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江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jù)《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結合天炙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一、慢性氣管炎、哮喘
用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在三伏天使用。每次用三分之一的藥面,加生姜汁調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即在第三、第五、第七胸椎旁5厘米)處,用膠布固定,3-4小時取掉。每隔10天貼一次,初伏、二伏、三伏共貼三次。
二、風濕性筋骨痛
它以酸痛為主要癥狀,多發(fā)于腰背部、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等處,疼痛部位較固定,并且沒有紅腫發(fā)熱癥狀。在三伏天,用陽光曬熱的瓦片(農村的小瓦)放在疼痛部位,每天半小時,以不燙皮膚為度,可減少冬季發(fā)病。
三、肩周炎
中老年人所患的肩痛多屬此癥,俗稱“漏肩風”,或叫“五十肩”。用桂枝、姜黃各10克,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加水適量煎后取汁,再用麥麩300-400克放入鍋中炒黃,趁熱把藥汁拌入,加陳醋一湯匙,盛于紗布袋中,趁熱敷于肩關節(jié)痛處,一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
四、凍瘡
在三伏天,用辣椒60克,老姜30克,加水適量煮開,浸泡凍瘡好發(fā)部位,反復使用15天?;蛴悯r生姜擦以往生凍瘡處,一天二三次,連擦一周即可見效。
責任編輯劉偉
簡單易行的“降壓操”
帆影
這套降壓操是以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通過刺激固定的經(jīng)絡穴位;使得肝陽、肝陰達到平衡。這套操動作很簡單,練習一遍大約十幾分鐘,每天練習兩次即可,活動量不大,非常適合中老年人。
第一節(jié):梳理頭發(fā)
兩手五指分開,虛握拳狀,用指甲尖由前額向后推至腦后,掌面貼住頭皮,慢慢往下,然后順著頸動脈輕輕往下往前按摩至喉結處,最后兩手合攏。
第二節(jié):推摩橋弓
右手放在左耳根后,然后用大魚際從耳根往下輕輕按摩,經(jīng)頸動脈到左胸鎖關節(jié)處。
第三節(jié):震顫放松
兩腳分開,間距與肩同寬,雙臂放松,兩膝微屈,使自己的身體完全處于放松狀態(tài),然后抖動全身。
第四節(jié):升降開合
雙臂動作:提——開——合——降。
兩手提起時,在打開之前有一個轉手,使兩掌心相向,提和開時,都要以肩帶肘帶腕向下,提手不能過肩,注意含胸。兩手降時,應注意沉肩垂腕。
第五節(jié):左右穿掌
身體左旋,右掌前推的同時,發(fā)“噓”字音,慢慢地再收掌至腰部;然后身體右轉,左掌前推的同時,發(fā)“噓”字音,慢慢地再收掌至腰部。
第六節(jié):摩運太極
兩腳平行分開,屈膝呈半坐狀態(tài),膝關節(jié)不過腳尖。
身腰放松,靠胯關節(jié)帶動身體轉動。
兩手距離約一尺,做上下抱球狀,兩手始終相對,交替上下。
以跨帶腰向左轉身,此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換手,再以胯帶腰向右轉身,此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緩慢交替。
第七節(jié):按摩丹田
兩手重疊,放于腹部肚臍時針按摩9次,逆時針按摩9次。
第八節(jié):拍打放松
雙手放松,通過腕的運動拍打全身肢體。
責任編輯劉偉