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蓀
人生在世,道路坎坷,官場、商場、情場、考場“不如意事常八九”,憾事多多不足為怪。如何面對這些憾事?古人有詩云:“佳節(jié)每從忙中過”“好花偏向雨中開”,其借物喻人的無奈,溢于言表。
人遇憾事,如能拿得起,放得下,最為可取。在這方面,北宋的大文學(xué)家蘇軾有獨(dú)特的見解:“菊花開處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痹谒磥?,菊花開得美時便是“重陽”,月亮圓亮?xí)r即為“中秋”,不待重陽亦可品菊,不是中秋也可賞月,又何必為重陽無暇品菊或中秋陰雨無月可賞而感到遺憾?蘇軾后來被貶到海南儋州渡海時,他又賦詩曰:“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fēng)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diǎn)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沼圄斲懦髓跻猓肿R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是何等的灑脫大氣,又是何等的磊落胸懷!
毛主席贈柳亞子詩曰:“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边@也是奉勸人們遇到“憾事”,眼睛要看遠(yuǎn)一些,心里要想開一些,做到不愁不怒,豁達(dá)開朗。這樣才能煙消云散,天高地寬,踏上新的征程,去迎接新的明天。
學(xué)學(xué)朱老總的
“減法人生”
□ 初征
據(jù)說當(dāng)年朱德總司令在延安時,已經(jīng)57歲了,可是有人問他年齡幾何,他總是說47歲,而且年年如此。所以“朱老總年年47”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朱老總年年47”,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朱老總的一生,就是不服老、不怕老、不愿老,老而彌堅的一生,是活到老、干到老、學(xué)到老的一生。他和年輕戰(zhàn)士一樣擔(dān)糧,一起扛槍行軍,一起下象棋打籃球……他容顏雖老,但卻青春永駐。
“朱老總年年47”,也是一種減法人生。朱老總一生講的是奉獻(xiàn)、廉潔,對名不攀比,對錢不算計,心懷寬廣,待人以誠,“退一步海闊天空”“少吃一口安穩(wěn)一宿”。這種減法人生,正是朱老總健康長壽的秘訣。
可是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不是這樣,他們想的是自己的成績比誰多,自己的資歷比誰長,自己的能力比誰強(qiáng)……總之,他們拿己之長比他人之短,以此來滿足個人的欲望。如果達(dá)不到目的,就會耿耿于懷,斤斤計較,這就是加法人生。這樣的人生,自然不會有快樂的日子。直到把自己折磨得脫了一層皮,最后想通了,覺悟了,還得回到減法處理,只是這回減少的是壽命!
所以,我們要多學(xué)學(xué)朱老總的人生智慧。多一點(diǎn)積極的人生,少一點(diǎn)消極的人生,多一點(diǎn)減法人生,少一點(diǎn)加法人生。
清貧與幸福
□ 伊群
清貧與幸福有關(guān)嗎?按一般人理解,清貧就是窮,而幸福則是富。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yàn)榇_有許多人把幸福與否和錢財?shù)亩嗌俾?lián)系在一起甚至畫等號。但您問問那些百萬、千萬,乃至億萬富翁,是否財富越多就越幸福?十之八九都會得到否定的回答。而另據(jù)報載,有記者在山區(qū)農(nóng)村搞采訪調(diào)查,見到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農(nóng),他們房舍簡陋,家無長物。雖終年辛勞,僅溫飽而已,可謂清苦貧寒,但卻時時顯示出一種怡然自得的滿足與幸福。白天,他們哼著小曲山歌到地里勞作,晚上沽二兩老酒盡享天倫之樂。由此可見,幸福實(shí)在是一種感覺。那些擁有金錢財富的人不一定就擁有幸福快樂。
一位哲人說:“對許多人而言,錢只有兩種用途,吃飯和吃藥,或者說是盛年吃飯,暮年吃藥。”所以有智者主張:少賺一點(diǎn),少花一點(diǎn),少病一點(diǎn)。有的人拼命聚斂錢財,日進(jìn)斗金仍不滿足,每天殫精竭慮,終因欲壑難填,煩惱多多,根本體會不到清貧者那種以溫飽不逮為前提的快樂與輕松。也有人天天山珍,頓頓海味,卻始終脾胃不開,身體不健,自然也感受不到清貧者一日三餐粗茶淡飯的知足與恬淡。如此便讓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清貧離幸福不遠(yuǎn),知足離快樂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