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或將統(tǒng)治一切
20世紀的美國,隨著其政治地位的飛速提升,其文化實力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增長。早在20世紀前葉,美國作家海明威、??思{、詩人龐德、艾略特以及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等人,已經成為聲震世界的文學大師。二戰(zhàn)結束后,以諾曼·梅勒、索爾·貝婁、約瑟夫·海勒為首的新一代美國作家,更是占據(jù)了世界文壇的中心位置。然而,正是在美國的嚴肅文化產業(yè)如日中天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內的流行文化,或稱通俗文化,異軍突起,迅速獲得了與日俱增的觀眾,流行文化這一專用名詞也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爆發(fā)的聲勢浩大的反越戰(zhàn)浪潮和黑人民權運動,把美國的流行文化推上一個高潮。“流行文化”也被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賦予了越來越多的雙重含義?!傲餍形幕北緛硎侵钢T如通俗讀物、電影、流行音樂一類能被大眾迅速接受的文化產業(yè),但人們發(fā)現(xiàn),像約翰·斯坦貝克這樣的文學大師卻在認真地撰寫品質優(yōu)秀的電影腳本,而像鮑勃·迪倫這樣的流行音樂之王,卻創(chuàng)作了絕不遜色于當代任何詩歌名篇的經典歌詞。但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無論是美國的嚴肅文化還是流行文化都陷入了相對的沉寂。
隨著奧巴馬當選美國首位黑人總統(tǒng),美國國內的流行文化正在迅速取得壓倒性的統(tǒng)治地位。美國著名作家、學者柯特·安德森正是堅持此種觀點的美國文化界人士之一。在題為《奧巴馬時代的流行文化》的精彩文章中,安德森以敏銳的目光準確地分析了奧巴馬如何巧妙地利用流行文化的巨大影響力為自己在總統(tǒng)選舉中大造聲勢,幾乎是出人意料地以一名知名度不高的黑人參議員的身份,奪得美國總統(tǒng)大位。安德森更是一語中的地指出,通過一場富有傳奇色彩的總統(tǒng)競選,其中包括妙語連珠的電視講演、無處不在的T恤衫肖像以及兩本暢銷全球的自傳性作品,奧巴馬本人已經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位明星,并將在今后更加有力地推動流行文化的發(fā)展,甚至為其一錘定音。
安德森認為,早于奧巴馬就任之前,美國國內有三種重要的力量已經為流行文化的登峰造極打下牢固的基礎。第一,美國非洲裔群體在國內文化生活中地位日益上升,其佼佼者包括黑人影星西德尼·波蒂埃、歌王邁克爾·杰克遜、球王喬丹、老虎伍茲以及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奧普拉等人。第二,自新世紀開始以來在全球不斷升溫的對于知識性暢銷讀物的狂熱追捧,其中具有標志性的書籍包括《引爆流行》、《魔鬼經濟學》、《世界是平的》等重要作品。第三,隨著網絡新聞的爆炸式增長,一代博客明星冉冉升起,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為流行文化的不斷壯大添磚加瓦?!?/p>
長期以來,美國文化界一直對于當代科技的飛躍存在嚴重抵觸情緒,已故文壇泰斗諾曼·梅勒更是把核武器的產生視為高科技威脅人類生存的一種象征。但是,科學技術仍然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而當今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很可能徹底“顛覆”我們以往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
近一年來,此類問題引發(fā)美國知識界的重點聚焦,例如,邁克爾·加贊尼亞在《人類:我們獨一無二的科學》一書中,探討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內改變人腦結構與設置的各種可能性;羅伯特·巴爾特在《長壽革命》一書中,探討在當代醫(yī)學的條件下人類壽命的最終極限;而在《一切都能孕育》一書里,麗莎·蒙迪博士探討了當代婦女到底能夠將育齡推遲多少年這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威廉·薩利丹在最新發(fā)表的文章《你將成為升級的軟件》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們時代最重大的革命不會發(fā)源于華盛頓、穆斯林世界或國際經濟范疇。它發(fā)生在科學技術領域?!彼_利丹在他的文章中開了一個長長的清單,歷數(shù)了當代生命科學將對美國社會乃至全世界產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而他提出的很多尖銳的問題發(fā)人深省,僅舉幾例就可以略見一斑:
第一,生命科學的飛躍促進了器官移植手術的普及,今天,世界范圍內對于腎臟與肝臟的需求量日益攀升,已經達到供不應求的地步。為了獲得可移植的器官,垂危的病人被更快地宣布死亡,以使其健康的器官能被捐獻出來,有錢人出巨資迫使窮人獻出體內的部件,政府投資鼓勵更多人同意捐獻遺體。不久以后,曾經被視為最神圣的事物的我們體內的各個部分都將成為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商品,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將如何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二,當移植器官奇貨可居時,人造器官應運而生,目前美國人每年安裝100萬個人造膝蓋、肩膀、腳踝,全世界有200萬人攜帶心臟起搏器,但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人陷于體內人造器官運轉失靈卻又無法拆除的困境。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還沒有掌握安全拆除人造器官的技術,我們是否應該停止進行安裝它們的手術?更棘手的問題是,如果醫(yī)生無權終止重癥患者的生命,他們是否有權關掉病人身體中的人造器官?
第三,當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中人類平均壽命的預期值已經迫近84歲大關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僅只把長壽當成一種目標,而是把它當成一種資源?當醫(yī)生們?yōu)榱搜娱L老年人的壽命而不斷為他們研制各種藥物、更換各個器官的時候,我們應該不應該為此劃定一個最終的界限?
第四,同樣因為科技的突破,人類的育齡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后延遲,當今美國女性的平均育齡已經向35至44歲年齡段逼近,很多男性的生育年齡早已超過了50歲。即使科學的進步可以將人類的育齡期再向后推遲更多,由此導致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當年老體衰的“幼童家長”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景觀之時,我們怎樣做才能夠負責地承擔起培養(yǎng)下一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