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萌
摘要:我國花鳥畫最早源于唐朝的“折枝花”,宋人將“折枝花鳥”繼承并發(fā)展,花鳥畫藝術得以迅速發(fā)展,并達到歷史上的高峰。宋代花鳥畫是綻放在兩宋畫壇的一枝奇葩,它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制構圖精美奇巧,彰顯了宋人窮理、格物致知的文化追求和自然嚴謹、意趣深遠的審美特征;其精致入微的描繪體現(xiàn)了高度的技法成就;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風格則是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宋代花鳥畫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繪畫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與繁榮。本文從宋代工筆花鳥畫發(fā)展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分別進行分析,試著探究工筆花鳥畫藝術在宋代達到歷史頂峰的原因。
關鍵詞:宋代工筆花鳥畫 宮廷畫院 意境
工筆花鳥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指花鳥畫中形式語言表現(xiàn)較為工整細致的一個分支。它包括線描(又稱雙鉤或白描)、工筆淡彩、工筆重彩、沒骨畫,亦包括一些兼工帶寫風格的花鳥畫作品在內。
花鳥畫作為一個畫種于唐代中期開始獨立成科,到五代才走向成熟。至宋代,由于舉國上下文質彬彬的文化氛圍和皇族階層的大力倡導,使我國的花鳥畫藝術得以迅速發(fā)展,達到歷史上的高峰,其中主要的成就是院體花鳥部分,即本文所說的工筆花鳥畫。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是它所處時代的產物,宋代工筆花鳥畫藝術的成就與宋代的歷史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一、社會政治背景
宋代是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時代,它是封建文化繁榮的一個高潮,但在軍事上卻軟弱無力,一直處在外族攻擊的陰影之下,它既具有大帝國的氣度,又潤澤著柔美的風韻。在此之前的隋唐、魏晉,以士為表率的社會各階層追求的主要是外在行動的人生價值,文化意識上以輔佐政權或神權的“成教化,助人倫”為基點,在審美中推崇的也是莊嚴整肅、宏麗恣肆、華貴雍容,整體趨向于“壯美”的陽剛之氣;而自兩宋伊始,以士為表率的社會各階層所慕求的是內在精神世界的感受與體驗。在文化藝術上呈現(xiàn)的是欣賞愉悅、暢神內修的格致,文靜典雅、平淡天真、蕭散婉約的陰柔“秀麗”之氣。
這種明顯的文化轉折在繪畫題材轉變上十分明顯。正因為山水、花鳥更適合靜觀和優(yōu)美的表現(xiàn)方式,兩宋在山水、花鳥畫上所取得的成就,其以前及以后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比擬。
1、宋代宮廷畫院建制的完善發(fā)展及畫學的確立促使宮廷繪畫的興盛
宋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統(tǒng)治者的經驗教訓,為避免造成“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不利形式,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jù)及兵變,并實行崇文輕武的政策。為選拔官員進一步發(fā)展科舉制度,士庶俱可由科舉入仕。因此,整個宋代便被染上了一層濃郁的文化氣息。
宋代的帝王對藝術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懷有更大的熱情。建國之初就沿襲了五代舊制,在宮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北宋初期的畫院在建制上并不是很完善,直到太平興國后政局開始穩(wěn)定,統(tǒng)治者這時開始留意畫院的建設。這時畫院的建設總體上還是帶有極大的隨意性和機動性,沒有嚴格的制度和人員編制,畫院地點、創(chuàng)作活動都多有變動。到神宗時畫院的編制開始有定員,職守有定額,定額的增減有審核?;兆谮w佶時期為了充實畫院還設立了“畫學”,引入科舉制度選拔培養(yǎng)繪畫人才?!爱媽W”始建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六月,“畫學”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國家美術學院,畫學和畫院通過考試錄用或升遷人才,考試的標準要求畫手不僅要具備繪畫的功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畫學生在經過了嚴格的訓練、考核之后,一部分優(yōu)異者從此獲得了機遇,被送入畫院。因此,宣和畫院畫家的人數(shù)之多、繪畫水平之高,可以說空前絕后。
2、宗室畫家對推動宮廷繪畫繁榮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歷代宮廷繪畫和宮廷畫院的興盛與否與帝王的喜好有著脫不掉的干系,可以說貴族的繪畫及喜好決定著整個宮廷繪畫的狀態(tài)。唐代之前,雖然愛好繪畫的帝王大有人在,但其大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宮廷繪畫的基本格調是教化色彩,而兩宋的帝王則基本是出于藝術目的。宋代統(tǒng)治者在提倡繪畫方面的身體力行,對推動整個畫壇的繁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整個宋代,皇族的繪畫興趣和繪畫天分堪稱一絕,不但出現(xiàn)了許多有成就的宗室畫家,而且大多數(shù)帝王都是繪畫好手。其中,又以北宋后期的帝王宗室畫家人數(shù)最多,成就最高,與宮廷畫院的關系也最為密切,尤其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更是“藝級于神”。在他的直接關注和統(tǒng)領下,北宋后期宮廷畫院達到了全面繁榮。
趙佶工書擅畫,亦能作詩填詞。在繪畫方面,能畫人物、山水,花竹翎毛尤為專精。趙佶作為當朝皇帝,是極力享受榮華富貴、縱情奢侈的人,對于精工富麗的黃派風格有著根深蒂固的愛好。同時,他又處在文人畫蔚然興起之后,受到時代風氣的熏染,審美情趣中因此自然透射出濃郁的文人氣質。趙佶在繪畫史上的貢獻,除了創(chuàng)作外,對于畫家和畫院的建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趙佶對于畫學和畫院的建制,開創(chuàng)了宮廷繪畫創(chuàng)作纖巧工致、典雅綺麗的新風貌。這一風貌具體可以概括為生活的真實性、詩意的含蓄性及法度的嚴謹性,特別以花鳥畫最為明顯,畫史上稱之為“宣和體”?!缎踊W鵡圖》《芙蓉錦雞圖》《祥龍圖》《瑞鶴圖》等,屬于典型的“宣和體”畫風,藝術性頗高,足以代表傳統(tǒng)工筆設色花鳥畫的最高水平。這些由于都是對景寫生之作,畫家又有高超的寫實造型能力,對于形象的刻畫逼真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同時,又生動自然、略無拘板,體現(xiàn)了高度的生活真實性。然而反映在具體的描繪中,又絕不是對生活的照搬照抄,而是經過了詩意的提煉,顯得清麗、婉約又耐人尋味。
3、宋畫家地位和待遇的提高激發(fā)畫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
宋政權是在五代十國割據(jù)的歷史條件下建立的,但是又不能僅以武力來完成對割據(jù)勢力的兼并,而是需要輔之以收買政策。因此宋初對被征服各國的文人士大夫盡量采取了懷柔政策,封以高官,賞以厚祿。這種政策同樣用在了對待畫院的畫家身上,并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宋朝官服的顏色是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黃居寀由西蜀畫院進入宋畫院授翰林待詔,曾得到“賜紫”的待遇。高克明在仁宗初年“嘗詔入便殿命畫圖壁”稱旨,也得到了皇帝的“賜紫”。關于宋代畫院畫家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在畫院的授官上更能得到明顯反映,宋初時畫家授官的寥寥無幾,徽宗時授職的增多,畫院畫家不但授朝官,而且還參與政治、軍事、外交等重要活動。到了南宋時期,畫院畫家出任朝官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從整體上看,由于政治的不穩(wěn)定宋代在對待畫院畫家的待遇并不是歷代最高的,但是由于宋代畫院畫家的來源大多是民間畫工出身的畫家,他們一旦進入皇家畫院,階級地位隨之發(fā)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應劃
入、至少接近文人士大夫階層,這無疑對畫師有著激勵作用。
二、社會文化背景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制,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又提供了繁榮文化的條件。宋代厚待文人,前代不甚重視的技藝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最終出現(xiàn)了“文昌盛世”的局面。這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宋人于花鳥畫中追求詩情畫意的藝術意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宋代理學的興起是宋畫講“理”“法”的學術、文學背景,宋詞的藝術氛圍為工筆花鳥畫大發(fā)展提供了時空環(huán)境。
理學家們以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克服道、釋的虛無消極,又以道、釋的超脫曠達克服儒家某些方面的偏執(zhí)與僵化。理學既影響了詩論,也影響了畫理。邵雍提出了“以物觀物”與“以我觀物”的命題;蘇軾在《超然臺記》里留下了“作詩觀物”論的影響,他在題趙昌黃葵花云:“晨妝與午醉,真態(tài)合陰陽,君看此花枝,中有風露香”,形、神、理兼?zhèn)?北宋末年的董逌也著力于恰當處理形與理的關系,論畫,講“見理”“求理”“索于理不索于形似”。理學及宋代進步哲學思想,廣泛深入地影響著宋代畫家的繪畫理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另一方面,也給繪畫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產生了著名論著,有力地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宋理學合儒、道、釋三教為一體,涵蓋了三方面的人文精神,使儒家的道德美感和禪道的精神境界美感得以統(tǒng)一,繪畫也因此得到理論依據(jù)。
宋代的繪畫,大多數(shù)都受宋代理學的影響,重視對物的細致入微地觀察,重視“形似”與“格法”。這種格物致知而盡性知窮地理解事物的方法,使得這一早已有之的概念在宋代真正發(fā)揚光大,并成為世人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普遍行為規(guī)范。相傳宋徽宗“以物觀物”,細致入微,能辨四時朝暮花蕊之別,知孔雀登高先抬哪條腿,這種師法自然追求細節(jié)真實的風氣,反映在作品上,就形成了宋代花鳥畫特有的工細巧整、富麗雅致的審美特征。
2、繪畫理論的發(fā)展對繪畫的影響
宋代和宋之前的畫論對宋代工筆花鳥畫發(fā)展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郭若虛提出“氣韻非師”,認為最賞心悅目的是“神之又神”,批評當時缺乏生氣的作品,他主張人品與畫品統(tǒng)一:“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惫籼撜J為“夫畫猶書也”,也應該“本自心源,想成形跡”“得自天機,出于靈府”“發(fā)之于情思,契之于絹褚”等等。這些審美觀點對宋代工筆花鳥畫形式語言特征的不同方面都有一定影響。
宋人論畫,言及“法”者甚多。劉道醇《宋朝名畫評》論“識畫之訣”的“明六要”“審六長”。《宣和畫譜》雖是著錄畫家、作品之書,但所涉“十門”,包羅宏富,也涉及“法”。而前于黃庭堅的郭熙《林泉高致》、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都是體大思想之作,其中不乏技法理論,且頗為精到。這都說明了宋人對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入微的觀察,影響著宋代畫家的繪畫理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有力地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
3、宋詞往往是通過花鳥、風月聲色的細細觀取來闡發(fā)內心深處的心緒,更有鶯愁燕苦、惜春傷秋、花開花落離情別意的比興詠嘆。即使是詞境豪放雄壯的蘇軾也有“秾艷一枝細看取,芳意千里似束?!钡脑娋洹P木骋饩w的復雜、細膩,暗渡于花鳥生命中。宋詞的長短句,既是抒發(fā)心緒的需要,更是根據(jù)曲牌、配合管弦的音階和舞蹈的節(jié)奏用來讓教坊的樂工唱的,這唱的感染力比文學的詞更強。詞的感人之處,就是展開對花鳥藝術的意境:“春雨細,開盡一番桃李。柳暗曲欄花滿地,日高人睡起。綠浸小池春水,沙暖鴛鴦雙戲。”綿綿之情,隱隱之境,詞中形象越是小如寒蟬流螢,越易將自己的心緒比喻得貼切,在空曠無垠的宇宙背景中,這些小生命是那么容易轉瞬即逝,如人的生命之無常,而生無限之感慨。景難留、聲易逝,唯有畫可長存,每首詞都是一幅理想意境的花鳥畫。文貴曲盡之處,也就需要用視覺直觀的畫來表達,使一種無盡的意永遠聯(lián)想無窮。
任何一個時代的繪畫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由時代繪畫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當時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決定的。文中從多方面分析了工筆花鳥畫藝術在宋代達到歷史頂峰的原因,目的只想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難免掛一漏萬,望讀者專家指正。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