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放
我從事文學批評的經(jīng)歷,大約已過了半個世紀,發(fā)表的評論文章有五六百篇。我的“評齡”應起于1954年,我寫的第一篇文章是電影評論《雞毛信》的征文。那時我讀初中三年級,常寫些“報屁股”文章,只是想出名,別無目的,以后又從事專業(yè)研究。我經(jīng)歷的這半個多世紀,文壇往事,不堪回首,風波乍起,恍如昨日。
我的前三十年,走過了中國老知識分子共同經(jīng)歷的道路,“反右”、“大躍進”、“文革”。但由于我從事的職業(yè)的特殊性,常常要在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風口浪尖上翻跟斗。我單位有位老評論家,曾向我們發(fā)牢騷說,我們這些人不是人。我們把昨日寫的文章和今天寫的文章剪下來粘貼在一起,你會發(fā)現(xiàn)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昨天左一撇子,今天右一撇子,那還叫人嗎?前幾年我讀《廢都》,常把自己與書中“四大文化名人”對號,我發(fā)現(xiàn)“莊之蝶就是我”。他自稱著名作家,寫出了什么作品呢?他跟我一樣,都是那個時代,那種精神文化,政治文化,那種學校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廢人”。為此,我曾寫過一篇短文,標題是《來世不當批評家》。可人生沒有來世,我這一輩子就只有認命了。
2000年退休之前,我為自己編選了一部文學評論集:《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學觀念之嬗變》。該書選入論文50篇,結果按年代統(tǒng)計,前三十年,我寫的文章,一篇也沒有入選。為此,我感到很悲哀,說明我的前三十年是白過了,白活了。我人生中的這個分界線,恰好是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同一年。那時,如噩夢般的“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我和我的朋友們欣喜若狂,如饑似渴地學習、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八個大字檢討過去,認識到我從事文藝批評幾十年的教訓,關鍵就在于沒有“實事求是”。當年,我懷著沸騰的熱血,以圣潔的虔誠,寫出的那許多文章,有多少是“實事求是”的呢?我們把文藝批評納入“斗爭哲學”的軌道,充任階級斗爭的工具和晴雨表,我們曾經(jīng)制造了那么多“論”,如“現(xiàn)實主義深化論”、“寫中間人物論”、“寫真實論”等;制造了那么多“重放的鮮花”,損害了文藝批評的信譽和形像,讀者把批評家稱做“帶槍的人”。我們否定了和批判了那么多不該否定和批判的東西。還有,錯誤的理論把創(chuàng)作引向歧途的教訓等等。一種“覺今是而昨非”之感,使我有勇氣去面對現(xiàn)實。
三中全會之后,我寫第一篇文章就是研究“作家自我”。在當時這是一個有極大風險的問題。一次創(chuàng)作會上,我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會上發(fā)了言,有的贊成,也有人反對。會后還有人私下打聽我是不是共產(chǎn)黨員。言外之意是指責我不跟中央保持一致,“沒有黨性原則”。當時報刊都在批評“自我表現(xiàn)說”,我在會上大談“自我”,豈不是要頂風上。果不其然,我的發(fā)言稿從會議出的??铣妨讼聛?。在我們長期形成的觀念中,中國人只有“大我”,沒有“小我”;只有集體沒有個人。“大我”是集體主義;“小我”是個人主義,“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自我表現(xiàn)”。文藝創(chuàng)作中多年不準談“我”,或者只講“大我”的理論,使許多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家和詩人,喪失了自己的風格,甚至有的還從文學史上除了名。詩人張志民,有一篇文章,對我很有啟發(fā)。他說:文藝界存在一種“病”的臨床表現(xiàn),“就是忌諱談‘我”。①
既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用實踐檢驗自己,下決心重新學習,認真讀書。過去在學校里,我是歷年歷屆的優(yōu)等生,可我讀的都是經(jīng)過“消毒”的教科書,聽過的都是“形勢大好,越來越好”的報告。我的理想原來是當一個像趙樹理那樣為農(nóng)民寫作的作家。到頭來不僅小說沒寫成,甚至連一篇生動活潑的文章也沒寫出來。我這是“讀書過萬卷,下筆如有繩”。三中全會以后,我結合我的研究,解放思想,堅持自學。我找來《現(xiàn)代西方哲學》閱讀,又專門從書店買回費西特的《人的使命》,瀏覽柏格森、薩特等人的著作,又重新學習馬列著作中關于“人”的論述。我發(fā)現(xiàn)過去我們曾被極左思潮的云霧蒙住了眼睛;學習馬列,采用的是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只是斷章取義,用其所需。比如,馬克思說,“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這種特殊性,使人“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②我想既然馬克思說了,“我”是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物”,我就應該面對現(xiàn)實。當時文藝界講“撥亂反正”,我弄不懂“正”在哪里?路在何方?是不是越過“文革”回到十七年就“反正”了?但是忌諱談“我”,只講“大我”的理論,在十七年就盛行了。顯然,不能回到十七年。我堅持我的研究把文章寫出來,在《北方論叢》1983年第4期發(fā)表了,標題是《論作家自我在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墒牵痪靡粋€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在刊物審查摸底中,把我的文章作為“嫌犯”摟了上來,差一點兒被抓了“自由化”的典型。幸好,就在這一年,我的論文在《新華文摘》10期上給予轉(zhuǎn)載,才救了我的駕。
三十年過去,回過頭來認識,這篇文章是指引我人生道路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開端,它已經(jīng)超出了單純的文藝批評,更包含了我自己對人生領悟的一次升華。我出身佃農(nóng)貧農(nóng)家庭,在解放前的舊社會當過流浪兒和童工,我今天的一切都是源于解放的新社會。感恩的火焰,已將我融于時代和人民之中。“反右”前十七歲的我,一直被新生活的鮮花和歌聲包圍著??删驮谖腋咧屑磳厴I(yè)之時,學校遵照上級通知,在全省高中、中師畢業(yè)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通知中說,“大學生中的許多右派分子,就是中學審查不嚴混進去的”,“有些高中生,若是在大學就夠右派了”,“這是應該記住的教訓”。③這次教育運動,實際是一次“模擬反右”的演習。在一次團支部會上我突然遭到批判,大字報貼在黑板上,我的罪名是“附和右派‘黨天下的言論”。雖然我躲過了“戴帽”一劫,但“材料”裝進了檔案,一夜之間我成了有“政治問題”的人。
“兩個自我”在我身上糾纏不清?!罢鎸嵶晕摇笔俏覠釔埸h,熱愛新社會。憑著樸素的直覺,我看到自己一向尊敬的老師,突然成了階級敵人,看到處處放“高產(chǎn)衛(wèi)星”所糊弄的虛假,看到校園外漫延的饑餓和狂熱。我遠在農(nóng)村的父親,也在這場吃大鍋飯的饑餓中餓死了。可是,我頭腦中還有一個“符號自我”說,上級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你不要去相信那些“右派言論”,你必須用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叵胛业那叭辏?jīng)參與過的那些“發(fā)熱浮夸的大合唱”,總是難以忘懷;回想我曾寫過的那些,為政治服務的遵命文章,也常懷愧疚之心。我也常想,要不是有前三十年那段特殊的經(jīng)歷,我認識不到作為一個文藝評論家堅持“真我”的必要性,也沒有“真理標準”大討論給我?guī)淼娜松牡诙€春天。
三中全會之后,我寫的第二篇文章是給“寫中間人物”平反。1964年當我還是一名狂熱的文學愛好者的時候,就從《人民日報》轉(zhuǎn)載《文藝報》編輯部撰寫的《“寫中間人物”是資產(chǎn)階級的文學主張》的長篇大批判文章中,知道了文藝界有“寫中間人物”一說;同時還讀到《文藝報》編輯部提供大家批判用的《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材料”歷數(shù)“十五年來資產(chǎn)階級‘反對創(chuàng)造工農(nóng)兵英雄人物的五大罪行”?!度嗣袢請蟆忿D(zhuǎn)載此文所加發(fā)的“編者按”,又把這一問題上升到“關系文藝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一場大是大非之爭”?!拔母铩敝小八娜藥汀蹦闷鹞覀冎圃斓摹皩懼虚g人物”的這根棍子,橫掃文藝界,造成文壇百花凋零的悲劇,慘不忍睹,冤死的好人和好作家,絕不只是邵荃麟和趙樹理兩個。后來在“文革文學”和“樣板戲”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三突出”模式和寫“高大全”超級英雄人物,都與此次批判有關?!八娜藥汀笨迮_后把這一切都推給林彪、江青一伙,恐怕也不是實事求是。
1979年4月12日,我化名易佳言以《寫中間人物“何罪之有”?》為題,在《黑龍江日報》發(fā)表了為“寫中間人物”平反的第一篇文章。當時三中全會剛過,乍暖還寒,人們遠未能擺脫“階級斗爭為綱的束縛”。我聽到反映說:“這不是要否定我們當年的批判嗎?”認為當年批判有理,是我們文藝界自己搞的,不能否定。
研究這個問題,我手中沒有第一手資料。我三次進京,請朋友《文學評論》的編輯王信先生幫助,從中國作協(xié)弄到大連小說會議記錄,包括邵荃麟副主席在會上的兩次發(fā)言。另一長篇論文在1979年初寫出來了,標題是:《“中間人物論”必須徹底推倒》發(fā)表于《學習與探索》1979年創(chuàng)刊號,后收入“文集”時,改名為《20年沉冤終昭雪——為“大連小說會議”平反》。那時對文藝界來說,我還是一個局外人,發(fā)表的文章猶如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社會怎么評說不得而知,但我最感欣慰的是,北京召開邵荃麟同志追悼會時,給我這個不相識的作者寄來的那份唁電和邀請函。
三中全會以后,我寫的第三篇文章,是關于“大躍進”民歌的研究。我是這場運動的親歷者和參與者。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成都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搜集點民歌”,并且指出“中國新詩的出路,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出新詩來”。平心而論,毛澤東的這個講話,在當時或在今天,對發(fā)展新詩的方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沒有想到一個單純文學問題,在毛澤東的一句話之后,立刻形成一場政治運動,并且同“大躍進”的政治路線結合了起來。
我當時作為中文系的大學生,也被派到鄉(xiāng)下去搜集民歌。我所知道的農(nóng)民,對創(chuàng)作民歌根本無任何興趣,他們關心的只是公共食堂什么時候開飯,如何吃飽自己的肚子。但為了完成每天要上報給公社的民歌創(chuàng)作指標,下去搜集民歌的人,自然就成了弄虛作假、捉刀代筆的“槍手”。據(jù)《星星》詩刊1958年12月份統(tǒng)計,僅一個四川省一年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就有三千七百二十三種之多,印數(shù)多得無法計數(shù),單是一個三百多人的敘永縣魚鳧鄉(xiāng)五星社就創(chuàng)作詩歌四萬多首。
我所看見的另一個現(xiàn)實是: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都在挨餓,許多人得了浮腫病,可帶著袖標的征糧隊,進到農(nóng)民家中把糧食都搜走了不準在家起火,強迫統(tǒng)一吃大鍋飯。公社組織的搜鐵隊,強行把農(nóng)民家中的鐵鍋、鐵鏟、鐵工具、門鎖都搜去煉鐵了,我沒有看到全民煉鋼的“土高爐”煉出了鐵水??墒歉桧灤鬅掍撹F的民歌首首都是“鋼花怒放,鐵水奔流”,“滾滾鋼水像海洋”,“搬來東海盛不下”。我還看到歌頌糧食大豐收的民歌鋪天蓋地,有的還寫得相當有“藝術”。如一首產(chǎn)自四川郫縣的民歌說:“玉米稻子密又濃/鋪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wèi)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殊知,這種“密又濃”的水稻,是從幾十畝稻田中,將成熟的稻子拔來,塞在一塊田里的。由于塞得太密,在熾熱的陽光下稻穗發(fā)了芽,沒得辦法,只好在田坎四周架上風車,向稻子的縫隙里鼓風。像這樣弄虛作假的奇跡,居然寫成了詩,作為民歌的樣板,選進了《紅旗歌謠》。有周揚為之作序,題為《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新道路》說,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萌芽”、“社會主義時代的新‘國風”。④“兩結合”的典范。還有著名詩人、評論家出來吹捧,進行藝術分析,說這一個“‘彈字用得很有力量”,并譽為“是用夸張來表現(xiàn),今年糧食豐收的民歌珍品”。
我耳聞目睹的這些真實情況,埋在我心里幾十年不敢講,因為毛澤東是我翻身解放的大恩人,再加上一九五七年高中畢業(yè)前的那場“模擬反右”對我的“教育”,我學乖了,領會了說真話的“下場”與說假話的“好處”。我看到全社會的“聰明人”都是這樣干的,組織上、學校老師也都是這樣教育我的。我學會了“聽話”,如果要反其意而為之,吃虧就在眼前。例如當年與我同系的一名三年級學生,化名紅百靈,為參加《星星》詩刊組織的“關于詩歌下放問題”的討論,寫了兩篇文章。他認為“把目前民歌看成是我國當代不可逾越詩的頂峰是不能成立的”,主張“讓多種風格的詩去接受檢驗”,主張“各種能歌唱我們時代的歌手,都應排成大隊來歌唱我們一代的戰(zhàn)斗和建設樂章”。⑤同時,他希望民歌“不能成為濫流、要健康地發(fā)展下去”。應該說紅百靈的意見是語重心長的,非常正確的??上д_的意見,卻遭到了一個省委的宣傳部長親自組織的批判和圍攻。這位部長還親臨我們學校作報告,點名批判紅百靈。他還大發(fā)詩興舉一首民歌說:“田中秧苗綠成行/陽雀才叫快栽秧/自己落后不檢討/洋洋得意唱舊腔”,借此批判紅百靈同學落后于時代,“實質(zhì)上是知識分子要在詩歌戰(zhàn)線爭正統(tǒng),爭領導權”。此后我的這位同學結局非常悲慘,他畢業(yè)后被遣送回到老家農(nóng)村監(jiān)督改造,找不到工作。1976年“文革”結束后,他還精神恍惚地跑去北京,要找周揚給他平反。
1980年三中全會之后的第一次“中國詩會”在南寧召開。我得到通知,連夜趕寫了一篇論文赴會,標題是《‘大躍進民歌與新詩道路》。與會代表百余人,集中了中國第一流詩人、作家與著名學者教授,因為有三中全會的思想指導,會議開得十分活躍,會上會下都暢所欲言。我鼓起勇氣,把自己文章的觀點也在會上作了介紹。我的自我感覺認為,我這篇論文是從實際出發(fā)的,講的是真話,沒有講假話。雖然也有不同意我的觀點的人,但大家都是心平氣和各抒己見,使我真的感到了我們曾經(jīng)制定的“雙百”方針,盼望已久的百花齊放的文藝的春天來了。
這篇論文選入了會議出版的論文集,很快又在《遼寧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刊登出來。一石激起千重浪。我文章的觀點、內(nèi)容,在幾大媒體引起強烈反響。首先是《光明日報》、《新華文摘》刊登了該論文的“學術提要”;其次,《解放日報》1980年7月29日以《“大躍進民歌”是浮夸風的傳聲筒》為題介紹了本論文的主要觀點;《新聞戰(zhàn)線》1980年9月號以《“大躍進”民歌給新詩帶來消極影響》為題,摘編介紹本文觀點;本文又被人大報刊付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有不同觀點的人也在《民間文學》發(fā)表文章與我“商榷”。我寫了回應文章《“大躍進”民歌再評價》?!睹耖g文學》在發(fā)表此文時加《編者按》說:“希望能夠在百家爭鳴的指導下,實事求是地進行一番認真的探討”。討論持續(xù)一年多。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動態(tài)組,發(fā)表了《1958年新民歌運動再評價問題討論綜述》,我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同仁的認同。有不同觀點,也可心無芥蒂地互相交流,再也不怕“打棍子,戴帽子,揪辮子”了。過去我曾經(jīng)為自己寫文章訂下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則,就是在每篇文章中必須用一條毛主席語錄,來掩飾自己免遭“五子登科”的傷害。
上述三篇文章的寫作是我在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的實踐。從此,也使我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作為一位理論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思想品質(zhì),必須是人民立場,堅持真理,講真話,不講假話。真話不一定都正確,但它是經(jīng)過自己頭腦講出來的,即使挨了批判,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好從中獲得對真理的認識。我抱著一種從實踐中去尋找真理的態(tài)度,敏銳地去關注學術前沿中的一些新問題,同時認為,大凡有爭論的問題,都有某種研究價值。后三十年,我的文章的選題都堅持從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實事求是,勇于去探索新問題。比如“關于朦朧詩的論爭”,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義”與“文化”問題,關于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派,關于“文學大逃亡”與“轟動效應”說,關于“文學守成思潮”,關于文學上的“方法年”與“尋根熱”,關于文學創(chuàng)新的尺度,“全球化”與中國文學問題等等。
回想上世紀80年代,那也是一個火熱年華,激情歲月。中國當代文學思潮迭起,流派紛呈,從“朦朧詩”到“后現(xiàn)代”,“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五天”,在眾聲喧嘩,吹吹打打的熱鬧中,我和我的文友,難友、諍友們,暢談學術,多音齊鳴,爭論不休,那是何等的瀟灑和浪漫??!我把我的文集命名為《浪漫的思潮》⑥,那是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紀念那段不可忘卻的記憶。對于讀者那是歷史的回聲,也許,還可以從中窺見中國當代文學曾經(jīng)走過的充滿艱辛和曲折的路。
引文注譯:
①張志民:《從“我”談起》載《文學:回憶與思考》241頁。
②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3頁。
③李臨雅:《高中生遭遇模擬反右——記1958年成都市高中生畢業(yè)生寒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載《炎黃春秋》2008年7期。
④周揚:《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新道路》載《紅旗》1958年6月創(chuàng)刊號。
⑤紅百靈:《我對詩歌下放的補充意見》載《星星》1958年9月號。
⑥《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學觀念之嬗變》,2006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10屆優(yōu)秀成果表彰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6年11月頒發(fā),又獲第五屆“黑龍江省文藝獎二等獎”。本書收入2007年《中國文學年鑒》“論著評介”列第二名等。
作者簡介:彭放,四川南充人,1937年生,1963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歷任教師,公務員,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作協(xié)會員,川師大外事學院客座專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
發(fā)表文章五六百篇。出版著作有《文學人才學》(專著)、《彭放文論選》(專著)、《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學觀念之嬗變》(專著)、《黑龍江作家論》(專著合作)、《北大荒文學藝術》(專著合作)、《靈感之迷》(編著)、《黑龍江作家評論集》(專著合作)、《黑龍江文學通史》(全四卷)(主編專著合作)、《中國淪陷區(qū)文學研究》(大型資料工具書)(主編合作)等。
責任編輯 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