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葬禮外交只能是面子工程,改變不了朝美關系和朝韓關系的實質。
本月18日,充滿傳奇色彩的韓國前總統(tǒng)金大中先生逝世,韓國政府破天荒地舉行為期6天的國葬儀式。與韓國關系緊密的周邊國家都派出了高規(guī)格的吊唁團。金大中的逝世乃至國葬,也給因發(fā)射導彈和核爆而處于困境的朝鮮尋求打破南北關系僵局,提供了難得的良機。
在世人看來,金大中和盧武鉉是兩位力主通過對話處理朝韓關系,實現(xiàn)民族和解的韓國進步派總統(tǒng)。而李明博則是與他們立場迥異的保守派總統(tǒng)。李上臺一年多來,不再實行南北和解的“陽光政策”,轉采用施壓代替對話的強硬政策。因而李明博也就被朝鮮罵作“賣國賊”和美國的“走狗”。南北對話的大門實際上關閉了。
金大中逝世,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不僅發(fā)出深表哀痛的唁電,還決定派出以勞動黨中央書記金己男為團長的6人高層次吊唁團。
而李明博政府也力圖借金大中的國葬禮,打破南北關系的僵局,緩解韓國內東西部地區(qū)(即嶺南地區(qū)與湖南地區(qū))間的對立,創(chuàng)造出和解、寬容和統(tǒng)合的氣氛。
然而,盡管南北方都有和解的善意,但又都不想輸?shù)簟懊孀印薄?1-23日,朝鮮吊唁團的南方之行,也就充滿了雙方暗中博弈的玄機。
一開始,朝鮮表示,吊唁團南下參加葬禮只與“金大中和平中心”這家韓國民間團體打交道,完全將韓國政府拋在一邊,還聲稱不在南方過夜,送完花圈就走。如果南方當局希望與吊唁團會談,才會多待一天。
青瓦臺對北方這種“封官通民”(拋開官方渠道,與民間打交道)做法不以為意,表示如果朝方吊唁團沒有帶來金正日的親筆信或口信,李明博將不予接見。北方吊唁團如不請求,南方對口單位(統(tǒng)一部)也不出面接待。官方韓方前往接機的也只是“金大中和平中心”的工作人員及金大中生前的親信慕僚。
在21日由“金大中和平中心”作東的晚宴上,金己男對出席宴會的南方統(tǒng)一部次長說,希望與他們的部長會談,為此北方吊唁團第一次延期返回。有請才有應。22日上午,韓國統(tǒng)一部部長玄仁澤到北方吊唁團下榻的酒店與他們進行了80分鐘的談話。
會談后,金己男又提出要與李明博見面的意愿,玄仁澤沒有當即肯定答復。這讓金己男焦灼地等待一下午,直到當天晚上,才傳來23日上午李明博將在青瓦臺接見的消息。韓國媒體援引政府高層人士的話,“見面時間、地點和形式不是南北協(xié)商確定的,而是韓方確定后通知朝方的”。欣喜之中,北方吊唁團第二次延期返回。
在金大中政府和盧武鉉政府時期,在處理對外關系上,遵循的是“先民族,后國際”模式,即總是先強調南北關系的特殊性,然后才考慮國際關系的規(guī)則。只要有北方要人來訪,總統(tǒng)總會第一時間安排接見。然而,這次,韓國政府聲稱李明博是在“國際框架內”接見北方吊唁團的。23日上午,李明博還接待了中國、美國和日本吊唁團。不過,李與北方吊唁團會談了30分鐘,大大超過預定的15分鐘,也算給了北方一點面子。
據(jù)韓國媒體說,這次韓國政府所以怠慢北方吊唁團,是因為過去北方屢屢怠慢南方訪客。2003年,韓國國家情報院長訪問朝鮮時,手持盧武鉉總統(tǒng)親筆信都不能見到金正日;開拓了南北經(jīng)濟合作關系的功臣,韓國現(xiàn)代集團總裁玄恩貞最近訪問北方,延期五次等了7天才最終見到金正日。雖然見面后,后者滿足了前者幾乎所有要求。
至于李明博與北方吊唁團談了什么,韓國政府發(fā)言人披露的聽來很原則且模糊,金正日口信的內容則聲稱不宜公布。而韓國媒體報道要豐富得多,對雙方“爭面子”的招式卻反映得淋漓盡致。
盡管北方吊唁團最后總算如愿以償見到了李明博,表示“帶著好的感覺離開首爾”。有意思的是,在朝鮮的媒體表述中,金己男一行的名義也由去時的“吊唁團”變成了回來后的“特使團”。
然而就在他們回到平壤的第二天,24日,韓國外交部接待了美國對朝政策特使,雙方會晤達成協(xié)議,認為“如果朝鮮不改變無核化相關態(tài)度,韓美就不會改變目前的應對基調”,對朝態(tài)度依然強硬無比。
看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葬禮外交”停留于面子工程,改變不了朝美關系和朝韓關系的實質。東北亞的無核化,和平與穩(wěn)定更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