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楓
眾所周知,良好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然而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卻時常缺少這種保障。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形:臺上表演、臺下喧嘩;你回答你的問題,我說我的話;游戲時熱熱鬧鬧,教學任務卻落不到實處。由此,課堂的紀律問題尖銳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那么如何抓好課堂紀律的管理呢?以下是作者的幾點看法。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著名的教育實踐活動家教育理論家馬卡連柯指出,紀律永遠應該是自覺的紀律。和諧關系的形成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①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正確認識紀律,對紀律自覺遵守執(zhí)行,積極維護紀律的態(tài)度,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自尊心、不一味地制定班規(guī)、班紀。讓學生逐漸增強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通過演講、表演、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多種活動提高其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維護紀律。②了解學生。面對學生個體我們不能搞“一刀切”,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及家庭成員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會影響學生的親情感,同學情以及與老師的溝通程度,特別是單親家庭、重男輕女家庭都會對學生身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教師應多換位思考,替學生多想一些,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覺得你是親近的,使得師生關系和諧,課堂紀律就會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2)善于處理偶發(fā)事件。偶發(fā)即不分時間、場合的突發(fā)事件。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要注意:①教師語氣。教師的語氣、語態(tài)、體態(tài)都會影響你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處理偶發(fā)事件時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常用順耳又教育人的話來說服,如“青年人,冷靜點”、“請勿擾亂課堂,課后有理再說也不遲”。不要對學生一味地“氣勢洶洶”,能讓氣氛緩和就盡量緩和,事后在進行教育。②不偏心。特別注意“先入為主”的心理,如果在處理問題時對學習好的偏心,那么你這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場公正,處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獎懲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績好的,對成績差的不要有偏見,即注意那種“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的不良心理。③冷處理。不急于處理,不急于發(fā)表意見,師生共同冷靜思考幾分鐘,以免影響課堂教學。讓學生心里有數,課后再進行處理,讓學生說出事情原因,分析利害關系,分析自身優(yōu)缺點。不一定總讓教師來說明情況,講明道理,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在成長中已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3)運用獎懲機制。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紀律管住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俗話說:“罰其十,不如獎其一”,學生好表現(xiàn),渴望得到別人的贊揚。當課堂上,有的學生在閱讀教材總結知識,而有的學生卻在嘀嘀咕咕時,老師對全班說:“你看,ⅩⅩⅩ同學看書多認真??!”保證那些在嘀咕的學生立即端正姿勢,自覺地開始讀起來??梢妼W生的積極性行為得到獎勵后,這種行為將得到鞏固與強化。在獎勵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質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但主要采用非物質性獎勵,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令人滿意,教師可以報以微笑,投以贊賞的目光等。在教師的舉手之間,眉宇之間,讓學生意識到行為的正確性,從而起到“蜻蜓點水”的作用。同時維持紀律性的另一種有效方法就是采取一定的懲罰。所謂懲罰就是教師有意識地通過使學生經受不愉快的體驗,以影響和改變學生行為的一種手段。但懲罰要講究技巧性,不能濫用,更不能進行體罰,有時針對不專心聽講的學生,點名叫他回答問題,就是一種懲罰。雖然獎勵與懲罰都能刺激學生正確的課堂行為,但一味地獎勵、一味地懲罰都會影響學生行為的積極性。
經過多次實踐證明,教師能否有效駕馭課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課堂管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目前,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要糾正忽視課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斷探索新課程下課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只有這樣,新課程的目標才能得到真正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自然而和諧、民主而平等、靈活而互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