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學理論研究包含四個基本層次。方法論層次是研究者觀察和思考社會現象的哲學理念和基本視角;理論素養(yǎng)層次要求研究者在通曉前人理論基礎上提出更為完善的理論;表達工具層次是將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表達出來以與他人交流和傳播;實證檢驗層次是對自身或他人理論的檢驗。目前主流經濟學普遍重視的數學建模僅僅是訓練一種表達或分析工具,而計量經濟學僅是一種檢驗方法,屬于理論研究的最低層次?;跉w納的計量分析僅僅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嚴格適用條件的規(guī)律,卻永遠無法得出一般性的命題,甚至無法證實或證偽一個基本理論。
關鍵詞:方法論;實證經濟學;證偽主義;本質分析;因果機理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09)04-0036-07
隨著經濟學中數理模型和計量分析的主流地位日益強化,涉足經濟學方法論領域的人越來越少。事實上,正如博蘭指出的,“倘如聰明而有學識的研究生為了能成功地做一名學院的經濟學家而不得不面對什么主題的話,我敢肯定許多人都將選擇(方法論)另外的課題”[1]。然而,問題恰恰在于:任何科學的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必須與其研究對象相適應,否則就會成為脫離現實的純粹邏輯游戲。而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式正犯了與其研究對象相脫節(jié)的錯誤:自古典經濟學以降,西方主流經濟學就刻意模仿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現代主流經濟學甚至已經把經濟學當作一門自然科學來研究,極力強調其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事實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行為及其互動產生的社會現象,根本不同于機械運動的物理世界:一方面,經濟學的理論研究的目的是對現實世界進行改造,從而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規(guī)范性;另一方面,經濟學理論需要以堅實的人類行為邏輯為依據,而不能蛻化為物或數的邏輯[2]。同時,盡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把研究對象局限于私人領域,但任何經濟現象都必然具有公共性質,都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涉及到對社會正義和倫理道德的關注,都必須考慮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合理性問題。因此,涉及公共領域的經濟學研究根本上就無法照搬自然科學中的自然主義思維,相反,要探究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機理[3]。顯然,基于從本質到現象的這條分析路線,一個完全的理論研究就包括四個輕重不同的層次。
一、方法論層次
方法論是研究者觀察和思考社會現象的哲學理念和基本視角,其本身也是有層次的,可以是基本的研究思路,也可以是具體的研究手段,而最高的方法論就是哲學思維。正是從哲學觀出發(fā),我們認為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必然是規(guī)范性質的,因為經濟學的每一理論都體現了主體的認知,即反映了提出者和應用者的意識形態(tài),“在較寬泛的意義上,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哲學體系;在這里使用的特定的意義上,它可以被界定為某人對某些命題的科學性的判斷,這些判斷事實上是來自其哲學偏向、主觀判斷或物質利益的?!盵4](導言)顯然,方法論的形成是真正研究開始的基礎,如布勞格指出的,方法論的作用就在于,它為我們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研究綱領提供了標準,也幫助我們在區(qū)分精華和糟粕時有章可循。當然,研究思路層次的方法論往往從基本的認知視角著手,而不是一般的模型構建。正因如此,此種方法論的形成過程往往是漫長的。但是,方法論對學術的影響是巨大的,每一次理論的大發(fā)展都是方法論革命的結果。方法論“是要幫助科學發(fā)揮最好的效力,或者說是要引導如何從事科學研究,而不是去指導平庸的科學如何工作?!盵5]
古今中外眾多的偉大經濟學家都非常關注方法論。如果我們“抬起頭來看一看整個人類知識領域的景色,略為留心記載一下同時期其他科學的某些發(fā)展,這些發(fā)展與我們自己這門科學(經濟學)的發(fā)展有關……(那么,就會發(fā)現)與‘哲學的關系可說是占壓倒一切的地位。”[6]當然,傳統(tǒng)的經濟學家似乎又太過執(zhí)著于方法論的爭論,特別是糾纏于如何繼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法論的正當性上,而缺少基于某特定視角的深入分析。實際上,也正是由于對方法論問題的爭執(zhí)不休,中國的傳統(tǒng)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后面幾個層次關注相對不足,理論也就難以取得多大進展。正因如此,盡管長期以來哲學一直被視為科學中的科學,是用以指導具體學科的理論研究的基礎,“我們不僅應當是合格的科學家和學者,而且應當是個很有閱歷的人,從一定意義上說,應當是個哲學家”[7],但是,隨著功利主義的盛行,“現代社會(卻)已經把哲學貶黜到完全無關緊要的地位”[8],以致當前的經濟學界似乎沒有多少人關心經濟學的方法問題,而只是熱衷于如何套用西方最新出現的模型化工具或計量手段,或者就是拿著一些陳腐觀點到處宣揚。特別是,在主流經濟學界廣泛盛行的實證取向寧愿著眼于瑣碎的材料堆砌,也不愿對極為重要的思維本身進行反思;相反,誰要是還在探討哲學的視角,就往往被視為迂腐的象征。
二、理論素養(yǎng)層次
有了一定的觀察視角和分析方法之后,就可以對某些具體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首先,必須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茖W是沒有絕對真理的,在社會科學領域尤其如此,任何理論和觀點都是并且只能是從某特殊角度的立場出發(fā)的。因此,基于特定的方法論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時,必須首先了解前人對該問題的研究,探悉其結論的研究視角和歷史背景。同時,只有在熟悉其他人的觀點和理論的基礎之上,才可以進行真正的“批判”,并把基于不同視角的觀點和理論統(tǒng)一起來形成更為全面的理論觀點。也正是在這個角度上,就可以把庫恩注重知識積累的范式和波普爾注重“革新”的證偽范式結合起來,從而促進理論的發(fā)展。在自然科學界,牛頓用邏輯上更嚴密、檢驗性更強的理論統(tǒng)一和取代了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理論,麥克斯韋也用自己的理論統(tǒng)一和取代了菲涅耳和法拉第的理論,而牛頓和麥克斯韋的理論又被愛因斯坦的理論所統(tǒng)一和取代;在經濟學領域,馬歇爾用新古典分析框架統(tǒng)一了古典主義經濟學和邊際效用學派的思想,薩繆爾森等又進一步用現在的經濟學分析框架統(tǒng)一了馬歇爾和凱恩斯的思想。事實上,由于不同學者所處的地位、觀察角度以及哲學理念的差異,對同一社會現象的研究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因而每個人都是片面的;但是,他們都提供了一定側面的探究,因而是有意義和啟發(fā)的。一個良性的理論發(fā)展應該能夠將不同角度的看法、理論契合起來,從而構建一個能夠解釋更多事實的日趨完善的理論,這就需要有非常廣的知識面。
理論的發(fā)展更多是建立在對以往大師的思想的推進上,這就要求對大師的思想作認真的耙梳,從而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不足。這也正是大多數社會科學理論發(fā)展的基本研究方法。因為理論往往體現為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因而我們也不能教條地接受主流的觀點,把它視為客觀和不言自明的。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直觀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主觀的,那么整個前科學的和科學之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義就被貶低了?!盵9]然而,流行的觀點卻以為主流經濟學從抽象的世界中所得出的一些結論已經窮盡了經濟學的真理,接下來的工作僅僅是在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尋些數據作一些程式化的實證分析,至多只要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論作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修正,因而往往對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大師們的思想視而不見,而專注于在主流雜志中尋找?guī)灼^“前沿性”文章作些一知半解的分解。
三、表達工具層次
基于前人文獻的梳理和各種知識的契合的基礎上,形成對某一問題的觀點乃至系統(tǒng)的理論后,還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于與他人交流和傳播。一般來說,思想要比語言復雜得多,只有借助恰當的表達工具才更容易為他人所知,于是恰當的表達工具則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表達工具是一個理論的修辭問題,其目的是使他人接受和認同。修辭就是使人接受的主要方式,是“一門探索的藝術,使人們相信他們應當相信的東西,而不是用抽象的方法證明真理?!盵10](P355)一般而言,沒有任何一種理論陳述符號的形式是唯一的,相反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式:文字邏輯的、圖表矩陣的、數學符號的。即使物理學家在敘述理論時也可以用一般的語言陳述而不是非要用數學形式,歷史學家表述其理論時也可以用數學形式而不全用文字邏輯。當然,任何一門學科在論述其理論時對表達工具的選擇也是有原則的:簡單易懂,便于交流和傳播。顯然,由于數學在表達、交流和傳播上的精確性,其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主流經濟學也日益采用數學形式而不是一般的文字語言。但不管如何,表達形式畢竟是第二位的,不能由此而抹煞了對理論的真正探討。往往“知道自己淵博的人會努力求其學問的清晰明白,而想在大眾面前表現自己很博學的人則會將學問弄得晦澀難懂?!盵11]顯然,現代經濟學界正是有那么一些人熱衷于選擇后一種表達工具,試圖通過玄而又玄的數學符號來裝扮那空洞的思想,這使得數學建模在經濟學分析中越來越泛濫。其實,“建立模型不是一種最好的分析形式,它只是所有可能的解釋模式中的一種。所有的形式化的東西都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而設計的,而且它們也不比文字類的分析更重要?!盵12](P389)
當然,真正的數理經濟學也是一種研究方法,但是,它絕不是當下流行的形式。使用數字或公式甚至以代數形式重新表述某些非數學性的推理結果,并不就是數理經濟學,只有產生結果的推理本身具有明顯的數學性質時才會顯現出數理經濟學的特征[13]。事實上,從事數理經濟學的人必須具有非常深厚的數理功底,不但數理經濟學的開創(chuàng)者幾乎都是工程師、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就是當前那些從事真正的數理分析而對經濟學做出貢獻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原先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此外,由于數理經濟學實際上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它試圖發(fā)現決定數量之間的確定關系,如古諾就用簡單的公式表達需求和價格、生產成本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并假設這些關系符合特定的條件,通過數學處理演繹出某些因此產生的結果。因此,數理經濟學的分析結論都是基于非常強的條件假設之上,在一定意義上,它基本上可以被看成是象牙塔里的脫離經驗事實的抽象思維,是在象牙塔里推演各種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盡管具有啟發(fā)性,但基本上不能直接加以應用,更不能直接為政府政策開處方。因為不現實的假設可以被看作是從一組不同的假設中推導出的不現實的或錯誤的預測。關于這一點,許多經濟學家都已經作了說明?!敖洕碚摬粌H涉及自身的正確與錯誤問題,也涉及到它們賴以產生的事實以及它們自身所導出的結論問題?!盵14]也正因數理經濟學已經把經濟學視為一門自然科學來研究,因而數理經濟學的研究者往往需要非常強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如李嘉圖、杰文斯、諾伊曼、里昂惕夫、薩繆爾森等在抽象邏輯思維上都具有一定的天份。然而,當前國內學術界卻不管專業(yè)出身,也不管數理功底如何,都熱衷于數理分析,似乎沒有模型或計量就不是經濟學研究。盡管經濟學在應用數理經濟學或其他學科得出的結論之時必須具有非常廣泛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但是,當前那些熱衷于數理分析的人往往對經濟學的理論思維乃至基本常識都一知半解,卻基于數理模型的模仿練習就要搞各種政策建議,而很少考慮真實世界中的種種社會因素。
四、實證檢驗層次
理論需要不斷地檢驗、提煉和完善,這是科學方法(觀察-歸納-分析-批判-預測)的思路,也是工具主義者強調理論“好用性”的證明過程。當然,檢驗手段可以是多種的:案例調查的或者統(tǒng)計分析的。同時,檢驗并不必要是由理論提出者自己展開,因為理論提出者在檢驗方面并非一定擅長。而且,由于特定的分析工具所限,理論在提出之初也往往難以得到檢驗。事實上,學術史上很多理論都是后來才得到印證的。特別是,檢驗并不能僅僅限于以局部的數據為依據,而應廣泛收集學界其他的實證資料,因為個人就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資料以及特定方法下的實證并不必然是可靠的。例如,“談及消費者收入與支出之間關系的恩格爾定律和關于收入分配的帕雷托定律,與廠商的增長有關的吉布拉特比例效應定律也是經驗的。經驗法則的特性使它們只能具有或然性的有效性?!盵4](導言)
事實上,目前經濟學界趨之若騖的計量經濟學實際上僅僅是一種檢驗方法,可以對在一些理論探討中所揭示的因果關系作進一步的相關性驗證,或者對一些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分析,因此,基本上屬于理論研究的最低層次,甚至根本不是理論層次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沒有邏輯上的推理,沒有內在因果機理的分析,那么,基于單純歸納的計量實證既不能簡單地證實理論,也不能簡單地證偽理論。相反,基于計量分析而得出的,僅僅是具有嚴格條件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或某種相關聯(lián)系,無法上升為一般性的命題,更不是理論。究其原因在于,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原則不能有任何可能的例外,但歸納本身必然是不完整的,因而基于計量得出的經濟學規(guī)律是缺乏普遍性的。根據這一分析,主流經濟學中無論是供求“定律”還是個體理性原則,實際上都不能滿足普遍性的標準,所以,統(tǒng)計學家計算出的有關社會變化的“趨向不是規(guī)律。斷定存在一種趨向的陳述是存在判斷,而不是全稱判斷。而且斷言某種時空中存在著一種趨向的陳述將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歷史陳述,不是普遍規(guī)律?!盵15](P329)雖然僅僅從數據資料中不能得出理論普遍規(guī)律,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數據資料,因為,數據資料可以使人的思考更為扎實和嚴密,并可以啟發(fā)人的思維,從而成為我們探究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邏輯基礎。“歷史研究的好處并不在于得出規(guī)律。……它僅僅是論述過去;它不能轉向未來。歷史使人聰明,但不能解決具體問題”[16](德文版序言);相反,“‘歷史的理論所能提供的一切只不過是歷史——肯定極為貧乏的歷史,但是從邏輯的角度上考慮仍然是歷史,而絕不是理論?!盵16](P26)然而,時下流行的經濟學計量分析方式往往卻是:努力地尋找那些能夠塞人耳目的數據,并依靠各種軟件工具進行機械化的模型分析,基于這些持續(xù)結論的功能型解說就稱為新發(fā)現的規(guī)律或理論的發(fā)展。顯然,這種標準化的分析程序往往會使得研究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叭祟惣炔簧朴谒伎几怕?又容易把模式看成是事件的序列,所以人類常常的錯誤,就是自認發(fā)現了趨勢,還進一步推究它的原因。其實這時我們所見的只是事件系列而已?!盵17]
五、四個層次的相互關系
基于上述四個層次,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理論研究的基本結構和基本要求。其實,從基本研究范式來看,理論的發(fā)展是“理論、工具和經驗證據之間的三維的相互作用?!盵12](P236)其中,任何科學的研究首先都要形成一定的研究方法?!耙粋€人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主要取決于他對科學的態(tài)度。比如那些實證主義者,他們把經驗科學看作是滿足諸如有意義性和可證實性等一類邏輯標準的陳述系統(tǒng),因此他們會作出一種回答。而另一些人則會給予完全不同的答案,他們(包括我在內)在易于做出修正的敏感性中,傾向于看到經驗陳述的突出特征——事實上,人們可以批判它們,也可以用更好的陳述取而代之?!盵15](P135)當然,任何學科的研究方法與其研究對象都具有極強的相關性,這不僅體現在一個學科的演化過程中,譬如,隨著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的演化,由于研究對象從資源創(chuàng)造轉向了資源配置,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就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外,這種情況更明顯地體現在不同學科上,譬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因為社會科學中很難將那些影響社會現象但又不包含在理論中的因素隔離出來,因而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方法的適用性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正因如此,筆者以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更加注重思辨,相應地,上述理論研究的四個層次也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大范疇:前兩個層次是根本性的,是理論的基本范疇;后兩個方面則是輔助性的,是理論的次要范疇。
事實上,“隨著實證主義的衰落,哲學家們才認識到所有對事實的描述都是充滿理論的,所有的描述都依賴于先前的理論和概念框架”[18](P87),“如果沒有先前存在的概念框架,就不能確定任何事實,也不能賦予它任何意義?!盵18](P88)那么,究竟何為理論呢?理論的關鍵就在于對事物的內在機理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揭示,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表面的形式化邏輯或者基于數據計量的功能性分析。因此,盡管表達和檢驗也是一個理論逐漸成熟以及最終為人所知或認可的必要階段,但如果過分強調這兩個層次而忽視了理論的基本范疇,理論研究就成了舍本逐末,也就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發(fā)展。一般來說,基本范疇是研究者必須親自著手和完成的,而次要范疇卻并非一定要研究者親自展開。從經濟學說史上看,先驅者往往只是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思想和理論,而精致化和檢驗的工作則一般都留待了后人。經濟學家對某個待驗經濟理論必須持有小心翼翼的態(tài)度,因為迄今為止的理論檢驗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它無法保證客觀性,因而經濟學的合理性也不完全取決于客觀證據。假如一開始就采用嚴格的檢驗標準,那么就根本不會有新興理論的出現,相反,一個理論往往只有已經取得了眾多人的相信的時候才需要進行檢驗。幸運的是,“經濟學家不等到一個理論的預言被證實,就迫不及待下決心能接受它”,如果像實證主義所要求的那樣,等到預測被證實才接受理論,“那就會導致科學活動的停頓”,“因為沒有人有興趣從無數待驗假說中挑出一個進行檢驗,而且,即使是定量研究,也嚴重依賴于各種基于信念的前量化的論點”[10](P365)。
基于這一基本路線,我們可以對時下學術的流行趨勢加以分析判斷。一方面,就時下注重邏輯推理的數理化經濟學取向而言,數學的大量應用并不是經濟學科學化的標準;“壞的物理學并不會因為使用數學而變成好的物理學,好的物理學并不會因為它們的思想是通過數學方程表達出來而變成壞的物理學。同樣,一個經濟學理論是否是一個好理論或壞理論,也與它是否通過數學表達出來沒有關系?!盵12](P24)事實上,經濟學科本身就不同于自然科學,它具有強烈的人文性、主觀性和規(guī)范性。因此,哈耶克批評當前注重形式的主流經濟學“尚未被推進到足以把這門邏輯學分支完全分離出來的程度,而且也不足以把探究因果關系的工作恢復到確當的地位?!盵19]另一方面,就時下所盛行的強調實證分析的計量化經濟學取向而言,計量模型也不是用來檢視經濟問題的內容與結構的方法唯一。相反,從最細節(jié)的角度來看抽象簡化的結果,所有的模型全是錯的,正因為不可能找到“正確”的模型,從而也不應該企圖找到代表真理的模型。而且,如果僅僅停留在“實證”層面上,那么對理論發(fā)展也沒有什么幫助,甚至提高不了我們對社會的真正認知?!叭魏我环N類型的描述性經濟學和經濟統(tǒng)計都可以歸入歷史研究的名下。它們最多只能告訴我們過去,盡管是最近的過去。從經驗科學的角度看,現在馬上就會變?yōu)檫^去。這些研究的認識價值并不在于從其中得出一些可以形成理論觀點的學說的可能性。”[16](德文版序言)
六、結語
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既不是停留在華麗數學符號的表達上,也不能簡單地通過某些局部數據的處理就存在某種因果聯(lián)系,特別是不能據此而得出一般性的理論,這實際上也是波普爾證偽理論的基本含義。只有遵循這四個層次,一個研究才可能深入下去,得出的結論才會有可信性,我們的認知才會有真正的進步。當然,這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對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其實,任何一個真正科學性知識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方法論和理論素養(yǎng)基礎之上,需要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思想?!翱茖W方法不能被還原為明晰而精確的決疑法或運算法則,而是本質上取決于科學家訓練有序的判斷力和鑒定力,這些能力是科學家作為學徒從公認的教師那里學習得來的?!盵20]當然,純粹的計量檢驗也不能簡單地證偽一個理論,特別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本身就存在很多限制性條件。也正因如此,后來波普爾提出了經濟學中“情境分析”主張:經濟行為僅僅是受約束條件制約的個體最大化行為;情境分析將成為社會科學的合法的分析方式;情境分析應該作為一個不被檢驗的“形而上學”的原則被保留下來。姑且當前主流經濟學熱衷于搞實證分析,甚至把這種實證分析等同于理論研究,認為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實證分析才可以促進經濟學的科學化和理論的發(fā)展,但是,“科學并不是通過效率的實證主義而得到擴張的。相反,提出證據,就是尋找并‘發(fā)明反例,即難以理解的事物;進行論證,就是尋找‘悖論并通過推理游戲的新規(guī)則使其合法化。在這兩種情形中,效率都不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它是多余的,而且當出資者終于對此感興趣時,它往往是遲到的?!盵21]
其實,盡管當前主流經濟學熱衷于搞實證分析,認為在經濟學中除了“實證研究”之外其他一切研究都毫無疑義,沒有一種依靠思辨和文字描述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甚至經濟學中也不應該有什么知識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的爭論,但顯然這并不符合科學的本意,“如果你承認除了自然科學的問題之外,沒有什么問題擁有意義,那么任何關于‘意義概念的爭論也就會變得沒有意義”,而且“關于意義的教條,一旦得以確立,就會被抬高成為永遠超出爭論的東西,再也不可能受到攻擊。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它已經變得‘不可攻擊和確定無疑”[15](P13)。特別是,盡管一些“主流”經濟學者極力把自己所研究的東西視為地地道道的“科學”,甚至否定經濟學屬于經驗科學的范疇,但顯然,這本身也潛藏了其個人的認知狀態(tài),因為“對他來說,‘經驗是一種綱領,而不是一個問題?!盵15](138)究其原因,現代主流經濟學承襲了西方自然主義思維,極力模仿物理科學的研究路線來探究經濟現象,試圖在人類世界中發(fā)現像自然世界那樣不變的規(guī)律;也正是在自然主義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倫理自然主義的信念,把存在的就當成合理的,而對存在的認知又衍生出了實證主義。為此,主流經濟學極力主張,根據供求力量決定的均衡來設立社會規(guī)則和制度安排;同時,基于這種以力量決定的不變社會規(guī)律,主流學者極力為現有制度進行辯解,甚至為社會上出現的一切丑陋現象進行辯護。顯然,在這種教條主義的認知束縛下,主流經濟學者主張對固有的認知取向采取“不爭論”,并極力否定對流行的實證結論進行批判性分析的意義。于是,主流經濟學日益喪失了批判性,并一往直前地行進在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的道路上,以至經濟學變得越來越封閉化,最終造成了當前經濟學發(fā)展中的困境。
參考文獻:
[1][美]博蘭.批判的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序言.
[2]朱富強.經濟學的科學性意味著什么:經濟學的雙重屬性及其研究思維[J].當代經濟科學,2008,(3).
[3]朱富強.新古典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審視:經濟學的人文性反思[J].中山大學學報,2008,(4).
[4][美]斯皮格爾本濟思想的成長(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英]沃特金斯.反對“常規(guī)科學”[M]//拉卡托斯,馬斯格雷夫.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2.
[6][美]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47.
[7][英]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455.
[8][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M].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1991:3.
[9][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64.
[10][美]麥克洛斯基.經濟學的修辭[M]//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德]尼采.快樂的科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6:159.
[12][法]迪梅尼,萊維.經濟學正在成為硬科學嗎[M]//[法]多迪默,卡爾特里耶.經濟學正在成為硬科學嗎.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3][美]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300.
[14][英]J.內維爾.凱恩斯.政治經濟學的范圍與方法[M].北京:華夏人民出版社,2001:187.
[15][奧]波普爾.開放的思想和社會:波普爾思想精粹[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16][奧]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7][美]古爾德.自達爾文以來:自然史沉思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30.
[18][美]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19][英]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55.
[20][英]波蘭尼.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51.
[21][法]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16-117.
責任編輯: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