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胡喬木:中共中央“一支筆”

        2009-07-17 05:56:36葉永烈
        決策與信息 2009年7期

        葉永烈

        胡喬木(1912.6~1992.9),本名胡鼎新,"喬木"系筆名,江蘇鹽城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肄業(yè),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曾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書記、毛澤東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新華通訊社社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新華社社長、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文革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著有《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詩集《人比月亮更美麗》等。

        胡喬木,在中國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1941年2月~1966年6月擔任毛澤東秘書,前后達25年之久。被譽為“中共中央一支筆”,參與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關于若干問題的決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等等。“文革”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出自他的筆下,《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亦由他主筆……然而,他的身世,除了過去新華社電訊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簡歷外,人們知之甚少。

        到毛澤東身邊工作

        1940年5月3日,一所特殊的新型學校,在延安城北大砭溝(又稱文化溝)誕生。這所學校的特殊,在于頭一回以中共領袖毛澤東的名字命名——“澤東青年干部學校”。

        這所學校的校長是陳云,胡喬木為教務長。

        1941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與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合并,成立“延安大學”。

        胡喬木是怎樣來到毛澤東身邊的?谷羽(胡喬木夫人)回憶:“那時,我們住在延安大砭溝的窯洞里,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就在大砭溝,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也在那里。忽然,有一天,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來窯洞看喬木。鄭重其事地對喬木說:‘毛主席那里需要人,決定調你到他那里做秘書工作?!?/p>

        王若飛的話,完全出乎胡喬木的意料。他思索了一下,說出了心中的顧慮:“給毛主席當秘書,我怕當不好。我從來沒有做過秘書工作?!?/p>

        王若飛為了打消胡喬木的顧慮,說出了毛澤東“點將”的來歷:“你發(fā)表在《中國青年》雜志上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文章,陳伯達看了,很欣賞。他推薦給毛主席看了,毛主席說,‘喬木是個人才。所以,毛主席很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夠,他點名調你去當秘書,你同時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p>

        既然是毛澤東點名要調胡喬木去當秘書,胡喬木只得從命了。

        起草《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4年5月21日,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在延安的“中南?!薄獥罴?guī)X召開。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為17人,即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胡喬木作為毛澤東秘書、政治局秘書,列席了會議。

        會議選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周恩來為主席團,決定改由主席團處理日常工作,書記處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職務。這五人主席團,到了一年后的中共“七大”,都成為書記處書記,人稱“五大書記”。

        這次中共中央全會,在中共黨史上是創(chuàng)紀錄的:從1944年5月21日舉行第一次會議,直至1945年4月20日結束。這次歷時11個月的中央全會,開了八次全體會議。

        會議如此漫長,內中的原因在于此會為中共“七大”做準備工作。其中,最費時的要算是起草《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決議》,實際上就是對中共歷史上的一右三“左”以及其他重要歷史問題作出結論,以求統(tǒng)一全黨的認識。這是一項高難度的起草工作。《決議》中的每一句話,都要反復斟酌——因為涉及對中共以往的一樁樁歷史事件的評價。

        中共的領袖們都投入到這一起草工作之中。

        毛澤東先是作了《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報告,接著,在1944年4月12日又作了《學習和時局》的講演,對中共黨史一系列重大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從中共“一大”談到中共“六大”,從陳獨秀談到博古……周恩來在1943年8月至11月,寫下五萬多字的筆記,記下他對一系列黨史問題的見解;朱德作關于紅一軍團史的報告;王若飛作《關于黨的歷史的報告》。張聞天也寫下長篇筆記,批判了自己過去所犯的“左”傾錯誤,實事求是地寫下對一系列黨史問題的看法。曾是中共“六大”以來“左”傾路線的主要領導人的博古,同樣作自我批評,剖析自己的錯誤。至于王明,此時稱病——因為討論中共第三次“左”傾路線時,受批判的主要對象就是他。

        《決議》反反復復地起草著,前前后后寫了三次草案,大的修改有14次之多。

        在起草《決議》的過程中,胡喬木出力甚多。誠如當時參與有關工作的一位人士所憶:“胡喬木這人,思路特別清楚。亂麻似的一大堆黨史問題,經他的筆一梳理,變得條理分明,一下子就清楚了……”

        1971年毛澤東去南方視察時,曾說及《決議》:“別人幾個月沒有搞出頭緒,是胡喬木理清的?!?/p>

        胡喬木能有這樣的“本事”,考究起來,是有緣由的:

        一是他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對于毛澤東的觀點非常明了;二是他參與編選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兩條路線》三本書,熟悉了中共黨史一系列文件、決定;三是他列席了政治局會議、書記處會議,聽了中共高層領導的一系列報告,熟知種種內情;四是他具有相當的理論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

        比之于整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比之于為《解放日報》撰寫社論,起草《決議》的難度要大得多。胡喬木擔當起這一重任,從此確立了他的“中共中央一支筆”的地位。

        反反復復修改《共同綱領》

        住在遠離市中心的香山雙清別墅,畢竟諸多不便,毛澤東于1949年7月遷入中南海豐澤園的菊香書屋。胡喬木也隨著毛澤東,搬進中南海,住在靜谷。那里離毛澤東住處不太遠。毛澤東來一個電話,胡喬木隨叫隨到。

        那時,在胡喬木起草的種種文件之中,最費精力的莫過于參與起草《共同綱領》了。《共同綱領》的全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劉少奇在1949年9月21日的講話中,稱《共同綱領》“是總結了中國人民在近一百多年來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戰(zhàn)爭的經驗,而制訂出來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國綱領?!?/p>

        這樣的“建國綱領”,起草工作自然費時費力。

        “政協”,有所謂“舊政協”與“新政協”之分。

        “舊政協”的全稱是“中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在重慶舉行,國民黨、中共、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參加,共同“協商政治問題”。當時,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準備工作尚未就緒,也就被迫同意舉行這樣的會議來“協商政治問題”。自然,當蔣介石軍隊向解放區(qū)發(fā)動大舉進攻時,“政治”也就沒有“協商”的余地了。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的《紀念‘五一節(jié)口號》第五條這樣寫道:

        “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p>

        這樣,也就提出了召開“新政協”的倡議。中共的這一倡議,得到了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響應。于是,1948年10月初,由周恩來主持起草《共同綱領》,當時叫《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綱領》。1949年初,寫出了第二次初稿。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成立,決定由周恩來擔任《共同綱領》起草小組組長,許德珩為副組長。會議決定,正式委托中共負責《共同綱領》草擬工作。

        胡喬木參與了草擬工作。經過五易其稿,在8月22日才算寫出《新民主主義的共同總綱領》(當時的名稱),送毛澤東審閱。

        從9月10日晚9時起,周恩來、胡喬木等在毛澤東處一起討論《共同綱領》的修改,直至翌晨7時,一口氣討論了10個小時!

        從毛澤東關照胡喬木“你應注意睡眠”一句,也可看出當時胡喬木工作的緊張之狀?!豆餐V領》,其實不光是“建國綱領”,而且還可以說是當時的一部“臨時憲法”。

        周恩來先后召開了七次會議,征求各方意見。

        1949年9月29日,《共同綱領》經新政協大會通過,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載入了史冊。

        胡喬木還為新政協的召開,寫了《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一文,作為新華社社論發(fā)表。胡喬木寫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是中國光輝燦爛的人民的新世紀的開端。這是全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的會議。這個會議宣告了舊中國的永遠滅亡和新中國的偉大誕生……”

        新政協決定,自1949年9月27日起,北平改用原名北京——北京是在1928年6月20日被南京國民政府改名為北平的。北京定為新中國首都。新政協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接二連三抨擊蔣介石

        1945年10月11日中午一點多,胡喬木隨毛澤東一起從重慶飛回延安。

        大抵是在重慶那45天過度勞累,毛澤東回延安后不久,病了。他不得不遵醫(yī)囑休息。先是在延安柳樹店的干部療養(yǎng)所住了十來天,后來遷往王家坪的桃林休養(yǎng)。

        經斯大林派來的兩位大夫的醫(yī)治,毛澤東逐漸康復。

        不久,1946年元旦來臨,蔣介石發(fā)表了長篇廣播演說。

        蔣介石說,“乘此歲序更新的時候”,乘此“抗戰(zhàn)勝利結束后第一度元旦”,“要將我們政府的決策”,“明告于我們全國的同胞”。

        蔣介石要“明告”什么呢?他說:

        “軍令政令的必須統(tǒng)一,軍隊必須一律歸還國家統(tǒng)轄,任何割據地盤破壞交通阻礙復員的軍事行動,必須絕對避免,則是解決目前紛爭不安的唯一先決條件。這是事實,也是真理……”

        重慶談判結束才兩個來月,蔣介石的“明告”,已在暗示解決中共的“割據”——這是他要撕毀“雙十協定”的重要訊號。

        蔣介石的廣播演說,當即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重視。毛澤東決定,延安《解放日報》要全文轉載《蔣介石廣播演說》,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時決定《解放日報》要發(fā)一篇社論,駁斥蔣介石的演說。

        顯然,這篇社論是代表中共中央表態(tài),頗為重要。毛澤東“點將”,要胡喬木來寫。這除了由于胡喬木已成為“中共中央一支筆”之外,當然也由于胡喬木隨毛澤東去了重慶,熟悉國共關系的種種微妙之處。

        胡喬木全力以赴寫社論,日夜奮筆,一氣呵成了長達萬言的《蔣介石元旦演說與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閱后,頗為贊賞,當即交《解放日報》于1月7日全文刊登。

        此文在國民黨地區(qū)引起了頗大的震動,也成為延安方面干部的學習文件。

        社論直截了當地點名批判蔣介石——須知,兩個多月前,國共兩黨領袖在重慶還高高舉起斟滿紅葡萄酒的高腳玻璃杯,互相報以微笑。

        這篇社論的發(fā)表,給一些因國共重慶談判而做起和平夢來的人們一帖清醒劑。社論公開表明,國共雙方的分歧,依然嚴重。蔣介石無法“統(tǒng)一”中共,中共也絕不會答應讓蔣介石“統(tǒng)一”。

        就在這篇長篇社論發(fā)表之后,未曾歇一口氣,毛澤東又交下一系列寫作任務。于是,由胡喬木撰寫的《解放日報》社論,不斷見報,在1946年竟寫了二十三篇之多,其中大部分社論的內容是與蔣介石展開國是論戰(zhàn)——胡喬木已成了中共方面與蔣介石論戰(zhàn)的“筆桿子”,與那位替蔣介石擬稿的“文膽”陳布雷旗鼓相當。

        這些社論,幾乎都經毛澤東審閱。毛澤東不時為之修改,為之補充。例如,胡喬木寫的《重慶事件與東北問題》一文,毛澤東為之寫了一段點睛之筆:

        人們只要注視到這樣一點,就可一眼看穿中國法西斯分子們的陰謀之所在:從中國法西斯分子的一切言論行動中,他們總是小心保護著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和漢奸偽軍,不愿絲毫觸犯他們。至于對真正援助中國獨立解放的盟邦蘇聯,卻稱之為新帝國主義,放在必須打倒之列……

        在這里,毛澤東抨擊蔣介石為“中國法西斯分子”。于是胡喬木緊接著寫了《中國法西斯派的綱領》。

        出任中宣部副部長

        在延安,除了胡喬木之外,經常起草新華社社論或評論的,還有陸定一。社論、評論,一般經毛澤東或任弼時閱審。

        1948年4月22日,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廣播了題為《收復延安》的新聞,經過一年一個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手中。

        在這一年多時間里,胡喬木隨著毛澤東,風里來,雨里去,轉戰(zhàn)陜北:1947年春從安塞縣王家灣,6、7月到靖邊縣小河村,8月到佳縣朱官寨,9月到佳縣神泉堡,冬季到米脂縣楊家溝,1948年春再到河北阜平縣城南莊。

        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延安之際,毛澤東并沒有重返延安。胡喬木隨毛澤東于1948年5月26日,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于是,在那里的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即行結束,西柏坡村成了新的“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

        這時,36歲的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了7個年頭,在政治上已是中共成熟的高級干部,他一下子就獲得三項新的任命: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華社社長、總編輯。這是胡喬木重要的擢升。從此,他的一輩子,一直從事于中共宣傳方面的領導工作。

        此前的1948年2月,胡喬木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土地改革中各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guī)定(草案)》。這一文件,受到了毛澤東的稱贊——當時,解放區(qū)日益擴大,土地改革已成為新農村的頭等大事,毛澤東在1948年2月3日至15日,也接連寫了《在不同地區(qū)實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糾正土地改革宣傳中的“左”傾錯誤》、《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要點》等三文。根據毛澤東的意見,胡喬木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土改中劃分階級的文件,及時解決了各地土地中亟待明確的政策。

        彼一時,此一時也。此時國民黨已非氣勢洶洶大舉進攻延安時所能相比,毛澤東坐鎮(zhèn)西柏坡,運籌帷幄,指揮發(fā)起三大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蔣介石大勢已去!

        就任中共中央宣部副部長的胡喬木,依然忙于為新華社寫社論。通過胡喬木的筆,傳達了中共中央的聲音,傳達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

        毛澤東對于胡喬木文章的審閱和修改,是非常仔細的。修改處,往往頗為令人尋味。例如,1948年10月13日新華社評論《戰(zhàn)爭販子布立特關于中國的狂妄報告》是胡喬木寫的,毛澤東閱畢,只加了10個字,頓時顯得非常生動。那是在寫及美國顧問們估計“美援”在中國的前途時,胡喬木原句是“若干人認為像蒼蠅似的吸取利潤,是沒有多大希望的事?!泵珴蓶|加了十個字——“從干枯的蔣介石糞坑里“,這句話就變成為:

        “若干人認為像蒼蠅似的從干枯的蔣介石糞坑里吸取利潤,是沒有多大希望的事?!?/p>

        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在廣袤的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是與蔣介石較量的武裝力量,而新華社則是與蔣介石較量的“文裝力量”。無線電波穿云透霧,傳遍全中國。不僅解放區(qū)普遍收聽“陜北新華廣播電臺”(雖說已在西柏坡,仍用“陜北”的名義)的廣播,連國民黨的將領們、白區(qū)的老百姓們,都收聽“紅色電波”。胡喬木成了毛澤東手下“文裝力量”的一員主將。那一篇篇社論、一篇篇評論,起著“精神炸彈”的作用。

        中央人民政府發(fā)言人

        1949年10月1日,已成為一個歷史性的日子。

        這天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首次會議,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施政方針。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下午3時,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典禮。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胡喬木也隨毛澤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這天,新華社播發(fā)了重要社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不言而喻,這篇社論又出自胡喬木筆下。

        胡喬木寫道:“前程無限光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的巨冊……”

        在新中國成立之際,胡喬木被任命為新聞總署署長。不久,他又多了一項非常恰當的任命——中央人民政府發(fā)言人。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胡喬木為新華社寫了那么多社論、評論、新聞,實際上已經在扮演中共發(fā)言人的角色,只是那時沒有這樣的名義罷了。

        此外,他仍兼任著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自1950年至1954年,他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以及新華通訊社社長。

        他還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社長。

        當然,他仍是毛澤東的政治秘書。

        向來,他是在幕后工作,發(fā)表的文章是以社論、評論形式出現,他的名字很少在報刊上見到。然而,自從他擔任新聞總署署長,尤其是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發(fā)言人,從幕后走到前臺,成了“新聞人物”。

        就在這時,一些報紙刊登了介紹胡喬木其人的文章,使這位一直身居幕后的人物首次“亮相”。

        上?!缎侣勅請蟆吩?949年12月2日,發(fā)表了署名癯山的《記胡喬木》一文,照錄于下:

        新華社社長及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是蘇北鹽城縣人,地主家庭出身,他父親胡啟東老先生是舊國會的議員,因為拒絕曹錕的賄選,在地方上很負清名。他原名叫鼎新,兄弟姐妹一共有五個人,他和他的大哥達新先后曾在揚州的前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讀書,他是1924年秋進校的,當時才13歲,因為一篇《送高二同學赴杭州參觀序》的好文章而聞名全校。

        學校特地把這篇文章刊印出來,交給大家做參考。他英文、算學的成績,也遠超在眾人的上面,因此先生、同學都叫他做“神童”,說他是一個“不世出”的奇才。

        他1930年考進了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時一般學生的傳統(tǒng)心理,皆以南進交大、北進清華為榮;尤其是清華畢業(yè)的學生,有優(yōu)先留美的權利,更是大家所“向往”的學校。以胡氏的聰明才智,只要讀完了四年,“放洋深造”,自無問題;但他卻接受馬列主義的真理,走上了革命的陣線……

        這篇文章大體上勾勒出了胡喬木早期的人生軌跡。

        對于這些報道,胡喬木并不樂意。他仍希望悄然埋頭于幕后,不愿報刊上介紹他本人。

        好在他是新聞總署署長,囑令各報不要再刊登關于他的報道。從此,在中國報紙上,關于他的報道畫上了句號。直至他后來成為中共第二屆政治局委員,按慣例要刊登簡歷,這才經他過目、由新華社發(fā)了一則關于他的數百字的簡歷,如此而已。

        參與編輯《毛澤東選集》

        1950年12月16日,胡喬木夫人谷羽生下第三個孩子,正住在醫(yī)院里。

        一天,忽地傳來消息,胡喬木病倒了,送進了北京醫(yī)院!

        胡喬木是累倒的。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差不多天天像繃緊的弦,況且毛澤東的生活晝夜顛倒——白天,胡喬木作為新聞總署署長、中宣部副部長,要辦公;入夜,毛澤東開始辦公,又常常找他。日子久了,他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和胃病。那天,他突然胃出血,被急急送入北京醫(yī)院。

        經過檢查,胡喬木患胃潰瘍,已經穿孔,所以造成大出血。

        胡喬木被推進手術室,由北京醫(yī)院院長周澤沼親自主刀胡喬木的胃潰瘍頗嚴重,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胡喬木本來就消瘦,胃切除大部分之后,更是影響了消化。谷羽說:“他一輩子從來沒有胖過!”

        在出院療養(yǎng)的那些日子里,毛澤東仍不時給胡喬木寫信,交辦各種宣傳事務。后來《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工作,也花費了胡喬木頗多精力。《毛澤東選集》最早的編輯者是鄧拓。那是在1944年初,經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批準,由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鄧拓主持此事。1944年5月,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問世。在那樣的艱苦歲月,能夠印出《毛澤東選集》,確非易事。但是,《毛澤東選集》那時并未經毛澤東本人改定。

        毛澤東訪蘇時,斯大林建議出版《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本人亦有此意,何況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確實需要出版《毛澤東選集》。于是,出版《毛澤東選集》,在毛澤東訪蘇歸來后,鄭重其事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毛澤東選集》編輯委員會,由劉少奇任主任?!睹珴蓶|選集》的編輯工作,主要由毛澤東的三位秘書承擔,即陳伯達、胡喬木和田家英。毛澤東本人親自過問這一工作。《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工作,大致上是這樣分工的:

        毛澤東親自做修改工作,最后定稿;

        陳伯達負責全面編選工作,但沒有參與第四卷工作;

        胡喬木主要負責語法修辭用字和標點方面的工作,編第四卷時負責全面工作;

        田家英負責注釋工作,組織了中宣部、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等人員參加。涉及歷史方面的注釋,大都由歷史學家范文瀾寫。田家英還負責出版及外文翻譯方面的組織工作。

        第四卷在胡喬木主持之下,與前三卷不同,先是把全書編定,最后由毛澤東主持通讀定稿。第四卷的許多題解以及政治性釋文,由胡喬木執(zhí)筆寫成。編輯及定稿工作,在1960年二三月間進行。1960年9月下旬,第四卷出版發(fā)行。

        胡喬木為編輯《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出了大力。

        發(fā)表《實踐論》的前前后后

        毛澤東在1950年11月22日寫給胡喬木的信中,要他起草一個關于如何正確地寫電報的文件,頗有意思——

        喬木同志:

        請你負責用中央名義起草一個指示,糾正寫電報的缺點,例如:不要用子丑寅卯、東冬江支等字代替月、日,要寫完全的月、日,例如11月22日;署名一般要用完全的姓名,不要只寫姓不寫名,只在看報的人完全明了其人者允許寫姓不寫名,便如劉鄧(引者注:指劉伯承、鄧小平),陳饒(引者注:指陳毅、饒漱石)等;地名、機關名一般必須寫完全,只在極少數情況下允用京津滬漢等省稱;還有文字結構必須學會合乎文法,禁止省略主詞、賓詞及其他必要的名詞,形容詞和副詞要能區(qū)別其性質,等等。請你為主,起草一個初稿,再邀楊尚昆、李濤、齊燕銘、薛暮橋及其他你認為有必要邀請的同志開會一次或兩次,加以修改充實,然后送交我閱。

        上信中提及的楊尚昆,當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李濤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zhàn)部部長,劉燕銘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薛暮橋為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長。

        毛澤東要胡喬木起草這樣的文件,是知道胡喬木寫文章很注意語法、用詞。大抵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后來毛澤東讓胡喬木代表中央參與語言文字工作,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12月28日,毛澤東寫給胡喬木的信,則是關于發(fā)表他1937年7月所寫的《實踐論》一事:

        喬木同志:

        此兩文已看過,可以發(fā)表。

        第一天發(fā)表《實踐論》。第二天發(fā)表《真理報》的評論。分兩天登報。

        可先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然后新華社再用文字廣播。

        毛澤東信中提及的《真理報》的評論,是指1950年12月18日《真理報》所發(fā)表的編輯部評論《論毛澤東的著作〈實踐論〉》。

        胡喬木遵照毛澤東的囑咐,先在1950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實踐論》,翌日刊出《真理報》文章。

        也就在寫那封信的同一天,毛澤東又給胡喬木寫了一封信——

        喬木:

        可將胡佛演說以資料名義刊于人民日報第四版及世界知識上。

        這里提及的胡佛,是美國前總統(tǒng)?!昂鹧菡f”,是指胡佛1950年12月20日在紐約發(fā)表的關于國際形勢及美國對外政策的廣播演說。毛澤東看了演說稿,非常仔細地考慮了在中國加以發(fā)表的形式——以什么名義,在什么報第幾版,在什么雜志上同時登,都作了很具體的安排。

        《人民日報》的“婆婆”

        受毛澤東的感染,也受毛澤東的委托,胡喬木如同毛澤東那樣,時時注意著報紙。作為“新聞首腦”,又兼著《人民日報》社社長,胡喬木每日打開的頭一份報紙,便是《人民日報》。

        毛澤東閱報時,隨手寫下種種意見,總是批給胡喬木。胡喬木呢?他閱《人民日報》,隨手寫下種種意見,總是批給“范、鄧、安”,亦即范長江、鄧拓、安崗。他的這些信件,到了《人民日報》社,被作為檔案保存下來,迄今猶在。

        胡喬木是寫社論的好手,因此對《人民日報》的社論要求頗嚴。他說:

        “寫社論。選題是政治問題,怎樣寫是技巧問題。社論要有分類,各類社論的性質不同,彼此相差很大,對待敵人的社論和紀念性的社論和解決當前問題的社論就不一樣。反駁杜勒斯(引者注:美國國務卿)只要駁倒就完了,不能指示他做什么。紀念性的社論只提出一般性的任務,而對國內的實際問題就要提出一些具體任務?!?/p>

        那時尚無“社論寫作學”之類,胡喬木從自己寫作社論的多年甘苦之中,談了不少精辟之見。

        他也很注意評論。他說:“評論是報紙的靈魂,是報紙的聲音。其他的東西雖然也是報紙的聲音,但是評論是它的主要聲音?!?/p>

        1951年3月4日,胡喬木致函“范、鄧、安”:

        “評論的沉悶當然首先是因為評論的內容空泛,使人不知道作者究竟在打算叫人干什么,提倡什么和反對什么?!?/p>

        也就在這一天,《人民日報》第三版從《開明少年》雜志第66期上轉載了一段文章,意思是說喜馬拉雅山的主峰不應用外國人名稱“額非爾士峰”,而應叫“珠穆朗瑪峰”。文章用了標題《我們偉大祖國擁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胡喬木看了,頗不滿意,寫信論述了自己對于標題的見解:

        注意標題——這是我對于《人民日報》的一個要求。

        今天的報紙第三版有一段文章,題目是《我們偉大祖國擁有世界最高的山峰》。這個題目是報紙上許多不好的標題之一。從這個題目人們決不能得到關于這段文章內容的任何暗示,而且也不能引起任何興味,因為標題里的話是誰都知道的。這段文章正確的標法應當是“額非爾士峰的名字應與通令糾正”,“額非爾士峰應當恢復祖國的原名”,“用外國人名稱呼我國最高峰是一個錯誤”,“世界第一高峰是誰發(fā)現的”,“發(fā)現世界最高峰的是中國人,不是外國人”,等等。

        我所以詳細指出這個例子,是因為《人民日報》上這類毛病太多了,簡直是每一天每一頁都有這種題不對文、不著邊際、毫無生氣的題目。我要求編輯部切實改正這種現象。

        只要全部題目(連小題)都是生動醒目的,文章又都是對題而不是離題的,那就表示整個報紙的生動醒目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加上短評、信箱、動態(tài)、通訊、圖注等成分安排好,編排不是故意叫人難受,那么,報紙就會活躍得像春天的大花園一樣了。

        對于《人民日報》,胡喬木幾乎到了“管頭管腳”的地步,看到什么就說什么,他不斷給“范、鄧、安”寫信,后來大家稱他是《人民日報》的“婆婆”。

        其實,他的一頭連著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一頭連著《人民日報》,是個少不了、少不得的“婆婆”。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署名內幕

        就在編輯《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那些日子里,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來臨了——195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30周年紀念日。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不僅“三十而立”值得慶賀,而且打敗了蔣介石,取得了全國政權,更值得慶賀。

        1951年7月1日尚未到來,各地給中共中央及毛澤東的致敬信、致敬電便潮水般涌來。那時,中國共產黨已擁有580萬黨員。

        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1951年6月30日在北京舉行隆重的大會,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三十周年,毛澤東等出席大會,由劉少奇作報告。

        請誰為劉少奇起草報告呢?自然,最合適的人選是胡喬木。因為胡喬木編過《六大以前》、《六大以來》以及《毛澤東選集》,又起草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中共黨史到了“爛熟”的地步。

        那時,胡喬木正住在北京六所休養(yǎng)。

        大抵也正因為對于中共黨史非常熟悉的緣故,花了一個星期,胡喬木就交卷了,為劉少奇起草了題為《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的報告。

        當人們佩服胡喬木的“快筆頭”的時候,胡喬木夫人谷羽談及胡喬木寫作《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的艱難內情:

        記得1951年五六月間,喬木因胃穿孔動了大手術,還在休養(yǎng)康復之中,少奇同志來找他,專請喬木代為起草慶?!捌咭弧钡膱蟾妗棠拘廊粡拿?。

        那時已跨進6月中旬,稿子寫完后還要留出時間讓少奇和中央其他同志審閱,真是太緊了。而那年6月,北京的天氣特別熱,屋外熱,家里好像更熱,坐在那里不動都是一身汗。當時條件差,家里連風扇都沒有。喬木冒著酷熱,白天黑夜地寫。我看他熱得滿頭大汗,就找了把蒲扇為他扇風,后來又想辦法從中南海西門外的冰庫搞來幾大塊冰,放在盆里,擺在他椅子周圍,給他降溫。過了兩天,熱得實在沒辦法,他就讓我在大澡盆里放一盆涼水,在澡盆上擱一塊木板,他干脆坐在水里寫。前后寫了一個星期,《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的稿子終于寫出來了,共有四五萬字。

        不料,毛澤東閱后,卻寫了批示,此文以胡喬木名義發(fā)表。

        胡喬木知道了這一消息,以為不便遵命:這么一來,怎么向劉少奇交代?

        毛澤東說少奇同志那里,由他去打招呼,另找人起草報告。

        如此這般,胡喬木只得從命。

        1951年6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署名胡喬木。新華社全文轉發(fā),全國各地報紙也全文刊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另外,人民出版社還印行了單行本。

        楊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中曾說: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用個人名義發(fā)表,并不是胡喬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決定的。時在建國初期,效果極好。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是總結中共建黨三十年歷程的第一本簡明黨史,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各地紀念中共建黨三十周年的主要學習文件。其影響超過了劉少奇在紀念中共建黨三十年大會上的報告。

        胡喬木向來在幕后工作。即使是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發(fā)言人曾公開亮相,那也只是“新聞首腦”的形象。這一回,則是作為理論家、黨史專家的身份亮相,開始為人們所知道。

        雖說胡喬木一生寫過眾多的社論、評論、決議、文件,但《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是其中少有的署名胡喬木發(fā)表的著作。正因為這樣,《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在人們的印象中,差不多成了胡喬木的代表作——提及胡喬木,人們會馬上說,哦,他寫過《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

        參與起草《憲法》

        1953年12月7日,胡喬木忽地離開了北京。他給毛澤東、劉少奇寫了請示信:“在我即將離開北京并暫時離開宣傳部工作的條件下,凱豐同志似有能經常列席中央會議的需要。希望中央對此能予以格外的考慮”。

        胡喬木離開北京后到了杭州,他參與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起草工作也就很慎重。1953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憲法初稿起草小組,著手起草。后來,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起草小組由八人組成,即陳伯達、胡喬木、董必武、彭真、鄧小平、李維漢、張際春、田家英。實際上,真正動筆起草的,在這八人之中,顯然是三位“筆桿子”——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均為毛澤東秘書。

        為了避開北京冗雜的事務,便于專心起草憲法,毛澤東帶著起草小組于1953年12月24日來到杭州。

        起草小組通過內務部,搜集了許多國家以及中國往昔的種種憲法。胡喬木一時間完全“進入角色”,鉆進了憲法堆里,反復鉆研著種種憲法。

        參與過起草《共同綱領》的胡喬木,對于起草憲法已算是有了經驗。

        起草工作頗為緊張:1954年2月中旬,起草小組寫出了初稿;2月20日,寫出二讀稿;2月25日,寫出三讀稿;3月8日,寫出四讀稿。

        3月12、13、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對四讀稿進行討論、修改,大體上完成了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此后,草案交各方廣泛討論,八千多人提出了五千多條意見。直至1954年9月20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據陳伯達告訴筆者,《憲法》的序言是由胡喬木執(zhí)筆的。胡喬木也參與了其他部分的起草。

        離開秘書崗位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胡喬木的神經衰弱癥加劇了,無法正常工作。1961年8月17日,胡喬木給毛澤東寫了一信,說明病情,要求請長期病假。一星期之后,正在廬山上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毛澤東回復一函,表示同意——

        喬木同志:

        8月17日信收到,甚念。你須長期休養(yǎng),不計時日,以愈為度。曹操詩云: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詩宜讀。你似以遷地療養(yǎng)為宜,隨氣候轉移,從事游山玩水,??撮e書,不看正書,也不管時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養(yǎng)打算,不要只作幾個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將復發(fā)。你的病近似陳云、林彪、康生諸同志,林、康因長期休養(yǎng),病已好了,陳病亦有進步,可以效法。問谷羽好。如你轉地療養(yǎng),谷宜隨去。以上建議,請你們二人商量酌定。我身心尚好,順告,勿念。

        毛澤東1961年8月25日

        從此,胡喬木離開了他的工作崗位,雖說他名義上還是毛澤東的政治秘書,實際上他已不在毛澤東身邊工作。

        在養(yǎng)病的那些日子里,胡喬木遵毛澤東之囑,除了“從事游山玩水”之外,還“專看閑書,不看正書”。

        1964年10月,胡喬木寫了第一首詞《六州歌頭·國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胡喬木對于填詞一下子入了迷,光是1964年10月便寫了七首。不過,如他自云,他的詩詞“帶著鮮明的政治印記”。譬如他看了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便寫了一首《賀新郎·看〈千萬不要忘記〉》:

        一幕驚人戲。記尋常親家笑面,肺肝如是。鏡里芳春男共女,瞎馬懸崖人醉?;厥滋庿欙w萬里。何事畫梁燕雀計,宿蘆塘那礙垂天翅?天下樂,樂無比。

        感君彩筆殷勤意,正人間風云變幻,紛紛未已。蘭蕙當年今何似?漫道豺狼搖尾;君不見烽煙再起?石壁由來穿滴水,忍江山變色從螻蟻?階級在,莫高睡。

        胡喬木學寫舊體詩詞,不言而喻,受毛澤東的感染,寫舊體詩詞,使他與毛澤東有了同一愛好,借以溝通。

        胡喬木把自己最初所寫的十六首詞,抄呈毛澤東。果真,毛澤東非常喜歡——雖說當時毛澤東正開始就四清運動的性質等問題,跟劉少奇正面交鋒,仍忙里偷閑,為胡喬木改詞。

        寫詩詞,使久違了的胡喬木,重新與毛澤東恢復了熱線聯系:詩詞送到毛澤東那里,毛澤東為之修改,退回;胡喬木再改,再送;毛澤東又改,又退;胡喬木又改,又送……就這樣,胡喬木在1964年12月20日、27日、28日,頻頻致函毛澤東。這是自從他請病假以來,從未有過的與毛澤東頻繁聯系。

        寫詩詞還表明,胡喬木頭腦清楚,具備寫作能力,可以返回毛澤東政治秘書的工作崗位。

        巔峰之作:《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剛剛從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過一口氣來,胡喬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毛澤東把一個大任務交給胡喬木:寫一篇大文章,駁斥赫魯曉夫!

        這篇文章便是著名的《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中共和蘇共產生嚴重的分歧,是從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開始的。

        以朱德為團長的中共代表團,出席了蘇共“二十大”。

        2月24日夜,蘇共“二十大”舉行重要會議。蘇共沒有請各國共產黨代表團出席,其中也包括中共代表團。雖說他們事先向中共代表團打了招呼:“我們黨對于中國共產黨是沒有什么可保密的,但是對于別的黨就不一樣了。只是不便于單獨邀請中共代表團,請你們原諒?!?/p>

        那是一個不平常的夜。赫魯曉夫通宵達旦作了秘密報告,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

        蘇共倒是真的沒有把中共代表團當成外人。很快的,便把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速記稿,送給了中共代表團。

        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全面地否定了斯大林,批判了個人崇拜,引起了中共代表團的震動。

        蘇共“二十大”結束后,由于團長朱德還要繼續(xù)出訪,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速記稿由鄧小平帶回北京,毛澤東讀了秘密報告震怒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也為之震驚了。

        毛澤東指出蘇共“二十大”兩大原則性錯誤:其一,全盤否定斯大林;其二,所謂從資本主義“和平過度”到社會主義,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

        毛澤東不能容忍赫魯曉夫的“離經叛道”的行徑,決定公開予以駁斥。

        毛澤東囑咐陳伯達起草一篇《人民日報》社論,闡述中共的觀點。于是,陳伯達寫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這篇長文于1956年4月5日發(fā)表于《人民日報》,首次開始了中蘇兩黨意識形態(tài)的公開論戰(zhàn),引起世界矚目——雖說行文是婉轉的,只在字里行間透露了中共與蘇共意識形態(tài)差異。

        那時,兩大陣營嚴重對立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中蘇兩黨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分歧,理所當然地使資本主義陣營為之興高采烈。

        于是,蘇聯政府在1956年10月30日,發(fā)表了《關于發(fā)展和進一步加強蘇聯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誼和合作的基礎的宣言》。

        胡喬木奉毛澤東之命,寫了題為《社會主義各國的偉大團結萬歲》一文,以《人民日報》社論的名義于1956年11月3日發(fā)表。

        胡喬木寫道:

        以偉大的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團結一致,是世界和平事業(yè)和人類進步事業(yè)的最重要的支柱。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的一致,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兄弟式的互助合作關系。”

        雖說中蘇雙方都強調了“友誼”、“合作”、“團結”,而且還強調這是“萬歲”的,然而,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正日益加劇。于是,就在那篇“團結萬歲”的社論發(fā)表不久,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胡喬木起草《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此文按照類似于《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的討論范圍加以討論。發(fā)表時,在標題之下加了一行字:

        這篇《再論》,一時間震撼著國內外。在中國,此文成為每一位中共黨員、每一位中國公民必須學習的文件;在國外,眾多的記者、政論家、政界人物,在反反復復琢磨著這篇文章。

        毛澤東不止一次稱贊過《再論》,深表滿意。

        胡喬木在《再論》一開頭,這樣寫道:

        在1956年4月間,我們曾經就斯大林問題討論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從那個時候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繼續(xù)發(fā)生了一系列引起我國人民關切的事件。鐵托同志在11月11日的演說和各國共產黨對于這篇演說的評論,在我國報紙發(fā)表以后,再一次使人們提出了許多需要加以答復的問題。我們現在這篇文章將著重地討論以下一些問題,就是:

        第一,關于蘇聯的革命和建設的基本道路的估計;

        第二,關于斯大林的功過的估計;

        第三,關于反對教條主義和修正主義;

        第四,關于各國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

        這篇長文點的是鐵托,實際上批判的是赫魯曉夫。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的主要敵手是蔣介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毛澤東發(fā)動抗美援朝,以美國為主要對手;自1956年起,毛澤東開始了與赫魯曉夫——被他稱之為“現代修正主義”的較量。

        作為毛澤東的政治秘書,胡喬木的筆,跟隨著毛澤東:四十年代抨擊蔣介石;五十年代初抨擊美國;眼下轉為抨擊“現代修正主義”了。

        《再論》已作為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文庫。迄今,仍為許多研究中國現代史、研究中共、研究毛澤東的國內外專家們所引用。

        《再論》成了胡喬木一生筆耕的峰巔之作。他,不僅僅是“中共中央一枝筆”,他已是“中共中央大手筆”了。

        和毛澤東的最后一次談話

        1966年4月10日,以中共中央文件名義印發(fā)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拔母铩本o鑼密鼓聲,震撼著華夏大地。

        這時,胡喬木在杭州療養(yǎng)。毛澤東也正在杭州:1966年4月16日至26日,毛澤東在杭州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為發(fā)動“文革”做準備。

        此時,中國大地掀起了大字報狂潮。

        毛澤東仍在杭州,遙控著北京的“運動”。就在毛澤東如此忙碌的時刻,胡喬木求見毛澤東。因為胡喬木已經接到通知,要他回北京,參加“運動”。他知道毛澤東也在杭州,希望見一次,談談心里話。

        往昔,作為毛澤東的政治秘書,胡喬木見毛澤東是很容易的,只消打個電話,寫張條子,就能見到。如今不比往昔,胡喬木求見,不知什么原因,遲遲未見答復。

        不予答復,也許意味著毛澤東不見他了。于是,胡喬木打點行裝,與夫人谷羽以及秘書、警衛(wèi)坐一輛小轎車,悵然離開杭州,前往上海,計劃由上海回北京。

        轎車剛剛抵達上海,忽地杭州打來電話,說是毛澤東要接見胡喬木。

        急匆匆,轎車掉頭,又從上海重返杭州。

        急匆匆地回去,急匆匆地見面,見面時胡喬木思路全亂了,原本要向毛澤東訴說的一些話,都沒有說出來。

        毛澤東對他說的話,也很簡單:“你回到北京,少說話,多看看,多了解情況?!?/p>

        就這樣,簡短地見了一面,毛澤東就去忙別的事情去了。

        胡喬木萬萬沒有想到,這竟然是他跟毛澤東的最后一次談話!

        此后,當毛澤東回到北京,雖然胡喬木曾希望求見毛澤東,卻被江青擋駕了。

        自從這一次與毛澤東訣別之后,他的“毛澤東政治秘書”一職也就畫上了句號——自從他1961年8月向毛澤東請長期病假以來,政治秘書一職已名存實亡。他擔任毛澤東秘書25年,即從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

        1966年6月初,當胡喬木剛剛回到中南海頤園家中,康生忽然約他一談。

        康生跟胡喬木寒暄了一陣,無非是“最近身體好一些了嗎”之類。接著,他便進入正題,要胡喬木遷出中南海!

        要胡喬木遷出中南海是江青的主意。

        “文革”初期,胡喬木自然免不了被批斗的命運。

        就在胡喬木面臨著一次又一次批斗之際,毛澤東意外地來看望他了。

        那是1967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毛澤東要上天安門城樓,他的轎車從中南海出來,駛向天安門城樓,途中經過胡宅?!巴\?”毛澤東突然發(fā)出了這一命令,使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警衛(wèi)團團長張耀祠感到意外——因為在出發(fā)前,毛澤東并未說過要在半途停車?!叭タ纯春鷨棠?”毛澤東說了這話,張耀祠才明白過來。

        張耀祠咚咚敲東大門,胡宅里誰都沒注意。張耀祠敲了一陣子,四周許多人跑過來,圍觀毛澤東。張耀祠見無人開門,以為胡喬木不在家。加上圍觀者迅速增加,只得吩咐開車。

        在圍觀者之中,有不少是胡喬木的鄰居。他們迅速把這一消息告訴胡家工作人員。胡喬木知道了,又激動,又深感遺憾!

        胡喬木不敢奢望毛澤東來看他,但多么期望毛澤東能夠接見他一次,哪怕是對他作一次批示,或者關于他說幾句話也成。在那“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毛澤東的一句話,就能把他從逆境中救出。然而,毛澤東居然來看望他,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可是,張耀祠敲錯了門,使胡喬木遺憾萬分。

        不過,“毛主席看望胡喬木”的消息迅速在北京城里傳開。即使是紅衛(wèi)兵、造反派,也不敢再去揪斗胡喬木。從此,胡喬木有了真正的“免斗牌”。

        重操舊業(yè)

        1975年7月9日,鄧小平接見了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七位負責人:胡喬木、吳冷西、胡繩、李鑫、熊復、于光遠、鄧力群。從此,胡喬木從“閑人”變成了忙人。據胡喬木日記記載,他光是到鄧小平那里,便去了25次之多!

        經毛澤東批準,胡喬木參加了《毛澤東選集》的整理工作。這對于胡喬木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任命,因為這表明毛澤東仍任用他。鄧小平在向胡喬木轉達毛澤東的意見時,說毛澤東也“提了過去的老話”,說及胡喬木的一些缺點:“有時很固執(zhí)”、“主觀主義”等等。鄧小平囑胡喬木:“毛選的稿子,文字上一概由你個人負責”,“你定了稿,再由我送給主席審查?!?/p>

        鄧小平是個聰明人。他深知要想排除江青一伙的干擾,理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那亂糟糟的局面,必須借助于毛澤東的權威。鄧小平很欣賞毛澤東在1956年4月的《論十大關系》講話,作為一項緊急任務,交給胡喬木,要胡喬木加以整理,盡快公開發(fā)表。鄧小平要把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用來對付“四人幫”。

        在討論《論十大關系》的整理稿時,鄧小平說:“黨的基本路線,一定要有一套具體路線和具體政策,不然,基本路線就是空的。路線不是空喊?!?/p>

        鄧小平還很微妙地說:“高喊反復辟的人,就是真正復辟資本主義的人?!?/p>

        鄧小平打算在《論十大關系》整理稿經毛澤東審閱同意之后,發(fā)給全黨討論學習,以糾正許多錯誤的觀點。

        在胡喬木整理出《論十大關系》之后,鄧小平即致函毛澤東:“這篇文章太重要了,對當前和以后,都有很大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意義?!?/p>

        鄧小平希望馬上公開發(fā)表《論十大關系》,毛澤東卻表示暫時不要公開發(fā)表。這樣,鄧小平的這一步棋,未能如意。

        1975年7月16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務院政工組發(fā)表學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簡稱)領導機構名單,由郭沫若任主任,調林修德、劉仰嶠、宋一平三人組成臨時領導小組,主持學部工作。

        7月17日,胡喬木召集三人小組開會,對整頓學部的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

        8月30日,國務院發(fā)出了由胡喬木親自擬稿的《國務院關于哲學社會科學部若干事項的通知》,對學部的工作作出規(guī)定和安排。

        鄧小平又著手整頓那亂成一鍋粥的中國科學院。1975年7月18日,鄧小平派出胡耀邦前往中國科學院負責黨組工作并兼任副院長(院長郭沫若因病休養(yǎng))。胡耀邦一上任,便忙著主持起草《關于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后來改名為《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簡稱《匯報提綱》)。

        8月11日,完成《匯報提綱》討論稿。此后又作了兩次修改。

        8月26日,鄧小平約見胡喬木,要胡喬木幫助修改《匯報提綱》。于是,胡喬木這支筆,又“重操舊業(yè)”了。

        文革之后,胡喬木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1992年病重,不久離開人世。中共中央這支筆雖然終止了歷史的跳躍,但是它留下的華章必將永遠閃爍革命的光芒。

        无码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区|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丰满少妇在线观看网站|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日本顶级metart裸体全部|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二码| 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天堂av|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a| 精品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99精品视频69v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色悠悠综合网亚洲|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视频韩国| 奇米影视第四色首页|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精品少妇白浆一二三区|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大陆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国产av剧情精品麻豆|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国产成人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亚欧视频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