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處閩、贛兩省交界地帶,堪稱福建第一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赤壁丹崖。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種沉積在內陸盆地的紅色巖層,這種巖層在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過程中,被水切割侵蝕,形成了紅色山塊群。武夷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
“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構成了武夷山秀美奇幻的山水畫卷。三三是指碧綠清透盤繞群山的九曲溪。閩中山水的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山美在九曲溪,神采奕奕九曲溪是武夷山的靈魂。這條舉世聞名的河流發(fā)源于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的西南麓,溪水清澈澄瑩,經星村鎮(zhèn)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風景區(qū),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而得名。九曲全長約15華里,溪水碧清,曲曲彎彎,如玉帶盤繞群峰。山回溪折,折復繞山,環(huán)結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
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態(tài)、鬼斧神工的三十六峰。還有七十二個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巖。碧水丹山,一曲一個景,曲曲景相異,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臨水觀山景,登山望水秀。乘上一葉竹筏沿著世間一絕的九曲溪順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隨山轉,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一覽無余。其間更有距今約3800年前高插于懸崖峭壁之上的船棺,令人嘆為觀止……
相傳,遠古的時候,武夷山有個姓彭的老人,以開山治水而聞名,人們尊稱他為“彭祖”。
彭祖因長年累月開山治水有功,當八仙在武夷山棋盤巖上飲酒時,鄉(xiāng)民們便去求仙人為彭祖賜壽。彭祖活到777歲的時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彭祖走時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鋤頭和一彎弓箭,囑咐兩個兒子(彭武、彭夷)要繼承祖業(yè),繼續(xù)開山治水,為百姓造福。此后,兩兄弟不忘父親重托,依然進山創(chuàng)業(yè)。他們日夜奮戰(zhàn),挖出了九曲十八彎,治住了咆哮的洪水,并開出了大片的良田,種上了稻谷和果樹;同時還鏟除了危害百姓的各類兇猛野獸,使這方水土成了人間仙境。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開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武夷山”。
武夷山堪稱風水寶地。整個武夷山景區(qū)的布局與古代王城、帝宮以及寺廟的建筑布局對照,幾乎毫無二致。
古代宮殿是坐西北而朝東南的,武夷山圖中的隱形宮殿也是坐西北朝東南的?!吨芏Y考工記》說“王城的營建制度是九里見方,城的每一面各開三個城門,四面共十二門”。而圖中從星村到崇陽溪,東西距離正是九里多,而石門“凡十二處”。
古代寺廟都是三個山門,象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圖中正是三個天門:洞天門、天游門、求天門。除此之外,武夷景區(qū)再也沒有其他門的命名中有“天”又有“門”了。
古代帝宮、王城建筑要求體現“三光”:日、月、星。圖中東有升日峰,西有星村,半月山,正是日、月、星。
帝宮要求“日東月西,前幔后幛,左鐘右鼓,蘭桂飄香,左祖右社”??粗休S九曲溪兩岸:洞天門外左有大王(大王峰),右有獅子(獅子峰)對峙,門邊是金童、玉女。進入洞天門是小藏經殿、大藏經殿(小藏峰、大藏峰);“玉皇大天尊”前面是紅燭雙輝,蟠桃祝壽,兩邊還有仙鶴和煉丹爐(鳴鶴峰、丹爐巖);“玉皇大天尊”頭上有寶蓋(幛頂巖),后面如帝王的規(guī)格有三個屏風:紫石屏、隱屏峰、蒼屏峰;“天尊”后面是高大的帝宮:上城高、下城高;后殿鐘鼓齊鳴:鐘模巖、鼓樓巖;“極樂國”的牌匾高懸。
溪左是“仙苑區(qū)”:“天游門”內是天游峰即天宮的游樂場所。天游峰下是桃源洞,世外桃源。
溪右為“仙宮區(qū)”:“求天門”外,金剛、太保為警衛(wèi)。金剛腿、太保屏分別是石和巖的名稱。里面是小神仙的集體宿舍:樓閣巖。風神、伏羲神、葛仙住在靈巖,其上是升仙臺。
在道教以及風水文化中,索以青龍、自虎、朱雀、玄武為左、右、前、后四大保護神。圖中“天尊”四周正是“左青龍”:龍峰、龍脊石;“右白虎”:上虎嘯巖、下虎嘯巖;“前朱雀”:燕子峰;“后玄武”;上下水龜石。
歷史上的武夷山景區(qū)劃為三個風景片:九曲溪一片,溪左一片,溪右一片。這樣的分法極妙,在古代,按“陰陽五行說”,溪左為“陽”,溪右為“陰”,九曲溪正是中間“S”形分割線,將景區(qū)分割為陰、陽兩部分。古人義在兩岸對稱的位置上分別開鑿了兩眼井即龍井和通仙井,龍井井壁是方的,通仙井井壁是圓的,按古代陰陽五行說“天為陽,地為陰;天為圓,地為方”,所以通仙井為“陽”,龍井為“陰”,這兩個井正是太極圖中“陰陽魚”的兩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