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誠 老 農
30多年前,一位英俊青年因有繪畫特長而榮幸地戴上了令人羨慕的佩著兩條飄帶的海軍無檐帽。30多年后,他不僅在共和國的海軍隊伍里成長成一位優(yōu)秀的高級軍官,同時在中國的丹青園中成為一位出類拔萃的軍旅書畫家。他就是高正石。
高正石因繪畫特長而從戎入伍,由士兵到軍官,3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從未放棄過他所深愛的書畫藝術并終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實屬難能可貴。初到部隊,和所有新兵一樣到連隊當戰(zhàn)士,只有在出黑板報、布置櫥窗、畫宣傳畫的時候發(fā)揮一下特長,除此之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這與高正石初始想當畫家的愿望相差太遠,總是心有不甘,但每有“發(fā)揮特長”的機會時他都認認真真做得有板有眼,雖然有些“大材小用”,但無論出黑板報,還是布置櫥窗都弄得確實漂亮。戰(zhàn)士們愛看,領導也很賞識,就這樣時過不久,高正石被當做文藝骨干抽到連隊當文書,開始經常代表連隊參加部隊的各種活動,需要抄抄寫寫的地方也多了,寫一筆好字就顯得特別重要。
起初只是想把字練好,以便在部隊能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也沒想過能成什么書法家。當時在部隊比較多見的是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國際歌》這兩本字帖,高正石愛不釋手地刻苦臨習好一陣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在軍內較有名氣的著名書法家余明海到部隊視察,發(fā)現(xiàn)高正石這小伙子不僅人長得英俊帥氣,如此年輕竟然能寫一手好字,甚是興奮,便興致勃勃地給他講起了書法藝術。高正石第一次領悟到書法不僅僅是寫好字,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光臨習現(xiàn)代人的帖子是不夠的,要想吃透書法藝術的精髓,還必須從源頭學起”。正是余明海這位當時的啟蒙老師,后來的共和國將軍“慧眼識才”和熱心的引導,將高正石領進了書法藝術的殿堂。
有了余明海的指點,商正石想方設法找來傳統(tǒng)的古碑名帖,如《張遷碑》、《石門頌》等,開始系統(tǒng)地埋頭苦練。那時當戰(zhàn)士,津貼很少,成天練字,光紙和墨的消耗就難以承受。好在部隊報紙多,墨怎么辦呢,只有多多加水,把墨調得很稀很稀,甚至有戰(zhàn)友打趣說:“高正石練字墨汁廠沒增產,咱們的海平面可是見低了?!边@樣癡迷苦練一堅持就是1 0多年,由此奠定了扎實的筆墨功底,并逐漸領悟到了書法藝術的章法和內涵。這期間高正石總是尋找一切機會向當代的書法名家討教、交流、切磋,還先后向張道興、丁振來等軍旅書法家學習,也曾得到劉炳森、劉藝、白煦等書法名家的親自指教。自上世紀9 0年代初期開始,高正石的書法作品就不斷見諸軍內外各大報刊,還曾應邀為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音樂晚會題字。
書法技藝有了長足進步,字體的厚重、雄渾、規(guī)矩都有了,但多年軍營生活的磨煉和長期臨習古碑帖,使其在筆法上顯得有點僵化,整體上看也過于剛硬,筆畫的連帶也不夠豐富,加上隸書和碑體字型上還是方體,帶有偏鋒,缺少點圓潤和柔美的東西。高正石又開始刻苦研習王羲之的《蘭亭序》、《圣教序》和王鐸的行書,試圖從中找到一些靈動和秀美的感覺。
高正石書法技藝的飛躍是在調到海軍機關以后。主要得益于參加軍內外的書畫筆會及展覽等活動頻繁了,接觸名家“大腕”的機會多了,學習的面廣了,視野也隨之開闊了,認識的層面自然就不一樣了。盡管臨池20多年,學習、模仿,筆力、法度都有了,但回過頭一看自己寫的還是別人的字,沒有多少是自己的東西。正所謂藝無止境,最根本的是要創(chuàng)新,書法如果僅限于臨習古人名帖,駐足于古人章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寫字匠”。自己的書法作品無數(shù)次地參加軍內外乃至全國的各種展覽和大賽,得了很多獎,贏得評委和書法專家的眾多好評,但卻沒能贏得廣大普通觀眾的太多喝彩。這引起了高正石的反思:參賽作品大多在傳統(tǒng)上做足了功夫,雅到了極致,而少了點現(xiàn)代氣息和現(xiàn)實情趣。書法藝術應具有兩種功能,一是表達內心情感,二就是表現(xiàn)時代精神,所以說“筆墨當隨時代”。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除了扎實的筆墨功底之外,還必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唯有如此,藝術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這也是藝術家必須具備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書法應該怎么學,自己該怎樣調整,走什么樣的路,高正石有了自己的深入思考繼承傳統(tǒng)、著力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獨書己風,走一條剛柔相濟、雅俗共賞的路子。
高正石在總結幾十年書法實踐的基礎上,撰寫了《對雕“拙”現(xiàn)象的一些思考》一文。該文從理論到實踐,探尋新時期書法藝術發(fā)展的新思路,當時作為全軍唯一的一篇書法論文而入選《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覽論文集》,受到專家們的廣泛好評,同時也為自己在書藝上的進一步發(fā)展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思路漸漸清晰了,方向日趨明確了。“駑馬十駕,終成騏驥一躍”。高正石又從一個新的起點在書海再次揚帆起航了。他的書風確實又有了明顯轉變,從過去一味地追求高雅、剛硬終于過渡到“雅不出群、剛柔相濟”的風格。翻開2008年再版的《高正石書法作品集》,看高正石的近期作品,除了讓人感到軍旅書家那種濃濃的陽剛和雄厚的氣息外,還能讓你清晰地領略到書者在一些筆畫的處理上明顯的剛中見柔、柔中帶剛的面貌,以及整體風格的樸實無華和清秀自然的韻味。正所謂雄渾中蘊涵靈動,道勁中顯露飄逸。在社會書家中他以頗具個性的軍旅書家顯得格外耀眼,在軍旅書家中他又以碑帖結合,剛柔并濟的風貌而獨樹一幟。
目前高正石在書畫界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被邀參加各種活動、筆會、展覽、拍義賣、媒體采訪等,已是應接不暇。衷心期望他不會因此而被羈絆,能一如繼往、永不停歇地探索,期盼有新的更高境界的書法作品呈獻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