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全亮 新 華 蔡鐵山
傅作義,不僅是一位中外聞名的抗日愛國名將和對中國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愛國人士,而且還是一個酷愛水利事業(yè)的人。
傅作義出生在黃河之濱的山西榮河(今山西臨猗縣),青少年時期家鄉(xiāng)的黃泛災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許多苦難的記憶,主政綏遠時,對水患亦感受頗深。當上水利部長后,他認為這是實現(xiàn)他多年追求的“為民造福”夙愿的絕好機會。他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每年都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各大中型水利、電力工地,調查研究,檢查指導,從南方的珠江到北方的松花江,以至天山南北,無不留有他的足跡。
早在傅作義主政綏遠初期,他就率部進駐河套地區(qū),發(fā)動官兵開展大規(guī)模屯田運動,并在那里大力興修水利。1941年,他派出所部第17師的全體官兵約3000人,幫助地方興修水利,直接引楊家河河水澆地,使3萬多畝耕地及時得到灌溉。當?shù)厝苏J為,這只有傅作義統(tǒng)率的軍隊才能做得出來。后來,人們將這渠命名為“機緣渠”,以示對傅作義的頌揚。從1941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傅作義帶領部隊在河套地區(qū)所挖的渠道寬15米以上的干渠達1700多里,寬3米以上的支渠,超過1萬里,可謂渠道縱橫,渠水遍地。水澆地在1000萬畝以上。由于河套地區(qū)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管理得當,農(nóng)牧皆宜,部隊和老百姓的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不斷獲得大豐收。利用河渠養(yǎng)殖的鯉魚,源源不斷地供應市場,鴻雁、鷺鷥等水鳥晝夜成群,盤旋棲息不去。河套地區(qū)被人們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屯田運動的開展和水利建設,促進了綏遠西部生產(chǎn)的發(fā)展,繁榮了經(jīng)濟,也體現(xiàn)了傅作義治軍治水并重的指導思想。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2月,傅作義在西柏坡謁見毛澤東時,毛澤東問起傅作義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考慮時,傅作義回答說:“我想,我不能在軍隊工作,最好讓我回到黃河河套一帶做點水利建設方面的工作?!泵珴蓶|接過傅作義的話說:“你對水利感興趣?黃河河套水利工作面太小,將來你可當水利部長么!那不是更能發(fā)揮作用嗎!”
可能就是因這次談話,傅作義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工作就定下來了。新中國成立后,傅作義從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長起,到逝世前一年懇辭批準,一直在水利戰(zhàn)線工作了23年。他全身心地投入祖國的水利建設,踏遍了全國的山山水水,從天山腳下到黃河之濱,從松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據(jù)傅作義的秘書回憶,傅作義每年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到水利工程現(xiàn)場去,到水災嚴重地區(qū)去,了解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情況,慰問受災地區(qū)群眾。毛澤東曾嘉獎傅作義說,“對水利這一行,他是鉆進去了?!?/p>
上個世紀50年代,傅作義在毛澤東的“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下,做了大量的工作。黃河是母親河的象征,但她又是一條被稱為“中國的憂患”的河。她從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每年攜帶十幾億噸泥沙下來,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為了治理黃河,傅作義多次前往黃河中下游查勘,研究治理措施。1950年6月下旬,傅作義同有關工程人員及蘇聯(lián)專家查勘黃河中下游。他們先到開封,對黃河防汛作了了解,隨后視察開封至花園口100多里河堤,勘查了黃河北岸引黃工程,然后轉赴潼關,著重研究了三門峽水庫問題。建設三門峽水電站時,他從黃河下游一直視察到潼關,走到陜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屋里的家具都燙手,坐著不動還是一身汗。雖是年逾花甲的人了,傅作義仍然不愿多休息一會兒,堅持按計劃視察,晚上宿在三門峽附近的沙灘上,體驗“天作被子地作氈,明月群星伴我眠”的生活。他每到水利工地,不但了解工程情況,就地解決問題,還要看看工人住的工棚、民工的伙食情況,問寒問暖,關心群眾的生活。
1957年4月13日,傅作義參加了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工典禮后,不顧身體不適,又急忙趕到晉南地區(qū)考察,因為勞累,心臟病突發(fā)。周恩來總理聞訊后,立即從北京派心臟病專家坐飛機趕往太原參加搶救。病情稍有好轉,他又要求繼續(xù)考察,被山西省委和護理人員勸阻,他只好派隨行人員去。
1950年8月25日,水利部遵照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淮河的指示,召開了治淮會議。經(jīng)過反復研究和探討,確定了根治淮河的“蓄泄兼籌,上中下游統(tǒng)籌兼顧”的基本方針。為加緊治淮工程進行,1951年3月17日,傅作義親赴淮河上中下游視察。他查看了上游六個水利工程,以及洪河、汝河整理工程。然后又視察了中下游的沿河壩防、疏浚及涵閘工程,沿途還慰問了廣大民工和各地治淮干部,并舉行座談會,聽取治淮工程意見。結束對淮河視察后,傅作義又轉往上海、浙江視察海塘工程,整個外出歷時49天。
1951年,東北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水災,傅作義率“中央東北災區(qū)慰問團”前往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水災地區(qū)進行慰問。1954年7月。59歲的傅作義部長同水利部有關人員及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負責人一起,到石河子、阿克蘇、伊寧地區(qū)視察了幾十處水利工程。1963年,河北平原發(fā)生了歷史上罕見洪水。當時,傅作義生病剛出院,他從簡報上看到這個報道,在家里一天也坐不住,天天打電話給防汛指揮部,了解抗洪救災情況。后來,他又要求親臨抗洪第一線。
三年困難時期,陶鑄遵照中央領導指示,邀請傅作義部長及全家到廣州休養(yǎng)。傅表示,如果只是為了休養(yǎng),他不想去,讓他去那里做些工作,看看水利,他可以去。到廣州后,他先后視察了花縣、新豐江水電站和新會、佛山、高要、中山等縣市若干水庫工程、排灌站、小水電站和其他農(nóng)田水利工程。他每到一個水庫,照例是先服了硝酸甘油藥片,然后自行登上壩頂……
長期的軍旅生涯,使傅作義對水利建設了解得不多。但是,他常常以周恩來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名言來勉勵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國家水利建設,他既到實踐中學習,又向書本學習,這使他對水利工作有了較多的了解。他發(fā)表的有關水利的意見,既綜合了同志們的見解,又有自己的構思和看法。
毛澤東、周恩來等對傅作義也非常關心。解放后,北京市第一次運動會在天壇舉行。毛澤東和傅作義都應邀觀看比賽。中途,毛澤東邀傅作義到外面散步,他們一邊走一邊談,當走到祈年殿時,毛澤東風趣地指著1 949年為阻止蔣介石企圖派飛機運走他的精良武器和一部分親信骨干而被解放軍的炮火轟壞的一角說:“你看這一塊我們補得好不好。”傅作義以感謝的心情會意地笑了笑連聲說好。1951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傅作義的生日,毛澤東設家宴款待傅作義,席間,毛澤東談笑風生,使傅作義感到溫暖親切。他對家人說,毛主席真細心,真?zhèn)ゴ?,令人欽佩之至?!拔幕蟾锩逼陂g,由于身體不好,傅作義主要在家中養(yǎng)病。一些紅衛(wèi)兵跑到他家里指手畫腳,周恩來知道后,立即派解放軍加以保護,禁止紅衛(wèi)兵進傅家,也不許各方面的造反派到傅家搜集證言證明和各種材料。
1972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同意傅作義辭去水利電力部部長職務的請求。傅作義在20多年部長任內(nèi),為新中國水電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傅作義從1954年起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以后連任。還擔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55年為褒獎他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毛澤東主席親自授予他一級解放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