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將于9月上映的影片《建國大業(yè)》,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作為一部匯聚70多位演藝界大腕的影片,其中有20多位國籍不是中國,比如陳凱歌、陳紅、劉亦菲、陳沖、鄔君梅、顧長衛(wèi)、張鐵林、許晴、韋唯、李連杰、斯琴高娃等。演員國籍話題再度升溫,整體而言,批評的言論占了上風。
明星改國籍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雖然國籍變了,但明星仍然是中國人這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但是,對于某些明星改了國籍又把愛國掛在嘴邊,筆者卻感到很不舒服。比如,在《建國大業(yè)》于上海舉行的啟動盛典上,在談及片中明星國籍問題時,現為美國國籍的鄔君梅說:“國籍、護照都只是一個符號,‘我是中國人這個事實是永遠改變不了的。”
鄔君梅的話并不陌生,以往我們也常聽到這種說法。凡是有點理性思維的人都該知道,國籍和護照表面是個符號不假,但內在的涵義卻是眾所周知的。國籍和護照背后所蘊涵的國民待遇、社會福利和國家形象,豈能一言而蔽之?如果國籍和護照只是簡單一個“符號”,而沒有附加在這個符號上的應用價值,那么,鄔君梅們何妨就湊合一下用中國的這個“符號”?在獲取自身方便時想到了改國籍,在需要表達忠誠時就含糊國籍的性能,這種兩端討好的事情難怪會引起網民的批評。
明星改了國籍,就不要輕易把愛國掛在嘴邊,尤其是出演《建國大業(yè)》這樣一部電影,可以視為自己開拓國內演藝市場、把握圈內人脈資源的一次純市場化的行為。愛國不是義務出演一部電影所能體現出來的,也不是口頭表白所能全部代表的。愛國是一種純粹而深沉的情感,不能含有雜質,更不能當作反駁別人、維護自己的一個擋箭牌。
《建國大業(yè)》演員的國籍問題,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而是似是而非的問題。問題的核心不在于演員究竟是哪個國家的人,而是在于演員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現有的國籍。按照美國等一些國家的法律,宣誓加入了這些國家,就要對這些國家忠誠。身為明星,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忠孝不能兩全,仁義不能兼顧,咱們不能違背自己宣的誓,更不能對著祖國母親撒謊。否則,如何讓觀眾再相信明星們的公眾形象?▲(作者是北京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