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祥虎
宋徽宗趙估雖然不是個好皇帝,卻是個造詣頗深的畫家和書法家。他的繪畫、書法別具一格。至今故宮博物館里尚有收藏。宋徽宗在位時,國家曾設立畫院,招考畫師。宋徽宗常常親自主持考試,他親自命題考畫師的故事,在畫苑文壇廣為流傳。
有一次,畫院借用唐代詩人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句詩,作為題目。應考的畫師都覺得很容易,紛紛鋪開宣紙,提筆作畫,很快就畫完交卷了。有的畫一只小船系在江岸的柳樹下,有的畫一只鷺鷥棲息在船的篷頂上,有的畫一只烏鴉在船舵槳上咿呀亂叫。他們自以為抓住了“無人”這個關鍵,準能考中。誰知發(fā)榜后,這些畫師都落選了,只有一幅畫被選中,深得宋徽宗的賞識。原來畫的是一個船工坐在船尾吹笛子。畫面似乎讓人聽得到如怨如訴的笛聲。劃破寂靜空曠的河面,襯托出船工因無渡客而無聊寂寞的心情。落選的畫師們看了后。個個后悔自己沒有認真審題,以至繪畫離了題。
宋徽宗出的畫題“野渡無人”并不是船上無人。而是沒有要擺渡的人。那些畫師沒有注意這一點,落選便是自然的了。當然,任何題目有限制的方面。也有不曾限制的方面,總得讓人有內容可寫。關鍵在于,我們要從題目未曾限制的方面,找到展開思維的廣闊天地。
又有一次,宋徽宗以“萬綠叢中一點紅”為題。多數應試的畫師畫的是綠草地上開一朵紅花。結果千篇一律,沒有新的特點。有兩幅畫沒有畫綠草、紅花,卻被選為上乘之作。一幅畫的翠樓上一個紅裝少女在倚欄沉思。畫意新穎,耐人尋味;另一幅畫的是萬頃碧波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意境遼闊,氣魄宏大。畫師們對照這兩幅畫,自愧不如,并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對畫題理解得太窄,限制得太死,選材一般。使作品陷入平庸。而這兩幅畫的作者。在題目允許的范圍內,廣開思路,選擇了別人不曾想到的獨特角度。這種構思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或是叫做求異思維。在允許的范圍內,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使自己的作品獨辟蹊徑,別具一格,有新意。有深度。
宋徽宗命題考畫師告訴我們:作文要首先明確要求,正確地運用定向思維去選材謀篇,才不至于離題、走題;其次還要正確地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去獨立思考,才不至于流于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