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珍
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變?yōu)樽鰯祵W,是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新教材雖然提供了許多活動的素材,但還應活用教材,正確、恰當地處理教材,創(chuàng)設更多具有實用性、可行性、直觀性、有趣性的活動。讓學生在自己身邊、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體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
一、駕馭教材,調整教學內容
《分類》的教學目標是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己標準進行分類。在《課程標準》中對應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經歷活動過程,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能對簡單幾何體圖形進行分類。我看過“整理房間”的錄像課,聽過“整理書包”的現場課,看完和聽完課后,我發(fā)現學生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還是處于原有的認知水平,問題在于:一是什么是分類無法感知;二是要怎樣分較茫然;三是選擇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不同更是無從體驗。針對上面的問題,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以下調整。
本單元共有兩課時,分別是“整理房間”和“整理書包”。但如此安排不妥,因為“整理房間”雖然是學生生活中的事,但大部分孩子年齡小,又是家中的“小皇帝”,經歷此項活動是容易但又很遙遠,課中利用此內容、此掛圖是既熟悉又陌生。而“整理書包”雖然是現成的教學用具,但物品少,又受學生思維的限制,都屬于學習用品,“我就是這樣放,又有什么好整理的?”依據上述的情況,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利用班上的小朋友,選擇多種的標準(如:性別、年齡、是否扎辮子、衣服的顏色等)進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交流中體驗分類的多樣性、選擇標準的方法。并當場整理書包作為鞏固、檢驗、評價自己的學習的情況,教師對書包的學習用品進行分類整理必要性的教育。課后布置回家試著整理房間,比一比誰做得好?第二課時:檢查回家整理房間的情況,并完成教材中的練習題,多補充幾何體和圖形,讓學生自己分一分、說一說。進一步檢查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
二、直觀情景,體驗分類的必要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基礎之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課前教師應了解學生對分類已達到何種水平,利用生動、具體、直觀的情景表演,激發(fā)學生從心底默認分類的需要,產生分類的迫切感。如:上課前,教師有意識拿出一箱雜亂無章的玩具,讓學生觀察這里面有哪些東西?你能很快說出來嗎?不然怎么辦?你們試一試、分一分,從而激起學生有了分類的欲望。并能了解學生對分類已知道了什么?還要學什么?為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先導。再利用班上的小朋友這一生成的教學資源,進一步體驗分類的好處。
三、活動為線,體驗分類結果的多樣性
本冊教材突出強調以教學活動作為教學的主線;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的經驗。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如何利用多樣化的數學活動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我是這樣設計的:活動一:全班同學按男、女(性別)分為兩類;活動二:全班同學按是否扎辮子分為兩類;活動三:全班同學按年齡(6歲、7歲、8歲)分為三類;活動四:全班同學按衣服的顏色分為三類;活動五:全班同學按不同的村落(住處)分為幾類。通過這幾個活動,一是利用了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就在自己身邊,又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理念。二是通過這種游戲式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落實了主體地位。又在活動中體驗到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一樣,實現分類結果多樣化這一教學目標。并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情感上得到滿足,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四、激勵評價,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分類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有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及時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評價,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人交流的好習慣。通過利用學生這一生成的教學資源進行組織《分類》教學,并布置學生回家整理房間和自己的書包及文中的練習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有所用,學有創(chuàng)新,建立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養(yǎng)成思考和整理事物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