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課程改革,理念先行——換腦
要想真正把課程改革推進下去,課程改革實施者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否則即使是手捧新教材也一定是穿新鞋走老路?;谶@樣的認識,我們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自主學習法。針對教師自身所需,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二是重點點撥法。學校針對教師的教學實際中的共性問題,組織專題講座,引領教師成長。三是網絡收集法。教師隨時在網絡中查找教學信息,從網絡大環(huán)境中攝取養(yǎng)分。四是專項培訓法。為使教師盡快地掌握與利用信息技術,每學期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制作幻燈片、制作課件、現代化技術操作輔導。五是理論交流法。學校針對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選取了十個方面的論壇題目,每個教師選擇四個論題,結合教學實例進行探討。六是積累共享法。每個教師每學期有一個積累本,剪貼教育教學的經典與伙伴共享,大家稱它為萬寶囊。七是課題牽動法。在有效學習與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活動中每人確立一個研究課題,每學期寫一篇經驗或教學敘事。八是理論測試法。每學期一次,并進行等級評價。九是外出借鑒法。學??嫌谕顿Y,派教師外出學習。通過學習與訓練,使新的理念植根于教師頭腦,為推進課改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所學校的發(fā)展與進步,要有一個鮮明的教育理念作支撐。2004年我校提出了綠色教育理念,因為綠色是生命之源,是希望的象征,是健康的標志,它富有勃勃生機。我們把綠色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開展了綠色系列行動:如綠色人文、綠色心理、綠色網絡、綠色環(huán)保、綠色生命、綠色公民、綠色課堂。綠色教育理念的宗旨是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的希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多出“成品”,少出“廢品”?!皼]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一理念符合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的理念。
教師成長,重在研究——解惑
新的理念與傳統(tǒng)觀念必然發(fā)生強烈碰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育情境中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雖然新的理念如狂風驟雨般對教師的心靈進行了洗禮,但受根深蒂固的習慣束縛,我們仍感到了實踐之難,難就難在如何真正地把新理念變成活生生的教學實踐。這給我們走進新課程的實踐帶來種種困惑。我們帶著這些困惑開始了問題研究。
1.“一課四案”。即說案、研案、講案、修案。在學年組每一次教研活動中采取一人說課大家評,共同形成較為理想的教案,由說課人執(zhí)教,學年組成員聽課、評課,說課人再次完善,努力實現有效的教學設計,學年組每次研究抓住一個重點,突破一個難點,這樣的機會人人有,輪流坐莊,久而久之,使團隊整體素質得以提高。
2.策略運用。教學策略是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為了讓教師熟練地掌握教學策略,根據已給定的策略進行教學設計。如聯系生活策略、主動參與策略、合作學習策略、探究發(fā)現策略。
3.個案分析。在實施策略的過程中,我們攝取一些典型案例,以典型案例為基礎讓教師加以分析。如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知識是“給”的嗎?你關注每個學生了嗎?你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了嗎?通過案例剖析,以他人的成長活動為借鑒,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與行為。
4.“問題樹”。為了幫助教師尋找教學誤區(qū),進行教學診斷。這好比醫(y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找癥結、查病因、開處方、問效應。每月設計一棵“問題樹”。如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問題樹,采用夯基固本的教學策略的問題樹,實施體驗成長的教學評價的問題樹。讓教師根據不同樹的不同要求,用符號標注問題所在,填寫智慧錦囊欄。這樣追根溯源,分析出該樹病因,為問題的發(fā)現,也為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5、教學反思。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實踐者。大家在實踐中學會了反思,我校全員參與了反思,有校長的階段反思,有其他領導的月反思,有教師的每課的反思和單元的反思,有學生一天的整理反思作業(yè)。及時反思得失,調整措施,使思維得到了碰撞,新的思路,新的認識油然而生。
6.教案格局。為使教師的教案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顯現出教師的教學風格,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五年來,我校先后修改了三次教案格式。著眼于“三維目標”的落實,“先學后教”、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課標理念的體現,教師用起來得心應手。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夯實的問題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
7.模式構建。教無定法,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模式,強調有獨特的風格。課堂教學。貴在行動——實踐
有了新理念,就要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改變以往的教師角色、課堂模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等,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研討活動,有教導主任的示范課、骨干教師的引路課、全員參與的有效學習匯報課、學年組專題研討課。我們的課堂變化了,教師的角色變了,課堂真正見到了實效。突出“六個關注”,體現“六個轉變”。
六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
王珊杰老師執(zhí)教的四年級生命教育《我從哪里來》,王老師讓學生把書包背在胸前,彎腰系鞋帶,感受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學生興趣盎然,迫不急待地去體驗,從而懂得如何珍愛生命與孝敬長輩,進而使德育在學科中得以滲透。
2.關注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李秋棠老師的四年級數學《測量活動》一課,不是老師測量大家看,而是讓學生在教室里觀察物體去測量。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又回歸于生活,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3.關注學生的體驗
屈蘭英老師執(zhí)教的二年級《植物媽媽有辦法》,在教“蒼茸媽媽是怎樣傳播種子”的一段時,屈老師讓學生打開課前給每個小組下發(fā)的一個小禮包,讓學生摸一摸、粘一粘、想一想,通過體驗,學生知道蒼茸還可以靠人來傳播。
4.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
教與學要以作為中心。大隊輔導員曾軼男老師執(zhí)教的三年級科學《觀察土壤》,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先讓學生猜,猜土壤里會有什么?然后再讓學生動手實驗,親自觀察發(fā)現土壤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5.關注學生的“異想天開”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的發(fā)現和發(fā)明都來自于“突發(fā)奇想”和“異想天開”。在杜振光老師執(zhí)教的自編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課《賀卡我來做》,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fā)現獨特見解。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充分挖掘“異想天開”的合理因素,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制作了不同的賀卡,有送給神七的,有送給汶川小朋友的……孩子們在夢想的大海中暢游。
6.關注學生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上升理論知識的基礎。在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的知識經驗,收集教學信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使枯燥的教學生動化。如吳曉丹主任執(zhí)教的品德與生活《文明素養(yǎng)面面觀》,通過大量的中外文明現象的圖片資料的收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實現激情明理導行。王日昕主任執(zhí)教的作文指導課《長輩對我的關心愛護》,也關注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親情的感悟,引導學生從身邊的親情故事中選取最讓自己感動、印象深刻的事來寫,實現了“我手寫我心”,留心生活注重積累的作文理念。
六個轉變。
通過學習與實踐,教師的理念變了:變“目中無人”為“面向全體學生”;變“照本宣科”為“教材使用的創(chuàng)造人”;變“獨角戲”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學”:變“填鴨式”為“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變“課內作業(yè)”為“拓展延伸實踐體驗”;變“單一說教”為“生動形象電教手段”。、
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有效學習,為推進課改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師生評價,注重過程——激勵
《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為促進師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抓好“四個注重”:
1.注重評價的多元化。不用一把尺子(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我們將師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改為評價卡,將師生成長記錄袋改為記錄冊,采用“一卡、一冊”的評價形式。既便于操作、又具有針對性,注重了多元評價,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對教師的德、能、勤、績進行綜合評價。
2.注重評價的多樣化。除了對師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之外,還有課堂即時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學科成績評價,教學活動評價。
3.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師生的評價每月自評、互評、學期末總評。將評價結果作為評價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學生的主要依據。
4.注重記錄成長軌跡,隨時收集記錄學生成長與進步的足跡,進行月展評。充分發(fā)揮了評價的“改進提高”和“激勵督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