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雯
課堂上的提問不僅僅是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那精彩迭出的提問藝術。良好的提問藝術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使教學任務從始至終在師生間和諧的交流中完成。
一、語文課堂提問尷尬的原因
1.教師未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預設。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只注重對文本的解讀,站在分析文本的角度去設計一連串問題,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屑一顧;問題太深,超出所學的知識范圍,學生又無從答起。導致學生對所提問題的積極性不高。
2.老師提問只注重預設而忽略學生的回答生成。有的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把教學中的一切都預設好了,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課時安排等,突破難點重點各設置哪幾個問題,甚至哪個問題由哪幾個學生回答。對他們來說,上課只是按部就班,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則概不過問,這樣的教學看似流暢,實際上是把老師和學生硬生生地綁在一起,束縛了學生,使他們漸漸喪失了學習主動性。
二、解決提問尷尬的具體措施
那么怎樣優(yōu)化課堂提問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呢?下面就談談我的做法。
1.結(jié)合學生的生成制定預設,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攲W生的興趣被引發(fā)時,他們會自主的對問題進行思考,通過查工具書,同學之間的探討,向老師求助等方式,找到答案,以滿足自己的求解欲,從而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伶官傳序》的課堂導入為例:
師:何為“伶官”?
生:樂工。
師:樂工,也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藝人。而這些人在古代地位是低下的、卑賤的。一般我們都是為哪些人作傳呢?
生:英雄豪杰、偉人。
師:那為何作者要為地位不高的“伶官”作傳呢?
此問題一出,大家頓時感到好奇,紛紛投入到文章的閱讀當中,想一探究竟,這就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對文本的興趣。這個問題就好比一塊吸鐵石,將學生牢牢吸引,為了解開心中謎團,他們會充滿興趣地跟著你一步步探求下去,怎會“獨叫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呢?
當然,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不可能所有的回答都是你想要的。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多一個步驟,那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判斷這一目標的達成對他們而言是否有難度。如果學生的“生成”與我們的“預設”相背,即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沒有回答正確,我們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講評或變換方式來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答案。
經(jīng)過老師提點,由學生自己說出答案,他們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極大的滿足感,自信心也會大大增強,漸漸地就會對你的提問產(chǎn)生興趣。教師備課時應形成“彈性化”教案,要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沒有高質(zhì)量的精心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
2.在預設的基礎上把握生成,靈活駕馭課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變動?!边@要求我們必須根據(jù)課堂的具體情況,采用與之相對應的策略。
在教授完《屈原列傳》后,大多數(shù)同學對結(jié)局扼腕嘆息,有的還在下面默默搖頭。于是,我就請了其中一位同學談談他嘆息的原因,他說:“我認為屈原很傻,為什么一定要走絕路呢?”對,我腦海中突然閃現(xiàn)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屈原不投汨羅江,還有沒有其他路可走?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像他這種人才,完全可以離開楚國,另投他主,在別國施展才華。”另一位學生更加激奮:“如此昏庸的楚王,干脆殺了他,自己取而代之。說不定楚國能從此走上蓬勃發(fā)展的道路?!边@時有一位同學耐不住了,舉手反對:“屈原投江,其本質(zhì)是殉國,是出于對祖國的一片忠心,愛國到如此程度,怎么可能叛國?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我認為他唯一的路就是死。”又一學生立馬反駁:“好死不如賴活著,他可以不問世事,遠離煩擾,過一種逍遙的隱居生活?!贝蠹掖綐屔鄤?各抒己見。
學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是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每個學生都帶著各自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參與課堂活動,他們的思維是呈開放性的,他們的質(zhì)疑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呈現(xiàn),在當時課堂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是無法全部預設到的。當學生質(zhì)疑時,
教師不妨靜心傾聽,深入思考,尋找價值,有時會迎來不曾預約的精彩,生成出課堂教學的亮點。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手段,不論語文教學改革發(fā)展到哪一步,它都將在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從教師設計的問題能看出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看出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只要我們處理好在提問時教師預設與學生生成的關系,那么,學生就會愛上你的“問”,也就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提問”這一棵老樹在課堂教學中常青,在語文素質(zhì)教育中更充分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