎陶醉于眼前的五光十色,總是習(xí)慣于用“小漁村”來描述的歷史,用“滄海桑田”簡單概括上海的歷史。也許是上?,F(xiàn)代化的形象太光彩奪目了,人們有意無意地疏忽了對上海古代歷史的了解,忽視了對上海歷史文化特質(zhì)的探究。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在即,當全世界的目光齊聚這顆東方明珠時,除了打造一個靚麗的上海,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之外,我們還應(yīng)該做點什么?古人尚有“凡遇大事,必將祭祖”的傳統(tǒng),知道“慎終追遠”、“有根之道,莫先于尊祖”,何況我們!
在全球化這一大趨勢無可逆轉(zhuǎn)的背景下,我們更應(yīng)該珍視先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從更高層次上確立上海人的文化身份。
同時,介紹一個什么樣的上海給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這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人們不但應(yīng)該了解上海的今日風(fēng)貌,也應(yīng)該了解上海的過去,從而更好地把握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
還有,在大力塑造“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新形象的今天,我們更應(yīng)該了解歷史、學(xué)習(xí)歷史,把握上海文化的來龍去脈,確立我們的歷史使命感。
不錯。上海在一百年間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全國第一”“亞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固然令人驚嘆。但上海地區(qū)的先民同樣也創(chuàng)造了無愧于歷史的燦爛文化。上海先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同樣歷史悠久,精彩紛呈,熠熠生輝。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考古工作,上海先后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古遺址30處,清理古墓600余座,出土了從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玉、石、陶、瓷、竹、木、金、銀、銅器等6000余件。
誰能想得到,讓人類首次不完全依賴河湖水源,得以主動開拓廣袤資源的重大發(fā)明——水井的,是距今約6000年的上海人。
在歷史上讓生產(chǎn)力得以革命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發(fā)明——犁耕農(nóng)業(yè)的,是5000多年前的上海人。
被郭沫若先生引述在《中國史稿》上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也出自4000多年前的上海。
綿延6000年,世所罕見的自下至上層層疊壓,代有文物精品埋藏的教科書式的遺址——福泉山,又在上海。
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精美的透光湖綠色琮形玉鐲,輕薄如紙細刻最繁密紋飾的黑陶壺等不勝枚舉的稀世文物,方塔寶藏、紫丹苑水閘等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使上海這座城市成為形象飽滿、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包括新、老上海人,對此了解不多。上海文化6000年積淀中的精彩奪目的閃光點,在不少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不知道歷史,我們就不知道上海文化的底蘊,還有許多人存有“上海歷史在開埠之前基本是空白”的錯誤認識。
“一座拋棄歷史的城市,無異于患上失憶癥的人”。同濟大學(xué)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如是說。一千七百多年前,上海地區(qū)的著名人物、西晉文學(xué)家、書法家陸機(其墓在上海市松江區(qū)小昆山)曾悲嘆:“華亭鶴唳,豈可重聞乎!”我們沒必要悲觀,考古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只要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面對歷史,歷史不僅讓我們追溯過去,接近古人,也會讓我們的今天更美好,讓未來更清晰。
在新中國誕辰60周年,上海世博會進入倒計時的時刻,我們熱切希望讓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國際形象,我們更希望人們不但了解上海的今天,而且了解上海的歷史,更全面地了解上海先民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
今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世博論壇”上,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提出:通過世博會,傳承上海歷史文化,希望上海市以世博會為契機,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普查力度,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上海歷史文化。他說:“這樣的保護不但可以發(fā)展保護遺產(chǎn),還可以帶動旅游業(yè)和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边@一見解,具有戰(zhàn)略眼光。
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歷史系教授許紀霖曾說:“歷史可以影響未來,只要我們重視歷史中那些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fā)揚光大,賦予這個城市以自由的、民間的活力,上海依然是有希望的,有在文化上重新崛起的一天?!?/p>
上海文化6000年積淀中的精彩奪目的閃光點,在不少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新中國誕辰60年,改革開放30年,熱切希望讓世界了解上海,努力塑造上海國際形象的今天,不免令人感慨萬千!
當然,用60年的考古成績,說6000年古代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古人留下來的遺跡和珍寶中,各擇幾例典型,盡可能讓讀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奇妙、精彩、震撼。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向何處去?”
讓我們站在世博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交叉點上,回顧歷史,了解上海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