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學校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搖籃,教師肩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特殊使命。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與學生達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特級教師阮翠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容,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教學語言令人賞心悅目,這都給人們很大的啟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寬容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發(fā)表獨特見解,將其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揮出來。
課堂上,允許學生插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庇辛艘?,才能啟動創(chuàng)造的閘門,觸發(fā)想象與思考;敢于質疑,才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學生敢對教材說“不”學習《在山的那邊》一文時,有學生對結尾提出異議:“詩的結尾寫道‘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眼睛為什么不換成‘心靈?我覺得‘心靈比‘眼睛更好?!彼越Y尾可再令學生揣摩細思。
學生敢對教師說“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例如教師范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教師板書哪個筆順不對,學生總會指出、糾正,毫不“留情”。
實施課堂激勵,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批評起消極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很少用或不用“不對”“你錯了”“你不對”等詞語,以免造成學生畏縮不前或不知所措。表揚起加強行為的作用,要經常對學生說“很對”“就這樣做”“你真行”等詞語,來鞏固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信心。但同時也要力戒自高自大、驕傲自滿。
盡可能發(fā)現或挖掘學生如果學生是一個學習較差而自卑心又較重的學生,那教師則可從他的長處入手尋找成功的信心,把這種信心帶到學習中來。
鼓勵也要一分為二雖然多鼓勵要比批評更能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但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若一味鼓勵而不正視自己的缺點,就會造成學生盲目自大,失去前進的動力。因此,教師在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同時,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的不足并及時糾正。
教是為了不教
在10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應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近一年來,更深有感觸。筆者認為,其最高目標是:教是為了不教。更新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傳統的教學就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培養(yǎng)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語文教師每次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教師講得滔滔不絕、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怎么能學好語文呢?因此,上新課前教師應進行精心的準備,如要考慮怎樣導入新課才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范讀課文時,怎樣做到聲情并茂、感染學生;講課時怎樣更富于激情,組織精彩的語言去引導學生;作業(yè)講評時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等。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如:課前預習的習慣;勤查工具書、參考書的習慣;堅持寫日記、隨筆的習慣;堅持有選擇地看課外書,并摘抄精句精段的習慣;等等。養(yǎng)成這些好習慣,學生學好語文已經成功一半。
改變教學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教法不能一成不變,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掌握。如:討論法、學生上課法、師生互動法、以練代講法、閱讀欣賞法、表演法等穿插進行,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做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而不是機械地被動接受,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對于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學會“抄”,每周摘抄2段以上的優(yōu)美文段,然后隨時隨地把最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記下來。寫作文時進行定時訓練,由60分鐘過渡到40分鐘完成800字的文章。寫作之前,不去講該怎么寫,不該怎么寫,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捆住學生的手腳。寫好以后及時組織評改,這項工作也交給學生完成,可以分組互評、自評等,寫上評語,打上分數。然后討論作文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人人發(fā)表意見。最后教師總結,再把作文交給學生本人,讓其寫上作文的后記(總結本次作文的得與失)。實踐證明,此種方法長期堅持,效果顯著。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zhàn),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習能力,才能打造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人才,也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語文教學境界。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