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祥
古往今來,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能靈活自如地將天地萬物驅(qū)遣于筆端,無不得益于他們“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思維,這其中有兩個必不可少,一是“聯(lián)想”,一是“想像”。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沖破教學參考書的束縛,讓“聯(lián)想”“想像”的翅翼翱翔得更自由一些。
一、形象描述,激發(fā)聯(lián)想和想像
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像力盡管很豐富,但他們的知識閱歷畢竟有限,在指導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過程中,學生對詩歌中各種意象的描述往往粗淺而簡單,這就需要老師精彩的引領(lǐng)示范,以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
如教學杜牧的《泊秦淮》時,教師先以深沉感慨的語氣描述自己想像的當時的情境:1170多年以前,一個寒冷的秋天。南京,秦淮河邊,深秋清冷的河面上彌漫著一層薄薄的煙霧,明月的清輝映照在沙岸上呈現(xiàn)出一片模糊的顏色。這時,一艘客船緩緩??吭诎哆叺拇a頭上,船上的客人紛紛上岸。人群中,一位頭戴罩紗纀頭,鬢發(fā)略白的中年人忽然停住了腳步,他佇立船頭,凝望隔江燈紅酒綠的歌館,禁不住搖首長嘆……”這樣的描述將學生帶到了晚唐金陵秦淮河畔迷蒙冷寂,紙醉金迷的特殊意境中,渲染出一種悲涼感傷的氛圍,以此沖擊著每位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自覺地將自身融入了這一特有的憂慮氛圍中,去感受這首詩,感受作者此時的心情,感受詩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fā)。
二、巧設疑問,誘導聯(lián)想與想像
提問可以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喚醒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相關(guān)概念和經(jīng)歷,促使其積極地閱讀和思考,啟動和促進各級水平和各種方式的信息加工,從而成為積極理解和獨立思維的學習者,發(fā)展自己的想像力。
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時,教師首先要學生誦讀全詞,接著巧設疑問,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月如鉤”的景象你見過嗎?聯(lián)系“無言”、“獨上”、“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等詞語想像一下,置身于這樣的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觸?學生討論很活躍,如鉤的月亮是殘月,很容易牽惹游子的愁思?!盁o言”、“獨上”可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孤獨的身影,沉重的步履,悵惘的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之人,孤寂之心,思鄉(xiāng)之情,亡國之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豐富簡語,提升聯(lián)想和想像
詩貴精練,常有不盡之意于言外。誦讀鑒賞則要深味細玩,有意識地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從而提升自己的聯(lián)想力與想像力。
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我們可以從正面想像。宮殿毀損,行人絕跡,一片荒涼蕭索的景象??梢詮膫?cè)面想像,“草木深”,不僅說明荒草叢生,林木蒼蒼,而且想像得出已拋荒很久了,成了狐兔之窟,飛鳥之巢。還可以從反面想像。長安原是豪華繁盛之都,如今只見草木了。從幾個方面想像后,可見詩人所見的景象,亦可探知詩人的內(nèi)心,有助于理解全詩“感時”、“恨別”的感情。
四、補充空白,錘煉聯(lián)想和想像
詩詞中的“空白”,指的是詩人用高度精煉的語言所凝成的詩行中的令人回旋思索的“余地”。在古詩詞的閱讀鑒賞過程中,如能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想像抓住這一契機,必能使學生在鑒賞古詩詞過程中所發(fā)揮出的聯(lián)想力和想像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這首描寫邊關(guān)戰(zhàn)爭的詩之所以如此精煉是因為作者省去了一些情節(jié)。“黑云壓城”為什么“城欲摧”?“臨易水”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問題,詩人盡在不言中,讓讀者去聯(lián)想,去想像?!俺怯荨笔且驗閿耻妵f千重,不難想像,戰(zhàn)爭形勢格外嚴峻,氣氛格外緊張,令人透不過氣來。寂靜的戰(zhàn)場正“于無聲處聽驚雷”,一場戰(zhàn)爭的暴風雨即將來臨。“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我們不難想像到又一個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鼓聲沉悶。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為了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提著寶劍沖上前去,死也要死在戰(zhàn)場上。通過聯(lián)想和想像,我們不僅如見戰(zhàn)爭慘烈悲壯的過程,而且容易感知戍邊將士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把握主旨。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