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擁軍
摘要:文章以文獻資料為基礎,結合教學訓練中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長跑訓練后疲勞的兩大主要因素:肌肉疲勞和神經系統(tǒng)疲勞;并從心理學和醫(yī)學生理學角度對中長跑運動員產生疲勞后采用的恢復措施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中長跑運動員;肌肉疲勞;神經系統(tǒng)疲勞
中圖分類號:G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9-0171-02
中長跑項目的最大訓練特點是大運動量。大運動量增加了訓練的負荷,也加重了機體的疲勞。機體產生的疲勞,如果不能很快地恢復,就不能連續(xù)完成訓練任務,導致訓練水平的下降,因此要把中長跑運動員訓練后的恢復提到重要的位置。運動后的恢復與訓練中的負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沒有負荷就沒有疲勞,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沒有恢復也就沒有提高。有些教練只是把訓練放在第一位,先訓練,訓練完了再談對疲勞的恢復,或者基本對疲勞不予理睬。疲勞如未能恢復,只好調整訓練計劃。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跟著疲勞走的被動訓練,無法保證中長跑訓練的高強度大負荷,不可能達到和保持較高的訓練水平。并且將會影響運動員的身心健康。本文試圖從多層次和多方位來探討中長跑運動員的疲勞產生及恢復的手段和方法。以便為從事中長跑訓練的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一些參考。
一、中長跑疲勞產生的原因
疲勞產生主要原因分為兩部分:一是肌肉的疲勞,二是神經系統(tǒng)的疲勞。
二、幾種針對性的恢復措施
在中長跑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要解決運動成績這一問題,不能只靠一味地增加負荷的強度和量,即使訓練方法很完善也不行。不斷提高負荷的強度和量,對運動員的健康和機能狀態(tài),以及對運動成績的提高都會產生不良的作用。中長跑運動員產生疲勞時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和診斷呢?
(一)幾種簡易診斷疲勞的方法
評定疲勞的方法很多,但由于疲勞產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選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應以主客觀資料為依據(jù),其主要標志是工作能力降低。常用的診斷指標可概括為兩方面。
1.脈搏和血壓。脈搏和血壓能最充分地反應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狀態(tài)的特征。急性疲勞時,與安靜時比較,心率增加0.5~1倍;疲勞增加時常見到心率不齊,動脈壓通常升高20~50mmHg,大負荷后急性疲勞時舒張壓可降至零(無休止音現(xiàn)象)。
2.漢契測試法。呼氣后憋氣。運動員機能良好時,呼氣后能憋氣60~90秒,疲勞時這一時間大為縮短。
(二)恢復的措施
人體機能和能源物質由負荷后的暫時下降和減少的狀態(tài)回到并超過負荷前的過程叫恢復。恢復措施可分為三大類:(1)教育學措施;(2)心理學措施;(3)醫(yī)學生物學措施。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工作能力的恢復與傷病后及過度訓練后的恢復是有區(qū)別的,本文僅對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工作能力的恢復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1.教育學措施。教育學恢復措施是基本的措施,因為這種措施包括了在訓練的各階段確定的生活制度、負荷安排、休息時間等。教育學恢復措施首先是各練習項目之間、各次訓練課之間、各不同負荷時期之間等的休息間隔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無論在一次訓練課中還是在月計劃、年計劃等訓練周期中,都應波浪式地安排訓練負荷。屬于這種措施的還有各種形式的積極性休息及各種換項練習等。至于具體方法,教練或隊醫(yī)要根據(jù)以前負荷的性質和緊張程度、疲勞性質和程度、運動員個人特點、條件和物質基礎等因素進行選擇并加以搭配來進行。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組織訓練課時對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安排的結構是否遵循了教育學措施中的要求,因為充分的準備活動能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達到最佳程度,能預先動員身體的各種機能參加緊張的肌肉活動,有助于身體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tài),保證機體在基本部分保持很高的工作能力水平,并能避免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準備活動最好達到出汗的程度。
2.心理學措施。體育運動作為一項特殊活動,任務之一就是借助心理、生理的完善來取得一定的運動成績。近年來,在訓練和比賽之后,采用心理學方法作為恢復工作能力的措施之一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對籃球運動員心理恢復產生作用的手段主要有:暗示性睡眠、神經肌肉的心理放松練習、心理調節(jié)訓練等。
3.醫(yī)學措施。在促進機體工作能力提高,防止因身體負荷產生的各種不良后果的恢復措施中,醫(yī)學生物學恢復措施占有特殊地位。這類恢復措施包括:合理的營養(yǎng)、中藥療法等。
(1)合理的營養(yǎng)。一般中長跑運動員體內代謝過程比較穩(wěn)定,糖的無氧代謝逐漸為有氧化所取代,能量的消耗與合成過程基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由于運動時總熱能消耗較大,熱能來源于肝臟與肌肉中糖元的分解,因此,食物中應有充足的熱能來源,以富有糖、維生索c和維生素B族為宜。蛋白質是機體組織細胞的主要成分,所以對蛋白質的需要量較多。此外,還可以通過洗桑拿浴、洗熱水澡,幫助隊員恢復肌肉疲勞。
(2)中藥療法。利用中藥抗疲勞,以提高機體能力,如人參、田七、花粉、冬蟲夏草、銀耳、刺五加、靈芝、枸杞子、螞蟻、當歸等制成的口服液,在訓練中長期服用,有增強體力,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提高機體能力的作用。運動可導致入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增加,這是造成運動性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增高有利于自由基的排除,這對防止運動損傷,提高機體抵抗力和消除疲勞有重要作用。一些重要補劑可大大增加體內血清SOD活力。中長跑大運動量訓練可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或暫時抑制,所以在體力疲勞時易患感冒或舊病復發(fā)。而某些中藥補劑對大運動量運動后引起的免疫球蛋白的暫時下降或抑制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緩解,對抗疲勞起一定的作用。
三、結論
訓練過程中正確地運用身體機能監(jiān)督與恢復手段,能及時了解運動員機能上的生理、生化反應,保證運動員的大負荷訓練,促使運動員加速恢復過程,減少傷病的發(fā)生。使運動員承受更大的訓練負荷,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從而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重視訓練中的身體機能監(jiān)督與訓練恢復,從而提高訓練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運動生理學[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體育保健學編寫組.體育保健學[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沈邦華.中藥補劑對運動員在大運動量運動后血清中SOD和Ig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